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MRI表现。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9例CA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男9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其中30~40岁的有12例。结果19例发现病灶25个,6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9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较小,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MR是诊断CA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21例均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发现22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多发者5例,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共18个。16个病灶具有典型脑内型CA的MRI表现,即由低信号环围绕的混杂信号团块。结论 MRI是脑内型CA最佳检查方法,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的临床与其MRI,CT和DSA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综合诊断(30例CA全部做MRI检查,26例同时作CT检查,12例同时作DSA检查)的CA30例。结果27例脑内型CA患者CT共发现病灶25个。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8个,2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单发23例,占76.6%。病灶分布:颞叶7个,额叶9个,枕叶2个,顶叶1个,脑干1个,小脑半球1个,左侧侧脑室前角处1个,海绵窦3个,本组首发癫痫19例(63%),出血8例(27%),视蒙5例,反复出血者7例。本组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证实18例,在外院行λ刀治疗1例,术后癫痫有效控制6例,治愈出院12例。结论CA临床表现显示该病青中年较多,起病急且易复发。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影像学方法。除对于无症状CA患者行保守治疗外,有症状的患者一经诊断,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HS)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2月收治35例颅内CH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8例CHS患者位于脑内,以头痛、癫痫及肿瘤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肿瘤;7例患者位于脑外海绵窦区,全切除肿瘤2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活检3例。结论 术前以CT和MRI为脑内和脑外CHS的主要诊断方法。二者在临床表现、手术难度和术后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为颅内CHS首选治疗方法,放射外科或常规放疗适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或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6.
张伯生 《华西医学》2004,19(4):644-645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7.3%。大多数没有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主要应与恶性肿瘤鉴别。本文通过对收集的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9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收集 1 996~ 2 0 0 1年收治的 2 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s ,ICCA)的资料 ,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 ,男 8例 ,女 2 1例。平均年龄 36 .5 (1 2~ 6 7)岁。病灶位于大脑半球 2 2例 ,小脑半球 6例 ,脑干 1例。多发者 3例。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 1周到 5年不等 ,平均 1年 1 1个月。1 .2 临床表现 多以突然剧烈头痛和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 ,其中头痛 2 2例 ,以女性为主 (1 9例 ) ;癫痫发作 1 1例。其他包括一侧眼睑下垂 4例 ,共济失调 3例 ,意识障碍 2例…  相似文献   

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C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24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为能进一步提高C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64岁,平均3767岁。病程2月至8年。CT检查19例,其中14例作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岛津SCT5000;以色列EIscint2400型全身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15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或类似哑铃形肿块,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经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41例,均行平扫及强化扫描。常规增强扫描组21例;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结果 常规强化扫描组21例,有14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正确诊断率为52.38%(11/21);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有17例肿瘤大于2cm,并显示“渐进性强化”特点,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5.00%(17/20)。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男性为多。2)呈类园形、边缘清楚的肿块。3)多为中等强化,一般伴有钙化。4)伴有出血的肿块,其周边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反之则无。以此诊断要点多可与颅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3.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4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30岁以下只有1例,男性为多;(2)球后肌锥内是典型发病部位,他处少见;(3)呈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肿块,无包膜的不规则形肿块不是本病;(4)均质性,多为中等度强化,一般没有钙化,有钙化的应少考虑本病;(5)显示视神经受压移位对鉴别诊断有助,冠状扫描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4.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 1.0T超导磁场中完成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 肿块均位于胸段脊髓背侧 ,呈卵圆形 ,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Gd 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肿块与脊髓间有条状低信号硬脊膜间隔 ,提示病灶位于硬脊膜外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和信号改变 ,一般能在术前作出诊断 ,目前属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14你软组织海绵状血细胞瘤的MRI检查资料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发现MRI检查在定位定性诊断,显示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其完全无创,诊断准确,图像清晰的特点,将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岩  袁珍  陈涛  闫冰  罗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423-142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浅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浅表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结果:浅表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明显二维超声特点,表现为窦状扩张、管样、网样结构。彩色多普勤检查示丰富血流信号.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加,并随周围软组织压力改变色彩也相应发生改变。结论:超声检查为浅表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围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超声表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996年2月至12月,对11例病理明确诊断的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特点分为局限型、弥漫型两种。看来CDI可为临床诊断血管瘤提供新的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电化学疗法(EChT)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围手术期护理规范。方法 我们首次将ECHT应用于治疗8例CHL,共17个瘤灶,治疗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本治疗较肝切除治疗的优越性,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配合治疗,治疗中对血压,瞳孔,血氧饱和度和心电活动进行密切的观察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气体栓塞,治疗后重点观察有无腹腔内出血,胆漏,黄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全部治疗均获完全缓解。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使患者都能够平静地接受整个治疗过程,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观察到气体栓塞,黄疸,胆漏,腹腔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后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对症处理缓解。结论 根据EChT的治疗机理和CHL的病理特点,有机地结合护理学相关知识,应用行之有效的护理规范,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孙季冬  刘翼  贺民  孙鸿  游潮 《华西医学》2011,(3):355-35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0年9月27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例(74.1%)患者CT显示出血及血肿.急性或突然神经功能废损22例,渐进性功能障碍15例.病情平稳4例.显微手术12例,放射治疗6例,保守观察9例.长期随访25例,2...  相似文献   

20.
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彬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09-1110
目的:总结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探讨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的作用机理。方法: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24例。7~10d注射1次,3~5次为1疗程。结果:经1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可能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