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TI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除极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BBB心室最早除极部位位于右室前壁心尖段,与正常组迥然不同(P<0.0001);②剑下四腔切面显示CLBBB心室除极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室间隔全部、左室前侧壁心尖、左室前侧壁全部;正常人心室除极顺序则为:室间隔基中部、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心尖及左室前侧壁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左室前侧壁基部。③和正常组比较,CLBBB患者右室前壁电除极收缩耦联正常(P>0.05),而各左室壁除极明显延迟(P<0.0005),前间隔除极方向由心尖指向心底。结论能显示心室肌收缩顺序的DTI技术可直观、实时、精确地反映CLBBB的心室电除极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拟在探讨DTI技术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室肌电除极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DTI技术的速度模式及加速度模式观察38 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20 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8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患者的异常心室肌除极起源与顺序,并与25例心电图完全正常的健康志愿者相对照。结果: ①加速度图上CRBBB组的心室除极起源与正常组无差异(P> 0.05), 均位于室间隔, 并由室间隔向四周扩布激动; 而CLBBB组的心室最早除极点位于右室前壁心尖, 其产生的除极扩布过程与正常组、CRBBB组迥异(P< 0.001); ②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M 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左室除极正常。其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 至收缩带出现的时限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 0.05); 而CLBBB组左室除极则明显延缓。左室后壁收缩带推迟出现, 与正常组、CRBBB组均有显著差异(P< 0.01); ③心尖区四腔心、二腔心及左室长轴切面上脉冲频谱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右室前壁基、中部收缩延迟。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 至右室前壁基部、中部收缩波起始的时间间隔较正常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DTI技术分析评价安置右心起搏器患者的异常电除极状态。方法:研究人群58例,分为三组,A组为20例近期安装VVI型或DDD型右心起搏器的患者;B组为18例心电图证实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C组则为正常心电图的健康人群20例。结果:1.DTA图显示:①除极起源:A组的心室除极源于右室心尖部,与C组有显著差异;②除极顺序:胸骨旁心腔心切面A组加速度变化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右室前壁中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rightbundlebranchblock,简称CRBBB)除极的可靠性及精确性。方法应用DTI速度图,加速度图观察25例CRBBB患者的心室除极起源及顺序,并与25例正常者对照。结果①加速度图显示CRBBB患者的心室除极起源位于室间隔区,与正常者无显著差异(P>0.05);②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M型速度图显示CRBBB患者的左室除极与正常者无显著差异(P>0.05),室间隔除极较左室后壁明显提早(P<0.005);③心尖四腔切面脉冲频谱型速度图显示CRBBB患者的右室前壁基、中部除极较正常者明显延迟(P<0.0005)。结论本研究表明DTI显示的CRBBB心室除极状态与心电生理研究结果相一致。DTI可直观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估心电活动,是心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 (CMM )技术检测右心起搏时心室肌的收缩起源和顺序的可行性 ,并比较其组织速度图 (TVI)和应变率图 (SRI)两种成像模式的特点。方法 应用CMM的TVI和SRI成像模式 ,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 ,分别在心尖四腔观、左室两腔观以及心尖左室长轴观评价 2 5例安装右心起搏器患者与 2 0例健康成人局部心肌收缩 (或形变率 )的先后次序。结果 ①正常心肌的收缩起源位于室间隔中部 ,室间隔中部早于心尖部收缩的显示率为 90 %;而右心起搏心律组则显示室间隔心尖部最先收缩 ,TVI图和SRI图显示室间隔心尖早于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的比例为 84%和 92 %;正常心肌和右心起搏心肌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②右心起搏心肌的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心肌迥异。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心尖最早除极收缩 ,右室游离壁较室间隔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早 ;左室的侧壁、前壁和左室后、下壁心肌的收缩明显延迟 (P <0 .0 5~ 0 .0 0 5 ) ,并呈现由心尖至心底方向依次收缩减慢的特点。结论 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的速度和应变率曲线 ,为超声准确客观地评估心肌电活动状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图评价正常胎儿心室壁及其整体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图对30例孕27-40周正常胎儿心脏进行检测,在心尖四腔图切面,对左右心室壁及室间隔的9个观察点的速度曲线进行分析,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并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左心室、间隔收缩期运动速度相近,右心室收缩期运动速度略高于左心室及间隔,在舒张晚期间隔与左心室的速度相近,但低于右心室。结论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胎儿室壁运动是可行的,它安全、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对定位标测显性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用DTI的加速度方式检查31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及27例正常人的心肌收缩顺序,并将DTI所观察到的预激患者的心室壁提前收缩部位与射频消融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的“靶点”比较。结果 预激组左侧显性旁道19例准确定位16例(准确率84.2%),右侧显性旁道12例,准确定位9例(准确率75;0%),两侧定位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定位总准确率为80.7%。正常组心室激动顺序为间隔心底段、游离壁及心尖部。结论 DTI的加速度方式可用于检测心室正常或异常的除极过程,能对显性预激综合征的旁道进行较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超声心动图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收缩失同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成像观察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心肌收缩运动失同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完全性右束支(RBB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LBBB)各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测量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左室侧壁基底段收缩的起始(TO)、达峰(TS)及终止时间(TSe);肺动脉瓣(PETP)与主动脉瓣的射血前间期(PETA)及其时间差(PETd)。结果RBBB组的右室壁TO、TS及PETP较正常组显著延迟(P<0.001),PETd为(43±8)ms。LBBB组的室间隔和侧壁的TO、TS、TSe及PETA均较正常组显著延迟(P<0.001),PETd为(-45±22)ms。结论定量组织多普勒能够观察到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结合频谱多普勒对血流动力学的测定,可以综合评价左右心室间运动的失同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不同病因宽QRS波左心室节段应变与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8例正常健康人、8例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及11例安置起搏器患者分别采集心脏三维容积灰阶图像和组织多普勒二维图像,并应用QLAB分析软件,自动计算左心室17个节段容积和室壁心肌应变值。结果 正常组(除前壁心尖段和后壁基底段,11%节段P〉0.05)和右束支阻滞组(除室间隔基底段、前壁心尖段和后壁中段,22%节段P〉0.05)各节段心肌容积与应变呈负相关(P(0.05),其回归方程中截距依节段递减(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左束支阻滞组各节段心肌容积与应变的相关性差(P〉0.05),室间隔最明显;起搏器组大部分节段应变与容积无良好相关性(前壁51%节段及后壁36%节段P〉0.05),前壁最明显。结论 右束支阻滞组左心室心肌收缩运动协调,左束支阻滞组、宽QRS波和窄QRS波起搏组心肌收缩运动不协调,导致节段容积呈不规则改变。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0岁。因剧烈活动后出现心前区阵发性绞痛伴大汗一周、呼吸困难三天入院。查体:Bp13/9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4次,律齐,心前区三、四肋间闻及粗糙的Ⅲ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底闻及细小水泡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20U/L,乳酸脱氢酶282U/L,肌酶磷酸肌酶128U/L。超声检查:左、右室扩张(左室58mm,右室28mm),心尖四腔切面见左室心尖部呈球形,室间隔中下段明显变薄(4mm),室间隔中部回声失落,宽6…  相似文献   

11.
多普勒组织显像定位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确定多普勒组织显像(DTI)评价心室除极起始点的准确性,使用了两种起搏方法。2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和20例安置VVI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分别被施以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术。在左心室和右心室各切面显示清楚时,重叠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两维图像。当食道调搏电极或心室起搏电极释放刺激脉冲电流时,观察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结果发现:心室壁加速度改变起始点位置与食道调搏和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的吻合率在左右心室分别均为100%。说明多普勒组织显像加速度模式能准确显示心室壁加速度改变的起始位置,从而间接反映心室壁的除极起始点和传导顺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舒张末期面积,双平面Simpson法,测右室射血分数(RVEF),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环(前叶瓣环、后叶瓣环、隔瓣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率(Sa)。脱机分析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峰值应变(S)及应变率(SR)。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减低,且右室收缩期峰值S及SR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其中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收缩期峰值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心肌收缩期峰值S、SR及瓣环Sa可作为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有效指标之一,结合右室几何学指标及RVEF等可更准确的评估右室收缩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螺旋电极临床应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翼状电极(被动固定)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引起左右心室电一机械活动的不同步,使心脏丧失了整体协调性。而螺旋电极(主动固定)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能基本保持左、右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增加心排血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不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肺心病右室壁局部心肌的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测定右室前壁、下壁及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心内膜下心肌层的组织速度和应变率曲线,分别测量每一曲线上的舒张早期充盈速度(Ve)、心房收缩期充盈速度(Va)、舒张早期充盈应变率(Esr)、心房收缩期充盈应变率(Asr);并计算舒张早期、心房收缩期充盈速度之比(Ve/Va)、舒张早期、心房收缩期充盈应变率之比(Esr/Asr).结果 肺心病组前壁、下壁、侧壁的基底段及前壁中段的Ve,前壁的基底段、中段,下壁心尖段的Ve/Va;前壁基底段、中段,侧壁的中段、心尖段的Esr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 (1)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评估肺心病患者的右室壁局部心肌舒张功能;(2)利用局部心肌的组织多普勒参数能够间接反映肺心病患者的右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图对100例孕18~40周正常胎儿心脏进行检测,在心尖四腔图切面,对左右心室壁及室间隔的9个观察点的速度曲线进行分析,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并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胎儿心室壁运动速度的变化趋势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左心室、间隔收缩期运动速度相近,右心室收缩期运动速度略高于左心室及间隔,在舒张晚期间隔与左心室的速度相近,但低于右心室。室壁运动速度随孕周增加亦增加。结论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胎儿室壁运动是可行的,它安全、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M型超声的时间分辨率高 ,是分析心肌运动的重要方法。有学者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简称CLBBB)患者的室间隔运动有特征性的改变 ,可能是由于心肌激动与收缩顺序改变所致[1 3 ] 。国内这类研究甚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 :①分析CLBBB患者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运动 ;②比较右室心内膜起搏、室间隔心肌梗死与CLBBB的室间隔运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分组 ①CLBBB组 :1998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在本院门诊检查的患者 30例 ,平均年龄 35 (2 1~ 5 0 )岁。心电图诊断CLBBB的标准 :QRS时限 0 .12s ;Ⅰ、Ⅴ5~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观察正常心脏右心室壁各壁段运动速度,以了解其运动特征,同时观察以右冠脉病变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壁段运动速度,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正常对照组,18例冠心病组均行冠脉造影检查,采用心尖四腔观,选取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及后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段为取样点,对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正常组和冠心病组每个心动周期右室壁的运动频谱均包括收缩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三个主要运动波、运动速度右室游离壁大于室间隔,同一室壁由基底段向心尖部运动速度逐渐降低、冠心病组不论是游离壁还是后间隔,其基底段及中段S,E均小于正常组相对应壁段,S减小更为明显,而A在心尖段则无差异。结论 正常心脏右室壁运动速度与左室相类似,存在不均一性,PW-DTI可以定量右室壁局部心肌运动,确定其运动方向,并可用于评价冠心病右室壁的运动异常,为右心室心肌缺血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右室壁梗塞 (RVI)患者的心肌功能指标。测试 12 0名患者 ,5 0名有右室壁梗塞 ,另 70名有轻微左室壁梗塞 (LVI)而无右室影响的患者 ,住院后在首次溶栓治疗前即作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等检查 ,以右心系统的多普勒参数指导计算右室心肌性能指标。采用HP/5 0 0 0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 2 .5MHz ,常规探测胸骨旁长轴左、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 ,右室径不小于 2 6mm ,左室径大于 37mm为正常 (我室正常值为 37~ 5 6mm)。两者之比不小于 0 .5。在长轴和心尖四腔心断面观察室间隔运动 ,如出现室间隔向前运动视为异常。…  相似文献   

19.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测量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右室功能。方法分别对A组19例单纯右冠状动脉狭窄者、B组30例左冠状动脉狭窄者和C组36例正常对照者应用DTI从心尖四腔切面测定三尖瓣环的右室侧壁和室间隔的收缩期(Sa)、舒张早期(Ea)和舒张晚期(Aa)运动速度峰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A组和B组的Sa和Ea均低于正常组(P〈0.05~0.01),但A组Ea/Aa之比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B组的Ea/Aa之比和两组的Aa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冠状动脉病变确实影响了右室壁的运动功能。结论DTI技术测定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右室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2岁,因渐进性心慌、气短伴双下肢轻度浮肿半年来院就诊。临床听诊:胸骨右缘第Ⅲ~Ⅳ助间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检查:右房、右室增大,右室腔内(心尖部、室间隔心尖段、前壁)可见增粗的肌小梁,小梁间见大小不等深陷的间隙,其内血流与右室相通(图1)。右室前壁,心尖部心肌收缩运动减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三尖瓣中度反流,余各瓣膜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腔内丰富的肌小梁,右室心肌多节段运动减弱,考虑右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初一月,心脏冠状动脉循环形成前,胚胎心肌是由海绵心肌组成,心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