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62例外阴白色病损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聚焦超声妇科治疗仪治疗的253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3例患者中治愈154例(60.87%),显效58例(22.92%),有效33例(13.04%),总有效率为96.84%,无效8例(3.16%),无感染和溃疡病例发生,无瘢痕形成及外阴变形。治疗后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原病变处表皮基底层细胞有色素沉着,上皮结构恢复正常。结论:聚焦超声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外阴白色病变的中医外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白色病变,俗称外阴白斑,是妇科颇为多见的疑难病,有癌变趋势。其主要症状是外阴奇痒难忍、皮肤变白、灼痛,少数有排尿困难及性生活障碍,属于祖国医学“阴疮”、“阴痒”、“阴”、“阴蚀”等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且止今尚无较好治疗方法,因而运用中医治疗本病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国内对本病的中医外治进行了不少探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肖芬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39-3840
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科门诊就诊的6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与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在临床疗效上的区别。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0%,且治疗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外阴白色病变,即慢性外阴上皮营养不良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病态。临床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瘙痒,刺疼,病变区皮肤以增厚、变硬、干燥、粗糙、呈不规则散在的珠白色斑块为特征。作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腐敏注射液治疗外阴白色病变60例,跟踪随访46例,近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年龄23~56岁,以35~45岁居多;病史为半年~11年不等。根据病变程度分为①Ⅰ度:组织增生,肥大,干燥、弹性差、色素减退呈白色变。②Ⅱ度:组织萎缩,严重者出现溃疡.本文病例均为Ⅰ度病变。 1.2 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胸透、血糖等检查,以排除其它致病因素。先以0.75%碘酊消毒病变区皮肤,取腐敏注射液8ml及2%利多卡因2ml混合,用小针头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中医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效果。方法对泉按就诊时自愿选择药物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中药口服、中药外洗加干扰素口服、外涂皮质激素软膏以及微波照射治疗;B组单纯用中药口服和中药外洗。结果A组明显好转率为92.00%,B组明显好转率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效果要优于单纯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外阴营养不良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11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病变部位组织进行了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病变部位主要在表皮及真皮层,特点为细胞变性、黑色素细胞消失,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真皮层毛细血管闭塞。对这些变化与发病机理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聚焦超声治疗法对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妇科检查及活检确诊为外阴白色病变的43例患者,采用重庆海扶CZF型聚焦超声妇科治疗仪,进行外阴白色病变治疗,并作疗效分析.结果 治愈加显效为36例,占83.72%(36/43),有效率为97.67%(42/43).结论 聚焦超声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新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外阴白色病变也称外阴营养不良症,是外阴常见的皮肤病,病因至今不明。本院采用中药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11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中,年龄最小11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1年,以1~12年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细胞退行性变方式。方法 :对 7日龄 SD大鼠采用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联合 7.7%低氧吸入 1 h复制模型。分别在复氧后4h,2 4 h,72 h,1周取材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颈总动脉结扎侧海马皮质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 :神经元退行性变形式包括坏死、杂合体、凋亡、脂性退变及暗细胞。结论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退行性变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舌段支气管病变的纤支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纤支镜检查和(或)病理检查确诊的舌段支气管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纤支镜刷检和(或)病理诊断舌段支气管病变54例,占同期纤支镜检查的2.8%,其中36例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占舌段病变总数的66.7%,占同期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肺癌的10.0%,与同期右中叶病变相比,癌的发生率(32.3%)高出1倍;所有病人都进行了胸部CT扫描,绝大部分表现为团块状阴影及阻塞性肺不张。纤支镜下能见到明显新生物生长者较少,只占癌病例的22.9%;主要表现为管腔狭窄及管壁肥厚、粗糙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结论:舌段支气管病变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纤支镜检查是很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胆总 管结扎组大鼠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改变。结果:实验组肝细胞核形态异常、固缩,线粒体脊断裂,内质网减少且肿胀,毛细胆管扩张,内有胆泥淤积。生化检测肝功能胆红素、血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可能与内毒素、胆汁酸血症、肝细胞缺血和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二例膀胱原发性副神经节瘤,进行了光镜,组化及电镜观察。瘤细胞浆内均证实有神经分泌颗粒。结合文献对肿瘤一般情况作了叙述,并讨论了诊断恶性的可靠依据。本组病例说明组织化学与电镜在病理诊断上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对此类肿瘤的命名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玉珍  郭立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273-3275
目的探讨自制外阴洗剂及膏剂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方法276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采用中药外阴洗剂及膏剂局部给药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8.95%,轻症疗效高于重症,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外阴白色病变局部用药,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DBT)在致密型乳腺患者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6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资料(良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122个,共计180个)。根据BI-RADS标准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均归类于不均质致密腺体型和极度致密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I、DB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MRI和DB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RI、DBT术前评估乳腺病灶大小的准确度。结果: MRI、DBT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1.4%、75.9%和89.7%、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8.617,P < 0.05或P < 0.01);MRI、DBT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8.4%、95.1%和94.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8、0.569,均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0.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0,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3.3%、86.7%,特异度分别为68.3%、79.1%。DBT、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887、0.949,均P < 0.01)。结论: DBT简单易行,能较好地诊断致密腺体背景下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尤其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与乳腺MRI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伽玛刀(γ-刀)治疗颅内肿瘤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观察16例γ-刀照射后颅内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其中星形细胞瘤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脑膜瘤2例;颅咽管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垂体腺瘤1例和转移性腺癌2例。结果γ-刀照射后肿瘤中心和肿瘤边缘的瘤细胞及血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恶性肿瘤呈急性坏死,良性肿瘤呈延迟性坏死;边缘部位残留的瘤细胞较中心部位多,肿瘤旁脑组织中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主要以胶质细胞损伤为显著。结论残留的瘤细胞是肿瘤复发的形态学依据,γ-刀对肿瘤旁脑组织的损伤与脑水肿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提示临床应注意选择适当的照射剂量及肿瘤大小,以防止肿瘤复发和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行动态增强MRI乳腺检查并同时经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诊患者通过早期增强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峰值评价动态增强MRI的表现;病理切片经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40例乳腺疾病患者,24例患者为恶性病变,1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4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中,早期增强率>60%的患者与早期增强率<60%的患者相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P>0.05);而强化峰值、微血管密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疾病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激光+维生素B12+竹红菌素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1~2005年收治的78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激光+维生素B12+竹红菌素局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局部治疗。并根据两组治疗结果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率观察组为10.4%,对照组为2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联合激光+维生素B12+竹红菌素局部外敷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阴癌行改良腹股沟小切口(5 cm)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外阴癌行广泛外阴切除术( RV)+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OPL)的55例患者中,30例行RV+传统OPL(传统大切口组),25例行RV+改良OPL(改良小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小切口组腹股沟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传统大切口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裂开、切口感染、下肢水肿、蜂窝组织炎、淋巴囊肿、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外展功能受限发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大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外阴癌行改良OPL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