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1]指出,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分型、术前CEA和CA-199水平、手术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化疗完成情况、中医证型及中药的治疗时间都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目前首选的西医治疗是外科根治性手术,但仍有50%的患者术后2年出现复发或转移,局部复发转移约占20%~30%,  相似文献   

2.
正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根据2014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提供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美国第四大高发恶性肿瘤,其在恶性肿瘤中致死率居第二位。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亦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第六大癌症杀手,且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在大肠癌防治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众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可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复发转移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大肠癌复发转移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及单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李佳  王文海 《中医杂志》2012,53(3):255-258
对近年来中医药抗大肠癌复发转移方面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的转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临床方面进行了单药、中成药、复方的研究,在实验方面进行了抑制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调控信号传导与基因表达、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大肠癌干细胞等研究,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转移方...  相似文献   

6.
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中医药在大肠癌转移的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健脾、解毒、散结等临床治疗可以一定程度防治大肠癌转移;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湿化痰、拔毒化腐等中药在细胞与动物模型中可以抑制大肠癌转移或黏附、移动、侵袭、悬浮生长等转移生物学行为,其机制涉及细胞凋亡、失巢凋亡、血管生成、转移调控基因、细胞骨架蛋白、基质重构蛋白、肿瘤炎症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大国,目前手术切除是治愈早、中期肝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肝癌的治愈率依然较低,术后复发及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而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的重要环节.大量临床及实验证明,中医药在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从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对...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防治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医药在大肠癌根治术后巩固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和病房的84例大肠癌术后病例(治疗组)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的78例病例(对照组)进行同期对照,就复发转移率和无病生存率进行观察。选择9个可能对大肠癌术后无病生存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组1、2、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0、4.08%、20.00%,对照组分别为5.12%、22.91%、36.11%,即治疗组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是100%、95.91%、80.00%,对照组为94.87%、77.08%、63.88%。影响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是否转移和治疗方式。结论中医药联合放化疗对于预防大肠癌的复发转移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胃癌细胞、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血管生成、影响癌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功能、调控信号通路传导、影响肿瘤微环境、抑制免疫检查点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抗癌研究,今后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在对单味中药进行研究的同时,应加大中药复方研究比重,利用好现代实验技术,建立更客观更有效的实验研究体系;(2)应完善中药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对比作用研究,以发现中药的某些特殊疗效,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3)加强中药结合靶向异位点的研究,提高中药抗癌治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调控细胞基质降解酶的表达、调节免疫功能、抗多药耐药、抑制肝癌血管形成、抑制黏附侵袭能力、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干预肝癌细胞的转移与复发,有效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本文将围绕中医理论、实验研究整理汇总,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肠胃清抗结肠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以人结肠癌细胞株Lo Vo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空白组,肠胃清低、中、高剂量组(0.98,1.97,3.93 g·L-1),奥沙利铂组(9.23 mg·L-1),联合组(肠胃清中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药物作用于结肠癌Lo Vo细胞后,采用RT-q 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肠胃清对侵袭转移相关的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Wint/β-链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因子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 mRNA及蛋白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肠胃清低、中、高剂量组、奥沙利铂组及联合组均升高Lo Vo细胞E-cadherin mRNA的表达(P0.01),均能降低β-catenin及MMP-7 mRNA的表达(P0.05,P0.01),联合组作用更强;与空白组比较,肠胃清低、中、高剂量组、奥沙利铂组及联合组均升高Lo Vo细胞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5),均能降低β-catenin及MMP-7蛋白的表达(P0.05,P0.01),联合组作用更强。结论:肠胃清可以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量,增强细胞间的黏附能力,同时肠胃清可抑制Wi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降低β-catenin,MMP-7的表达,与奥沙利铂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变化与乳腺癌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别调查复发转移性受体双阴乳腺癌病人手术前、巩固期(术后1年)、复发转移期3个时段的血脂,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个时段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 4项血脂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胆固醇与巩固期胆固醇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前与复发转移后及巩固期与复发转移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时段的高密度脂蛋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受体双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病人该5项血脂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是逐渐升高的。血脂水平是乳腺癌复发转移次要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易发生转移是肺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的主要原因。因此 ,阻抑肺癌发生转移是治疗肺癌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 ,中医药能够阻抑肺癌发生转移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中医药通过提高宿主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血液粘度、影响肿瘤细胞周期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等方式来抑制肺癌细胞生长 ,阻断肺癌发生转移。虽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但中医药以其确切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必将在阻抑肺癌发生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抗癌转移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诱导癌细胞分化、诱导癌细胞凋亡、降低血粘度 ,影响癌细胞粘附、发挥细胞毒作用、调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影响转移抑制基因和激素水平等环节抗癌转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及外治疗法入手探讨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的优势,具体体现在熏洗、贴敷、针灸、按摩等疗法,疗效显著,作用直接,无明显毒副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麻木、疼痛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甲状腺组织增生、功能亢进、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简称甲亢。西医研究多数认为,本病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上均存在不足和副作用,祖国医学采用辨证施治、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多重生殖及代谢表型。基于PCOS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进行论述,发现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中药周期疗法、针刺及针药联合、中西医结合、中医药防治妊娠并发症和中医药防治远期并发症等多种方法治疗PCOS,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分析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皮瓣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相关文献,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皮瓣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前预期寿命逐渐增加,延缓与年龄相关认知下降的策略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老年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靶点较为单一。中医药作为治疗AD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从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的提取、复方的靶向研究、针灸的作用途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该文主要以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进展为依据,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中医复方、针灸治疗AD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阐述中医药治疗AD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红凯  李福凤 《中医药学刊》2014,(10):2351-2354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传统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大肠癌的综合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医证候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旨在总结大肠癌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为后续研究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