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及柳氨磺吡啶(SASP)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四神丸组给予四神丸浸膏剂5 g/kg灌胃,SASP组SASP 0.3 g/kg灌胃,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3周。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肉眼观察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CAM-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组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四神丸可能通过下调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量,抑制炎症细胞浸润,阻止并减轻结肠组织损伤,起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和柳氮磺胺嘧啶(SASP)组,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造模,四神丸组给予四神丸浸膏剂5 g/kg灌胃,SASP组给予0.3 g/kg SASP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评分,采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法检测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神丸组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四神丸对UC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疏肝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正常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组均使用TNBS/乙醇灌肠、再用束缚法+饮食失节的复合方法建立大鼠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肠,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分别采用5倍(10 g/kg)、10倍(20 g/kg)、15倍(30 g/kg)、20倍(40 g/kg)成人剂量的疏肝健脾的中药痛泻要方溶液灌胃治疗。治疗4周后,将大鼠集体处死,观察各组结肠黏膜情况、PPAR-γ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和结肠黏膜PPAR-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和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大鼠结肠黏膜PPAR-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研究4组结肠黏膜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研究4组结肠黏膜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P均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会影响结肠黏膜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疏肝健脾的痛泻要方中药可以提高结肠黏膜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丁氏溃结灌肠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 RNA、脂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通过DSS诱导建立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美沙拉秦灌肠液组(简称美沙拉秦组)和溃结灌肠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肠14d,另取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自由喂养。14d后处死全部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取结肠标本观察肠黏膜变化情况,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测定结肠组织MP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大鼠结肠组织IL-6、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 NOS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结肠黏膜评分以及结肠组织MPO、IL-6、TNF-α含量,iNOS m 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氏溃结灌肠液各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P0.01)。在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inos基因、PPAR-γ蛋白表达的改善方面,丁氏溃结灌肠液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丁氏溃结灌肠液可以上调UC模型大鼠PPAR-γ水平,减少脂质氧化产物MPO的产生,抑制炎症介质TNF-α、IL-6和炎症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从而减轻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肝郁脾虚型U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3天组、模型7天组、模型14天组、模型21天组,每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束缚法+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并评分,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建模后3天大鼠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天组结肠溃疡和炎症最为严重,21天组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不同时间段各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显著降低( P<0.01),以7天组降低最为明显,14天和21天组的表达量逐渐升高,7天、14天与21天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UC的发生发展与PPAR-γ的表达受抑密切相关,上调PPAR-γ的表达有望成为肝郁脾虚型UC治疗新靶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后第3日、7日、10日、14日大鼠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造模组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造模后3 d组、造模后7 d组、造模后10 d组、造模后14 d组。后4组分别于造模后第3日、7日、10日、14日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PPAR-γ及m RNA表达。结果造模后3 d大鼠结肠NF-κB表达显著上调,10 d、14 d后表达较前逐渐回落;造模后3 d大鼠结肠PPAR-γ表达明显下调,至14 d时其表达逐渐恢复。结论 TNBS大鼠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良好模型,造模后结肠NF-κB表达上调,PPAR-γ表达受抑制,在造模后14 d后模型自愈较为明显,治疗的疗程选择7~10 d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中加减防风的分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的影响,探讨防风在方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用50%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液复制大鼠UC模型,药物组按生药18,20,22 g·kg-1剂量,分别灌胃给予缺防风方、防风减半方及全方提取物,阳性组按0.3 g·kg-1剂量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灌胃体积均为10 m L·kg-1,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持续给药28 d。从大鼠体重变化、结肠组织黏膜损伤指数及结肠病理切片等方面考察痛泻要方加减防风的量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痛泻要方全方组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较防风减量组、缺防风组有明显升高,全方组及防风剂量减半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风作为痛泻要方的使药,有引导药物进入病变部位的作用,防风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痛泻要方对U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该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灌胃给药,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ath-1m 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显著增强,Math-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乌梅丸方给药后,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明显降低,Math-1m 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梅丸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节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溃疡性结肠炎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渍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Bp65(NF—KBp65)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和柳氮磺胺嘧啶(SASP)组,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造模,四神丸组给予四神丸浸膏剂5g/kg灌胃,SASP组给予0.3g/kgSASP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评分,采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法检测NF—KB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渍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NF—KBp65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神丸组NF—KBp65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四神丸对UC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F—K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表达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活力的作用,对其抗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不同剂量药物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黏膜COX-2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生物化学法检测结肠黏膜iNOS活力。结果:模型组COX-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高(18.3 g/kg)、中(9.2 g/kg)、低(4.6g/kg)剂量组COX-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iNOS活力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18.3 g/kg)、中剂量(9.2 g/kg)组iNOS活力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COX-2蛋白表达及iN-OS活力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四神丸、二神丸及五味子散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 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Ulcerative colitis, UC)的治疗作用,并从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中机制及配伍意义。方法:采用TNBS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0.36 g/kg组、四神丸3.4 g/kg组、二神丸3.2 g/kg组、五味子散3.2 g/kg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10只。每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连续7 d。每日对大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跃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含量;荧光Tunel法检测结肠下层黏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电镜检测结肠下层组织细胞中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程序性死亡受体-1(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片(TWPT)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微小RNA(mi R-146a、mi R-146b)及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WPT低、中、高剂量(30、60、120 mg/kg)组,硫唑嘌呤(AZA,60 mg/kg)组,每组15只。各组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连续14 d。进行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评分。采用q RT-PCR法检测mi R-146a和mi R-146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My D88、TRAF-6、NF-κB、TNF-α、IL-1β)在m 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DAI评分,大体及镜下表现和评分均提示TNBS/乙醇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TWPT对UC大鼠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黏膜愈合具有一定作用,该作用与AZA相比相当或强于AZA。q RT-PCR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mi R-146a和mi R-146b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TWPT及AZA均可显著抑制mi R-146a和mi R-146b的表达(P0.01),其中TWPT中剂量组对2者的抑制作用最强。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均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无论在m RNA还是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TWPT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该信号通路上各节点分子m 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其中TWPT高剂量组中各节点分子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与AZA组比较,TWPT高剂量组对该信号通路上游因子(TLR4、My D88、TRAF-6、NF-κB)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略好于AZA组,而对末端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m RNA及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却略逊于AZA组,但上述2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NBS/乙醇UC大鼠模型中,TWPT能通过抑制mi R-146a和mi R-146b的表达,并能抑制TLR4/My D88依赖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释放,对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TLR)-2、TLR-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腹腔注射+番泻叶灌胃+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四神丸高、中、低剂量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RT-q 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2、TLR-4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2、TLR-4蛋白表达,并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TLR-2、TLR-4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结肠组织TLR-2、TLR-4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四神丸可能通过改善结肠组织氧自由基的代谢,调控肠上皮免疫系统,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 B)及I B激酶β(IKKβ)的蛋白表达作用,对其抗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溃结灵药物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黏膜I B、IKKβ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I 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高剂量组(18.3g/kg)I B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9.2g/kg)I 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IKK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18.3g/kg)、中(9.2g/kg)两个剂量组IKK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 B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及对IKKβ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药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黏蛋白-2(MUC2)、肠三叶因子(TFF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美沙拉嗪)和肠愈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诱导UC形成,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连续灌胃20d。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改变,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UC大鼠结肠黏膜MUC2、TFF3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MUC2、TFF3 m 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除肠愈宁低剂量组外,MUC2、TFF3m 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P0.05),尤以肠愈宁中剂量组MUC2、TFF3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最为明显(P0.05)。结论:肠愈宁能有效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病理状态,其可能是通过上调MUC2、TFF3m RNA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天枢”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双侧“上巨虚”“天枢”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10次;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2 g/kg)灌胃,每日1次,共10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肉眼结合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及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评估结肠形态损伤指数(CMD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NLRP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及NLR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肠黏膜坏死,形成明显溃疡面,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DAI及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阐述其抗UC的免疫机制。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平均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肠愈宁高剂量组、肠愈宁中剂量组、肠愈宁低剂量组、美沙拉嗪对照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灌肠法诱导UC大鼠模型,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并进行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IL-1β、TNF-α、IL-4的变化。结果:注入5% TNBS 50 mg/kg+50%乙醇0.25 mL连续1周可成功导致大鼠患上溃疡性结肠炎(UC),肠愈宁颗粒可对抗5% TNBS 50 mg/kg+50%乙醇所致的大鼠UC,与模型组比较,加入肠愈宁高剂量组、肠愈宁中剂量组的DAI、CMDI和TDI评分均降低,IL-1β、TNF-α表达下调,IL-4表达上调。结论:肠愈宁颗粒抵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因子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上调促炎因子I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温补脾肾法为指导的理中汤合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脾肾阳型UC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肠胃宁组和理中汤合四神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同时设空白组16只。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21 d。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损伤情况,对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RT-qPCR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JNK1、Beclin 1、Bcl-2、LC3B蛋白和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JNK1、p-JNK1、Bcl-2、p-Bcl-2、Beclin 1和LC3B蛋白表达,并计算LC3BⅡ/LC3BⅠ比值。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腺体排列紊乱,黏膜层消失,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基层与基底层分界不清;结肠组织JNK1、Beclin 1、Bcl-2、LC3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JNK1、p-Bc...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核因子(NF)-κB为中心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组灌胃(ig)生理盐水2 m L·d-1],模型组(ig生理盐水2 m L·d-1),清肠化湿方低、中、高剂量组(ig清肠化湿方8,16,32 g·kg-1),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ig SASP 0.67 g·kg-1),SASP+双酚A-二甘氨酸醚(BADGE)组(ig SASP 0.67 g·kg-1+腹腔注射BADGE 20 mg·kg-1)及清肠化湿方中剂量+BADGE组(ig清肠化湿方16 g·kg-1+腹腔注射BADGE 20 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肠外,其余组采用TNBS/乙醇灌肠造UC大鼠模型。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为阳性药物,同时联合使用PPAR-γ抑制剂双酚A-二甘氨酸醚(BADGE),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及结肠病理评分,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NF-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肠组织分泌蛋白黏蛋白2(MUC2)和三叶因子3(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和溃疡,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肠化湿方组和SASP组PPAR-γ表达均有所增加(P0.05);联用PPAR-γ抑制剂BADGE后两组PPAR-γ表达又显著降低(P0.05)。同时,模型组NF-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清肠化湿方各剂量组均能降低NF-κB的表达(P0.05),而清肠化湿方中剂量+BADGE组较清肠化湿方中剂量组NF-κB的表达又显著增高(P0.05)。此外,清肠化湿方组和SASP组能有效升高大鼠肠组织中MUC2和TFF3的表达,而当清肠化湿方或SASP联合使用BADGE时这一作用被减弱。结论:清肠化湿方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病变程度,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促进肠道黏膜MUC2与TFF3的分泌修复肠粘膜屏障有关,而这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22-125
目的:观察芪附理中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肠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SPF级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柳氮磺吡啶组(0.32g/kg)及芪附理中灌肠方组(5.51,11.02,22.04g/kg)共6组。使用TNBS/无水乙醇建造UC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8天开始给药,持续灌肠给药14天,观察芪附理中灌肠方灌肠对UC大鼠IL-8、IL-10及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损伤评分显著增高,较模型组而言,芪附理中灌肠方(22.04g/kg)量组肠黏膜炎症评分显著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8、及肠黏膜ICAM-1含量显著增高,IL-10含量明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芪附理中灌肠方(22.04g/kg)量组血清IL-8及肠黏膜ICAM-1含量显著降低,IL-10含量明显增高。结论:芪附理中灌肠方对UC大鼠肠黏膜具有较好的抗炎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L-10、下调IL-8及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