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夏氏六步手法对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神经传导的影响,判定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手法治疗组40例,牵引治疗组40例。手法治疗组予夏氏六步手法治疗,牵引治疗组予腰椎牵引,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肢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腓浅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及H反射,判定临床有效率。结果:下肢运动神经传导:治疗后2组患者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潜伏期、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无明显变化(P>0.05)。下肢感觉神经传导:治疗后2组患者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治疗组治疗后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波幅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牵引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反射:手法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反射潜伏期较前缩短,与牵引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9例患者治疗前未诱发出H反射,治疗结束后2例患者诱发出H反射。临床疗效:手法治疗组40例中,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显著优于牵引治疗组总有效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氏六步手法可以升高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波幅,缩短H反射潜伏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电针加红外线治疗腓神经麻痹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神经麻痹多因腓神经在受寒或感冒后,神经本身受压迫产生麻痹而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采用电针加红外线治疗该病患者15例,收到满意疗效。一般资料15例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5~70岁;病程7天~3个月;发病在左脚8例,右脚7例。治疗方法治则:调和...  相似文献   

3.
黄传萍  张敏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503-503
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腓总神经麻痹98例临沂市中医院(276002)黄传萍临沂市人民医院(276001)张敏关键词穴位注射疗法针灸疗法腓总神经麻痹笔者自1989年7月~1995年3月采用穴位注射加针灸治疗腓总神经麻痹98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LDH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腰椎牵引、康复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3周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腰腿疼痛程度及下肢神经传导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1.82%(P 0.05);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腓总神经MCV、胫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传导速度比对照组快(P 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LDH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腰腿疼痛,增强下肢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热针治疗前后的肌电图对比观察表明,腰突症患者均出不同程度的肌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主国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热针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远端潜伏期缩短(P〈0.001),H反射异常者7例,全部恢复正常;出现自发电活动者6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腓总神经麻痹为下肢周围神经病中常见的病症,典型症状为足下垂,并转向内侧。不能背曲,走路时须用力提高下肢,呈跨越步态,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足1—4节趾背面有感觉减退,小腿外侧有肌肉萎缩,腓深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内翻,腓浅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外翻。  相似文献   

7.
崔燕 《陕西中医》2014,(9):1180-1181
目的:观察外洗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西医基础治疗同时加用外洗方(桃仁、红花、当归、熟地、赤芍、川芎、丹参、透骨草、桂枝、威灵仙、细辛、羌活、独活、地龙等)治疗本病60例;设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体征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双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的变化。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即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0%,对照组为61.7%;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洗方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糖尿病及下肢血管病变感觉异常有改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阳陵泉穴的局部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在针刺和穴位注射时掌握正确的进针方位,避免对神经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4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阳陵泉穴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神经.结果:阳陵泉穴区可见扇形分布的腓总神经胫骨前肌支和膝关节支。此穴后下方为腓深神经肌腓骨管段和腓浅神经.结论:阳陵泉穴与腓总神经分支关系密切,探讨了该穴位的主治作用机理及进针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89年6月至1998年7月,治疗因沉睡而致肘、膝以下周围神经损伤2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3例均为男性,年龄30~71岁,平均43.5岁。其中工人12例,农民6例,干部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0.5~26天,平均4天。桡神经损伤19例,尺神经损伤2例,尺桡神经合并伤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发病均由沉睡引起。沉睡原因:醉酒16例,疲劳过度5例,自然睡眠2例。沉睡时间3~7小时,平均5.8小时,睡前均身体健康,醒后即发现神经损伤症状。睡姿:尺桡神经损伤多为患侧卧位或伏案卧位,腓总神经损…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4)
目的探究自拟阳和通络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8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施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0例,施行自拟阳和通络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2组症状积分、治疗总有效率、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下肢怕冷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0.00%),P 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均高于对照组,且潜伏期较对照组更短,P 0.05。结论对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阳和通络方有助于增快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传导波幅,缩短潜伏期,并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常因臀部坐骨神经被压或腓骨小头部的腓总神经被压等形成。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腓总神经麻痹又称腓神经瘫痪、腓总神经瘫痪,多由压迫、牵拉、摩擦、外伤等所引起,少数因代谢障碍(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麻风等造成.本病属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足下垂,行走时足不能举起,通常用力提高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呈跨阀步态.笔者采用针刺为主治疗腓神经麻痹验案1则,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郑氏“金鸡啄米法”针刺与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金鸡啄米组)和对照组(平补平泻组)。观察组采用郑氏“金鸡啄米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两组每天针刺1次,6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d,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下肢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后,两组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提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7%(33/36),高于对照组77.8%(28/36)(P0.05)。结论郑氏“金鸡啄米法”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下肢麻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4.
田士松  陈爱桂 《河北中医》2013,35(8):1267-1268
作为坐骨神经的一个重要分支,腓总神经位于腓骨颈处,位置较为表浅,紧贴骨面,且神经周围的软组织相对菲薄和稀少,神经移动性较差,因此在遭受外力的情况下,腓总神经容易受到损伤.腓总神经损伤作为周围神经损伤以及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类型,临床上常见于膝关节内收造成的损伤,腓骨头、腓骨颈骨折造成的损伤,以及肿物或外部压迫等[1].对于踝关节扭伤造成的腓总神经损伤,临床报道较为罕见.2006-12-2012-03,我们收治了15例踝关节扭伤后致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铍针联合整脊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致下肢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铍针联合整脊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VAS评分,胫、腓总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JO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JOA评分及胫、腓总神经F波传导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联合整脊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麻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管遵惠  王祖红 《中国针灸》1997,17(3):135-137
热针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的肌电图对比观察表明,患者肌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热针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远端潜伏期缩短(P<0.001);H反射异常者7例,全部恢复正常;出现自发电活动者6例,无明显变化。肌电图结果提示: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热针的刺激和热针体内的热效应,使突出的髓核萎缩变性,缓解或消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使受损的坐骨神经得以改善和修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对 1 8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针刺加电针 ,再配合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治疗 ,现总结于下。临床资料 本组 1 8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 ,因体位不当而致受压者 7例 ,机械性外伤者 3例 ,踝关节扭伤所致者 3例 ,糖尿病患者 4例 ,医源性损伤者 1例。其中腓总神经重度损伤者 5例。男性 1 2例 ,女性 6例。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 1 8岁 ,以青壮年为多。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原则是按腓总神经分布的部位就近取穴 ,其穴位有委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太冲、行间。针刺时选用以上穴位 ,用 75%的酒精消毒后 ,再用 0 .35mm× 40 mm毫针垂直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当归四逆汤"及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型)的临床优效性研究,为中医药指导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有力证据,拓宽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及前瞻性观察的试验方法,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型)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糖尿病控制血糖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当归四逆汤",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每次500μg,日3次餐后口服),疗程8周,分别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将所得观察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中药复方汤剂"当归四逆汤"治疗后,治疗组测定患者上肢的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显示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经过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后,患者的上肢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上肢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下肢腓总神经及下肢的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较治疗前改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与对照组间比较,针对下肢的腓总神经及下肢的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患者上肢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改善程度,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药复方汤剂"当归四逆汤"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型)下肢的腓总神经、下肢的胫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甲钴胺片组,针对上肢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同样改善明显,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杨万章  吴芳  张敏  盛佑祥 《中医药研究》2012,(10):1190-1191
上下肢周围神经麻痹指由脊神经发出的单神经病变,主要包括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尤以上肢的桡神经麻痹、下肢的腓总神经麻痹多见。临床主要表现其支配的相应肌肉麻痹无力或萎缩,同时伴有程度不一的感觉障碍。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对相应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程度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腓总神经压迫综合征是各种原因造成腓总神经在腓骨颈的骨-筋膜管内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足痿”的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是跌打损伤,经脉受损,所伤之处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而成。几年来,我们以针刺为主配合音频电疗治疗本病28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8例病人,男20例,女8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4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个月,其中10天以内19例;11天~30天7例。1月以上2例,右下肢17例,左下肢1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