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树英 《新中医》2015,47(10):4-6
介绍王自立教授以脾色环唇为主要依据诊断、论治脾虚证的验案;从不寐、肺胀、便秘3则临证治验案例中予以总结分析,说明脾色环唇可作为脾虚证的诊断依据之一而应运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寐、带下、痤疮3则验案的分析,论述王自立主任医师临床依据"脾色环唇"即通过观察患者口唇周围的颜色是否发黄来判断脾的病变,同时结合其他脉证,运用益气健脾方法治疗脾虚证患者,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脾色环唇"辨证脾虚证的真实性,为基于"脾色环唇"辨证脾虚证的临床应用提供诊断学方面的依据。方法对188例患者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2-1997)中制定的脾虚证辨证标准(A标准)及王自立基于"脾色环唇"辨证脾虚证的特色辨证标准(B标准)进行脾虚证与非脾虚证的辨证,计算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两种辨证方法均辨证为脾虚证(真阳性)者101例,非脾虚证(真阴性)者59例;假阳性19例,假阴性9例。灵敏度为91.82%,特异度为75.64%。结论基于"脾色环唇"辨证脾虚证有较高的灵敏度,但是由于脾虚证证候诊断标准缺乏可靠的"金标准"故采用传统诊断试验方法对其作出的评价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唇颊亮度值比值对脾虚状况诊断价值,筛选可以判断脾虚状况的面部望诊指标。方法使用国际颜色校正卡,采集体检人群160例面部数码图像,使用颜色还原软件获得唇侧、上下唇和面颊皮肤的亮度值,并进行脾胃症状调查问卷的采集,根据脾虚状况的判断,分为三组,即正常组,轻度脾虚组和重度脾虚组。结果轻度脾虚组与正常组之间在唇侧、唇颊和下唇颊亮度值比值中均有统计学差异,而三组之间的下唇亮度值和面颊亮度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统计方法筛选出12个变量对脾虚有贡献,其中面部边缘色泽和下唇颊亮度值比值属于面部望诊情况。结论下唇颊亮度值比值可作为判断脾虚状况的面部望诊指标;使用亮度值比值的方法有利于更好的反映脾虚状况。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分光测色仪获取不同基原大黄药材粉末的颜色特征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对大黄药材基原进行快速鉴别的可行性.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0.01),b*(P<0.01)与药材基原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判别大黄基原的2个重要参数,其中a *越大表示药材粉末越偏向于红色;b*越大表示药材粉末颜色越偏向于黄色...  相似文献   

6.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的核心证候,文章从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研究、机制研究4个方面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进行了简要综述,指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以肝为主"论治的各项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依然遇到了瓶颈,"以脾为主"论治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可能新的方向,希望可启发读者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在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肝郁脾虚证相关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流量计对73例胃脘痛肝郁脾虚证患者通过相关穴位测定其皮肤微循环流量改变,近取脾、胃经募穴、背俞穴;远取脾、胃经输穴、合穴。结果表明,胃脘痛肝郁脾虚证Ⅰ、Ⅱ型相关各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值均非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该病证病理机制之一在于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其中,足三里穴具有相对特异性:1.该病证足三里穴流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脾虚为主的Ⅱ型比肝郁为主的Ⅰ型该穴流量值明显减低;3.Ⅱ型组内各穴流量值以该穴为最低。可见该穴在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最为敏感,并为针灸治疗该病证优选穴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脾虚证的肿瘤患者免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脾虚证的肿瘤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从而说明肿瘤患者可以通过健脾补脾的中医药方法来起到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毅  冯晓桃 《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证肠道茵群变化。方法: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证患者(简称RRTIs脾虚证,25例)粪便中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双岐杆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健康A(25名)作对照。结果:与健康人比较,RRTIs脾虚证患者肠杆菌明显增多(P〈0.00,双岐杆菌明显减少(p〈0.01)。结论:RRTIs脾虚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脾约证议     
根据〈伤寒论〉相关论述,对脾约与太阳阳明、麻仁丸证的关系进行剖析,认为脾约是以脾虚为主的一类证型的概括,〈伤寒论〉中脾约的指导意义在于明确"阴阳互根之体,寓阴阳离合之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唇颊亮度值比值与脾胃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国际颜色校正卡,采集体检人群160例面部数码图像,使用软件获得侧唇、上唇、下唇与面颊的亮度值比值,并对入选者进行脾胃症状调查问卷的采集。结果:共筛选出11个与唇颊亮度值比值密切相关的脾胃症状,其中吃凉或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或腹痛、齿痕舌、饭后胃胀、口中有味、呃逆、喜饮水6个脾胃症状越严重,则唇周亮度值可能降低;而饭后困倦、易短气等脾阳气虚症状出现时,则唇周亮度值可能升高。结论:唇周色泽与脾胃症状密切相关;唇颊亮度值比值可能成为评价体检人群脾胃功能的面部望诊指标。  相似文献   

15.
"六郁"理论为金元医家朱丹溪系统提出。通过回溯经典,认为糖尿病前期的核心病机和重要病理基础是食、气、血、火、痰、湿六郁与虚(脾虚、气阴两虚)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前期实胖型患者以食郁为核心,六郁相兼为病;虚胖型患者以脾虚胃郁为根本;中等体型/消瘦型患者多以肝郁为主,而年老、久病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以气阴两虚为主。在"六郁"理论指导下,确立糖尿病前期的主要证型为脾胃壅滞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蕴脾证、脾虚痰阻证与气阴两虚证;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以开郁为重要治则,积极干预糖尿病前期,有效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秦艳虹教授基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腹痛以脾虚寒盛的虚实夹杂证为主.针对脾虚为本,寒盛为标,中焦气机不利的疾病本质,结合脾健在运、脾运贵温理论,提出"温通行"的治疗法则,自拟调脾汤,配合隔姜灸,采用内外合治之法,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患者面诊客观参数特征,为该病证分类识别模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道生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面诊图像,提取并分析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与非肝郁脾虚证面诊客观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的总体Lab-L值、Lab-a值和Lab-b值显著降低(P<0.01);与抑郁症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肝郁脾虚证组的总体、额头、眼眶、鼻Lab-a值及总体、额头、脸颊-左、脸颊-右和鼻Lab-b值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患者面诊特征参数具有差异性,可为该病证的中医诊断和进一步开展基于面诊客观参数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诊断模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脾虚证与酶学相关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对其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一直为人们所热衷。现就脾虚证酶学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 消化吸收方面1 1 淀粉酶淀粉酶由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合成 ,唾液淀粉酶是来自唾液腺的消化酶。中医学认为 ,脾开窍于口 ,涎为脾液 ,提示脾与唾液密切关联。脾虚失运 ,淀粉酶活性亦将发生相应改变 ,因而这方面研究始终是关注的焦点。有报道 ,脾虚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明显于酸刺激前其活性[1、2 ] 。正常人的消化腺分泌有一定储备力 ,大多数酶活性差为正值。而脾虚患者发生的这种异常变化 ,说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重症肌无力(MG)患者及健康者酸负荷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唾液流率及p H值变化,为"脾主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3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其中脾气虚证17例,脾虚湿热证15例)和30例健康者酸负荷前、后唾液,检测并比较唾液淀粉酶(s AA)活性、唾液流率及唾液p H值。结果 1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MG患者酸负荷前、后s AA活性均低于健康者(P0.05),酸负荷后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MG患者唾液流率高于健康者(P0.05)、唾液p H值低于健康者(P0.05),脾气虚证与脾虚湿热证之间在酸负荷前后s AA活性、唾液流率及唾液p H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酸负荷前后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MG单位时间s AA活性均低于健康者(P0.01),而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脾气虚证组、脾虚湿热组s AA活性比值低于健康组(P0.05),流率比值、p H值比值和单位时间s AA活性比值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 AA活性、流率及p H值的变化可反映脾气虚证MG患者唾液的改变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该类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频数描述为计数资料,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分析。结果:SCD患者证型分布以虚证居多,肝脾肾虚为主,病理产物如气滞、痰浊、瘀血等均占有一定比例。由四诊总频数分析提示SCD患者以虚证指标居多,以气虚、肾虚、肝虚和脾虚为主。中医辨证肝肾亏虚、脾肾不足分别聚为第1、2类,其中肝肾亏虚证出现频率最高,聚为第1类,其次为脾肾不足。结论:SC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自身特点,其证型以肝肾亏虚、脾肾不足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