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选择了广州地区233例乙型肝炎多重感染作了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成员肝炎史、牙科手术史、输血史、血液接触史、外餐习惯等因素是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家庭成员肝炎类型与多重感染的联系表明,家庭成员“乙型肝炎”史是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乙型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临床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危害,本研究将388例乙型肝炎多重感染与420例单纯性乙型肝炎作了临床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性乙型肝炎相比,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组性别及年龄分布与之相似,均以男性青年为主。在临床表现上,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组较乙型肝炎组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化重大,黄疸发生率高,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BILT)、血清直接胆红素(BILD)、血清间接胆红素(BILI)等肝功能指标高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6例乙型肝炎多重感染进行病原学及临床分析,并与随机抽取的72例乙型肝炎单纯感染病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乙型肝炎多重感染患者中合并丁肝病毒、巨细胞病毒与甲肝病毒感染者较多,分别为80.6%、50%、41.7%,7例急性肝炎患者均合并有甲肝病毒;多重感染与单纯感染两组中,慢活肝的比例均最高,但前组急肝与慢重肝的比例明显高于后组,而慢迁肝与肝硬化明显低于后组;多重感染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明显较单纯感染组  相似文献   

4.
慢性惭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乙肝加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慢乙肝加戊肝(20例)与单纯急性戊肝(20例)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结果:慢乙肝加戊肝后黄疸的发生率、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显著下降等均较单纯急性戊肝组显著(P〈0.05~P〈0.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急性戊肝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总结160例60岁以上老年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类型,并与100例20~35岁年龄组肝炎进行对照。近年老年性肝炎组有以下特点:①仍以乙型肝炎为主(占33.8%);丙型及戊型肝炎各占23.2%及16.3%,较青年组多见;②重叠肝炎病毒感染多(28/160例,占17.5%),占老年组重症肝炎32.1%。重叠感染中慢性肝炎基础以乙型肝炎为主,丙型肝炎少见,重叠感染中急性肝炎以戊型及丙型多见;③临床类型以急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炎肝硬化多见;急性肝炎中以戊型肝炎为主,而慢性重症肝炎、肝炎肝硬化以乙型肝炎为主。④丙型肝炎中86.4%及重叠感染中42.9%有输血制品或(和)手术史。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的病原学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患者 94例 ,其中三重感染 80例 ,四重感染 14例 ,用日期随机法抽取同期单纯乙型肝炎 10 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以丁肝病毒 (HDV)、巨细胞病毒 (CMV)与甲肝病毒 (HAV)者居多 ,分别为 79.8%、5 1.1%、40 .4% ,17例急性肝炎患者中有 16例合并HAV感染。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组中急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与慢性肝炎 (重度 )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 ,而慢性肝炎 (轻度 )与肝硬化明显低于单纯感染组 (P <0 .0 0 1)。结论 :与单纯感染相比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肝功能损害严重 ,有重症化倾向 ,易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7.
36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HEV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36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EV的检出率为16.53%(61/369),其检出率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及发病季节无相关性。无论是甲肝、乙肝还是丙肝均可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乙肝与HEV重叠感染者症状持续时间长、肝功能损害明显。通过比较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发现:前者以青壮年多见,有48.3%患者黄疸先消退,尔后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而后者多见于中老年,有54.6%ALT先恢复正常,尔后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其它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10例戊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肝功能改变及病原学检查进行分析,其中7例行肝活检。结果110例戊型肝炎中49例重叠感染其它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组比单纯感染组发病年龄下移,在肝功能检测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重叠感染组病程延长,复常率降低,部分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结论检查戊型肝炎与其它病毒性肝炎的重叠感染,有条件者行肝活检,对病情估计、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范骏  傅素贞 《浙江医学》1999,21(12):707-708,710
为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在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名助血员的126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的CMV-IgM、CMV-IgG和CMV-DNA。结果肝炎患者的CMV感染率与助血员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MV-IgG含量在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单一感染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重叠感染患者明显高于一感染患者和助血员(P〈0.  相似文献   

10.
姚展成  邱杰文 《广东医学》1997,18(4):241-242
为了解汕头市各型病毒性肝炎和有偿供血员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探索HCV感染在肝炎肝功能损伤、临床类型及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我们对本院1654例各型肝炎、肝癌及382例有偿供血员进行血清抗HCV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①肝病患者:IM3年4月至1996年8月本院住院及门诊肝炎及肝癌病人共1654例,男1肠8例、女586例,平均年龄对.听岁(5-85岁)。其中急性肝炎(AH)1238例,慢性肝炎(CH)轻、中度对8例、重度50例,重型肝炎(Th)69例,肝炎肝硬化(ie)43例,肝细胞肝癌(HCC)16例。上述诊断参照1…  相似文献   

11.
外科教学查房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查房过程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的有效渠道,恰当整合与运用多元化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查房效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查房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难点。方法 基于中国多发性硬化调研项目结果,回顾性分析557名多发性硬化患者。分组对比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评分(Kurtzke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诊断类型、发病后就诊及确诊时间等。结果 557名患者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2.09∶1,平均发病年龄为(34.9±11.2)岁。平均病程(66.8±61.5)个月。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是主要诊断类型(69.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62.1%)。EDSS评分中位数2.5分。发病频率集中在每年发作1次(23.9%)和每2~4年发作1次(21.9%)。83.9%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就诊,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0.28±1.11)年。55.1%的患者首次就诊即确诊,首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长为(0.91±2.36)年。与RRMS相比,进展型MS的病程长度、感觉症状、括约肌障碍比例及EDSS显著增加。结论 中国人群MS的临床特点与高加索人种部分相似,如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构成及比例,同时中国人群MS也具有自己的特征,如较低的RRMS比例、较低的疾病严重程度。对于多发性硬化这种疾病的知晓率低、发病后未及时就诊、首次发作不能确诊是诊断的难点,今后需通过提高普通人群和基层医生对MS的认识来缩短就诊及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害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的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肾损害的发生率为40.9%(18/44),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77μmol/L)最为常见(77.8%),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6.7%)、无症状尿检异常(5.56%).血清轻链阳性率为72.2%(13/18),尿中轻链阳性率为77.8%(14/18例),均以λ链为主.骨髓浆细胞数量和尿本周蛋白(BJP)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P<0.05),贫血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MM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为主.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轻链蛋白产生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82例临床与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结果:A亚型和B亚型中,单独或合并存在B-J蛋白尿者各占20%和51.9%;Ⅲ期患者各占67.3%和92.6%;β_2微球蛋白(β_2-MG)≥6mg/L者各占43.8%和87.5%;血钙≥2.98 mmol/L者各占5.5%和25.9%,以上4项指标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P<0.01和P<0.025)。血红蛋白(Hb)<85g/L在原始型+不成熟型组和中间型+成熟型组各占82.4%和40%;β_2-MG≥6mg/L在两组各占87.5%和20.0%;骨髓浆细胞百分数≥30%在两组各占76.5%和32.0%,以上3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P<0.005和 P<0.025);缓解、进步与无效3组年龄>65岁者各占30%、32.6%与37.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常以骨、肾损害为首发表现;IgA比IgG型患者更易出现高黏滞综合征;病程早期血小板减少很少见;高钙血症发生率低;肾功能损害多见于B-J蛋白尿、Ⅲ期和高钙患者,常伴有β_2-MG增高,原始型和不成熟型患者多伴低Hb、高β_2-MG和高骨髓浆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苏州地区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McDonald诊断标准确诊的9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病程分型、治疗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99例MS患者中,男45例,女54例,首次发病年龄12~67岁,发病高峰年龄在25~50岁。9例(9.1%)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31例(31.3%)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感染和发热多见。首发症状以视力减退(31.3%)、运动障碍(30.3%)及感觉障碍(19.2%)多见。病变累及部位以脊髓(63.6%)最常见,其次为大脑(54.5%)和视神经(53.5%)。复发-缓解型最多,共57例(57.6%)。2例(2.0%)患者有MS家族史。结论苏州地区MS的临床特征与亚洲其他国家相似。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9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加深本地区对多发性硬化知识的提高,减少误诊、提出诊断该病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9例多发性硬化病例临床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发病快慢不一,病程长短不一,单靠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检查可提高该病的确诊率。结论: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对51例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研究报道。男20例,女31例,年龄4~60岁。临床表现为多发病灶,主要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及截瘫等。MRI异常长T2信号及脑诱发电位有临床应用价值。复习有关文献,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和MRI特点,提高MS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MS的临床表现和MRI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MS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26例病前有诱因,主要与感染有关,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和视力减退为多见,复发-缓解型32例,病变部位中脊髓29例,视神经28例,大脑半球14例,脑干8例,小脑4例,发作性症状14例。MRI检查脑部病灶多位于侧脑室周围和胼胝体,病灶多呈卵圆形,大部分病灶与侧脑室壁切线垂直或相连;脊髓病灶位于颈髓和胸髓,与脊髓长轴一致的长条状或多发非连贯性条索状,位于脊髓后外侧,激素治疗后大部分病灶可缩小或消失。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组均有明显疗效,慢性起病者也有改善。结论:结合MS的临床表现和脑部及脊髓MRI结果,可以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多发性硬化(MS)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MS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1年至2019年3月出院第一诊断MS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及成人组(≥14岁),从流行病学、症状学、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6例患者入组;男女比1∶1.67,发病年龄中位数26岁,复发缓解型占65.9%。首发症状肢体无力130例(43.9%)、感觉障碍118例(39.9%)、视力障碍55例(18.6%),成人与儿童组感觉障碍(114vs.4,Z=-2.155,P=0.031)与发作性症状(4vs.3,Z=-3.610,P=0.000)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症状方面,总复发次数712次,其中肢体无力380次(53.4%),感觉障碍265次(37.2%),视力障碍134次(18.8%),成人组与儿童组在运动、感觉、视力、其它眼部症状及发作性症状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脑脊液寡克隆带(OCB)阳性率45.5%,MOG抗体阳性率16.7%。MRI显示脑室旁T2病灶≥9患者57.4%,皮质与近皮质病灶28.1%,幕下病灶0.3%,视神经病灶6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既往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使用率79.7%),β干扰素(15.9%),硫唑嘌呤(13.9%);目前正在使用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15.5%),利妥昔单抗(9.1%),硫唑嘌呤(8.1%),特立氟胺(8.1%)。【结论】MS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等信息与亚洲既往文献报道相似。治疗方面,新型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使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