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王自立主任医师治疗食积内停、胃失和降证;脾胃伏火证;脾虚失运证3则口臭验案的介绍,体现王自立主任医师治病求本的辨证论治精神,突出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靳锋  张竹君 《西部中医药》2006,19(11):20-20
王自立主任医师在调理脾胃时,非常注意顾护脾胃,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喜用苦寒药、甘药及辛散药.  相似文献   

3.
<正>葛琳仪,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其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验俱丰,临证60年,以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老年病、疑难病而著称。在治疗脾胃病方面,葛老谨守仲景"保胃气,存津液"之法,又强调中焦气机升降合宜,同时灵活运用"清"法~([1])。此三法临证多验,现详呈如下,以飨读者。1保全胃气,留存津液"保胃气,存津液"源自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是其  相似文献   

4.
王自立主任医师认为胃痞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以肝郁、痰湿、胃火、寒凝等致胃气失降为标,辨证多属虚实夹杂证候,治疗时主张标本同治,对于脾虚者王老提出"以运为补,以运为健",从动态的观念出发以调理脾胃,对于肝郁、痰湿犯中者应祛其邪,扶其正。  相似文献   

5.
总结从"治中焦如衡"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中焦失衡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可出现胃气上逆、肝火犯胃等证型,治疗以降逆和胃、平衡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6.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是吴鞠通用来指导中焦湿热证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将之推广至中焦脾胃病变的治疗。绵阳市中医院李培院长在运用这一治则治疗脾胃病变时,主要体现在“升脾气与降胃气”、“养胃阴与运脾气”、“疏肝气与调脾胃”这三方面,时时考虑到脾胃二脏的气机、功能、喜恶、与它脏的关系等,斟酌用药,以纠正中焦失衡、恢复脾胃自身功能为目的。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运脾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包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及相关体液。然后分析了运脾汤组成与应用。王自立老师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将"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理论提了出来。最后探讨了王自立老师运脾思想和健脾相关性。强调对胃气进行有效保护,主张灵活用药,适宜攻补,有机结合动静,对苦寒攻下之剂谨慎应用,从而对损伤脾胃的现象进行严格避免。应该小剂量应用,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就停止应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9.
何华 《中医研究》2010,23(12):56-57
李鲤教授,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五十余载,学验俱丰,临证推崇寓补于消法,治病多从中焦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胃气,以和中消食为先,擅长保和丸加减一方多用,以除壅滞、开化源,以消代补,疗效卓著。兹将李教授采用保和丸化裁治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呕吐专篇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吐最易损伤胃气、胃阴,故在辨治过程中,以顾护胃气、胃阴为要。“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无可虑”。祖国医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于中焦,联系上下,对于人体整体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癌症患者正气亏虚,化疗药物作为一种外邪不仅损伤脾胃,还损伤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各种因素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顺应胃气的生理特性,恢复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同时,脾胃相为表里,一升一降,治胃须治脾,“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胃协调,胃自安和。以下综合几种常见证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中州)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而"顾护脾胃"则是小建中汤的立方之旨。小建中汤可以使中焦建运,脾胃功能恢复,而气血充盈,营卫有所根,营气内守而卫外能固,如此才可使外邪不干。如果中州不得建,可能导致营卫之气的虚弱,如此则无力抵抗外邪。这种通过补益脾胃来提升人体与外邪相抗能力的治疗方法,即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防止以中焦虚弱为主因的疾病发生和传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6):498-500
以温病学的三焦辨证理论为基础,探讨三焦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的关系,并从上、中、下焦相关脏腑角度辨证论治CTD-ILD:以上焦心、肺症状为主的CTD-ILD可归属于心肺气虚血瘀型,治疗以补益心肺为重点;伴有中焦脾、胃、大肠相关症状的CTD-ILD,在治疗肺系疾患的基础上,应兼顾健脾益气、益胃和中、润肠导滞;出现下焦肾系症状的CTD-ILD,调补肺肾治法应贯穿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4.
蒋先伟  马战平 《河南中医》2021,41(4):495-498
“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出发,建立了一气化四象的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中气为轴,四象为轮,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为脾陷胃逆,风邪外受;脾湿胃壅,肺气不降;肾气不温,痰瘀留驻等,中气的盛衰为贯穿疾病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可从健运脾胃、运土化湿、温肾助阳、祛痰化瘀等方面恢复体内气机流转,“一气周流”则疾病自消。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温中法应用于虚寒证,可分为温中涩肠法、温中止呕法、温中止血法和温中补虚法4法;而应用于实寒证,可分为温中化饮法、温中止痛法、温中通便法3法。《金匮要略》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因此,温中法的运用,应遵循脾胃的生理特性,根据其虚实、"所得"予以遣方用药,促使疾病痊愈。此外,《金匮要略》在心、肝、肺、肾诸脏寒证的治疗中,均与温中法相联系,突出了后天脾胃在疾病证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张仲景"调中州,安五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高欣铎 《河南中医》2003,23(7):20-21
叶桂继承并发展了李果的脾胃学说,在其《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述了治脾胃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温中健脾法,理气和胃法,脾胃同治法,清养胃阴法,调肝治中法。  相似文献   

19.
笔者团队赴武汉疫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临床救治,发现中焦脾胃功能是患病与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健运脾胃之法应贯穿于该病治疗之始终。在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予以合理膳食及积极营养策略,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注重健运脾胃,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唐宋教授临床对胃痛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结果: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分为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中气下陷、瘀阻胃络、湿热中阻、气阴两虚、脾胃虚寒,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金铃子散、七味香苏饮、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丹参饮、失笑散、芩连温胆汤、四君子汤、沙参麦门冬汤及经方。结论: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