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在复杂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4例较为复杂的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均采用GDC系统栓塞。所选病例均为外科手术困难的。结果采用GDC系统,4例复杂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操作顺利,达到临床治愈目的。如采用其他栓塞材料将会有很大困难,甚至不能完成。结论目前GDC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较好的栓塞材料,其具有柔软、可控性好的特点;在外科手术困难、较为复杂的脑动脉瘤病例的介入治疗中GDC应为首选;但其价格较昂贵。  相似文献   

2.
张敏 《现代护理》2000,6(7):74-75
GDC(电解铂金弹簧圈 )是目前世界上治疗动脉瘤最好的材料 ,它是将一段极软的铂金圈焊接在一根不锈钢的推进器上 ,操作者可随意将弹簧圈放至动脉瘤内适当位置 ,然后通以直流电 ,使焊接处熔化 ,弹簧圈留在动脉瘤内。用这种技术可使动脉瘤更完全地被栓塞 ,使动脉瘤不易破裂 ,其疗效令人满意。自 1998年以来我院DSA室配合脑外科开展了 6例脑动脉瘤GDC栓塞术 ,现结合实际操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46~ 6 5岁 ,平均 5 7.8岁 ,DSA造影示前交通动脉瘤 2例 ,基底动脉瘤及颈内动脉交叉区巨大动脉瘤各 1例。动脉瘤直…  相似文献   

3.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的一项微创技术 ,它对病人损伤小 ,痛苦少 ,易被接受 ,不失为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 1999年 7月~ 2 0 0 1年 10月先后对 4例脑动脉瘤患者使用GDC栓塞治疗 ,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4例脑动脉瘤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 37~ 70岁 ,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其中 1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 ,1例伴有视神经障碍。2 操作方法在麻醉协助下 ,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 ,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瘤颈和瘤体 ,并进行测量 ,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借助不同型号的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为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对46例患有脑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结果 46例动脉瘤患者中,43例栓塞治疗结果满意,但3例术中栓塞过程顺利,术后均出现了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情况,经医治无效死亡。随访25例患者术后6~8个月DSA复查,见瘤体栓塞良好、未见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脑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且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郎黎薇 《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F004-F004
介入神经放射学是利用微创的手术方法 ,在X线监视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进行直接治疗 ,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新型学科。神经血管内治疗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项新技术。介入治疗解除了病人因惧怕手术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压力 ,而且因为住院时间短 ,创伤小 ,并发症少 ,手术后恢复快 ,病人及家属容易接受。1 适应症脑动脉瘤、脑、脊髓动静脉畸形 (AVM)、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TCCF)、硬脑膜动静脉瘘(DVAF)等。2 材料永久性栓塞物质 :NBCA、GDC(丁氰脂 )等。3 禁忌症3 1 严重出血倾向者。3 2 严重的动脉硬化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命质量,为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后护理提供科学论据。方法选择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38例(病例组)和正常健康人38例(健康组),采用生命质量问卷进行评定。结果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等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命质量低于健康人,对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实施多层次的护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神经外科栓塞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临床资料我科 2 0 0 0年 1 1月~ 2 0 0 1年 1月共对 51例患者进行了栓塞治疗 ,男 33例 ,女 1 8例 ,年龄 6~ 64岁 ;34例脑血管疾病病例中 ,脑动静脉畸形 (AVM )1 2例 ,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 8例 ,椎动静脉瘘 (V-AVF) 1例 ,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 7例 ,大脑大静脉 (Galen静脉 )动脉瘤样扩张 (VGAD) 6例 ,脊髓血管疾病 1 7例 ,其中脊髓血管AVM 8例 ,硬脊膜动静脉瘘 (SDAVF) 9例。2 血管内栓塞术后的一般观察术后均应观察病人的神经功能 ,包括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 ,有无灌注压突破综合征和误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并配合优质的围术期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脑外科收治的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0例患者均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并配合给予精细的围术期护理,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经过介入栓塞治疗配合细致的围术期护理,其中治愈48例,重残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治愈率达96.0%,死亡率为0%。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同时配合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的治愈脑动脉瘤破裂,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的脑动脉瘤如形态复杂多变、位置特殊手术不能达到的肿瘤,介入治疗均可有效的治疗,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CT血管造影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A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方法应用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应用计算机SSD和MIP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14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右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2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瘤2例,左侧椎动脉瘤颅内段动脉瘤1例。CTA清楚显示颅内脑基底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是一种快捷、安全、简单的检查方法,对外科手术方案的设计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已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情况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资料。除1例外均经脑血管三维重建(CTA)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42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术;35例动脉瘤患者为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转院治疗5例。结果介入栓塞治疗26例,治愈25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塞死亡1例,手术治疗42例,死亡5例,保守或自动出院病例中5例轻残其余均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性破裂出血的治疗重点是病因治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尽早干预是提高脑动脉瘤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脑动脉瘤 (aneurysm ,AN)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AN破裂导致颅内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AN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趋向于急性期手术或栓塞治疗AN。急性期由于病情危重 ,加之动脉瘤部位不同 ,部分不适于急症开颅手术。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采用电解解脱性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 11例AN ,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5例 ,女6例 ;年龄 34~ 5 4岁 ,平均 5 3 3岁。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症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 5…  相似文献   

12.
蒋和娣 《全科护理》2016,(15):1536-153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通过对39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病人的护理,对其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并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3例穿刺局部血肿,经积极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38例治愈,1例并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家属放弃抢救出院。[结论]颅内动脉瘤病人介入治疗术后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实施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护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手术前及术中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经MRI和多层螺旋CT影像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13例脑动脉瘤及10例超急性脑梗塞)使用全方位(包括技术、心理等)护理技术配合医生进行脑动脉DSA介入性救治,脑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超急性期脑梗塞采用经脑动脉尿激酶注射溶栓治疗。结果 13例脑动脉瘤栓塞术,栓塞成功12例,1例因瘤体畸形未进行钢尉栓塞;10例超急性梗塞行动脉溶栓,9例成功,所涉及的脑动脉重新通畅供血。采用特殊有效的护理技术使手术过程顺利进行,没有1例因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手术前及术中的护理对治疗效果起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鲍凤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20-1822
目的 总结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32例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患者实行围手术期精心护理.结果 32例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仅1例留有轻度面瘫,GOS预后评分均为5分,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 通过对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围手术期的充分准备、严密观察、及时准确治疗与全面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最佳时期,缩短病人的治疗周期,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旋转DSA诊断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22例,常规选择性两侧颈内动脉系正侧位造影,椎动脉系汤氏位、侧位DSA采集摄片,对怀疑血管加做180°旋转DSA检查。2例动脉瘤病人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结果常规DSA检查16例瘤颈、瘤体显示清晰,4例显示欠清晰,2例未显示;在旋转DSA片中,所有病例的动脉瘤结构、全貌及与周围血管关系清晰显示。2例GDC栓塞术后1周病愈出院。结论旋转DSA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补充诊断手段。GDC栓塞技术安全、可靠,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63处)复杂动脉瘤患者,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评估栓塞效果,术后6个月脑血管造影评估疗效。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8例动脉瘤达完全栓塞,13例栓塞程度达95%,7例为90%,3例为80%,2例80%;术中未出现弹簧圈游走事件,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7.9%;术后6个月,4例复发者再次行栓塞治疗,栓塞程度均≥9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30例后循环脑动脉瘤探讨、分析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适宜微导管与GDC铂金微弹簧圈行栓塞术。结果痊愈23例,恢复良好3例,恢复差2例,死亡2例(1例为术后再出血凶猛,失去了抢救时机,1例为脑干受压严重,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改变)。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循环脑动脉瘤不能完全取代开颅显微直视下的动脉瘤夹闭术,但可作为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而且具有创伤小、手术风险明显减少、成功率高,疗效肯定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8FFDGPET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初步体会作一介绍。方法18FFDGPET检查共计17例,所有患者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FDG)10mCi后40分钟进行脑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其结果与同期的CT、MRI、EE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10例癫痫发作间歇期病人中,40%的病例18FFDGPET显示病侧局部脑叶葡萄糖代谢即FDG摄取低下(较正常健侧皮层放射性计数降低20%以上),50%的病例脑叶葡萄糖代谢正常;脑梗塞、脑外伤后软化灶18FFDGPET均显示为局部脑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或缺损,其余多发性硬化、多发小脓肿、蛛网膜囊肿均表现为脑内葡萄糖代谢正常。结论初步的临床应用显示,18FFDGPET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S)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其缺陷,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患者的21个动脉瘤中,7个动脉瘤采用MDS栓塞治疗,1采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除1例患者栓塞后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的20个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后3个月DSA随访,13个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动脉瘤部分闭塞。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可靠,危险性小,是目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儿童免疫功能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52例亚临床维生素A缺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T细胞亚群,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部分病例测定了IgG亚类。48例血清VA正常的同龄儿童作对照。结果表明:SVAD儿童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D4,CD4/CD8比值,血清IgG,IgM,IgG1,IgG3,IgG4均明显下降,血清VA与IgG1呈正相关。结果提示SVAD儿童伴有部分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