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周志红 《四川中医》2002,20(5):23-24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骨失和降,肝胃不和,胆邪上逆,笔者临诊十余年,以脾虚胆乘,湿热阻滞,肝胆犯胃,瘀血阻络分型辨证,采用调和肝胃,降逆顺气的治疗方法,方以仲景“四逆散”加味为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笔者学习张锡纯医案“胆倒”、“胆火上冲”运用正胆汤和镇逆汤治呕吐的启发,运用“自拟正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部烧灼痛,嘈杂、呕吐、反食、嗳气、泛酸等症;或表现为咽痛、咳嗽而属于胆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较好疗效。其理论来源为:1、胆胃功能相关。胆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胆随胃降”机能丧失,从而出现胆汁反流之症。2、肝胆相表里。其生理、病理关系非常密切。3、肝胆脾胃相互影响。肝胆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最为常见类型,其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食管、胃,与肺、肝、脾关系密切.笔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从整体入手,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杨宪煌 《中医研究》2007,20(7):41-4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反胃”、“痞证”等疾病范畴,以肝郁脾虚、胆失疏泄、上逆犯胃为其主要病机,治疗关键在于清利肝胆、理气和胃。2002—2006年,我们采用清胆和胃汤治疗本病60例,每获良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吐酸”范畴,受“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影响,多认为本病病机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然此病病机多端,病性复杂,不仅与肝相关,而且和胆、三焦密切相关,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肝属厥阴,故从厥阴少阳论治反流性食管炎更为恰当。本文详细阐明了厥阴与少阳的生理功能,即推动、疏利全身气机,特别是中焦脾胃气机,同时深入挖掘本病发生病机,总结出厥阴风木冲逆、少阳枢机不利是“吐酸”常见病机,采用疏解少阳、清化湿热、平调寒热、健脾疏肝四个常用治法,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为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刑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胆(肝)热犯胃、气郁痰阻及脾胃气虚等5大证候群。本病以实证居多,以气滞、郁热、湿热、痰阻出现频率高;虚证以气虚为主,或郁热伤阴。结论本病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变。就近年来中医治疗BR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BRG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单兆伟认为以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为本,肝气郁滞、胆邪逆胃为标,病机概括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1]。周学文认为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依据“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篇》)、“肝胆之火逆入于胃”(《医宗金鉴》)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认为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胆邪逆胃,胃络损伤[2]。姜树民认为本病乃毒热之邪(反流之胆汁),逆行于胃,灼伤胃之脉络而致;以脾胃虚弱为本,胃失和降、胆火上炎为标;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火上炎[3]。朱西杰认为肝胆邪气逆乱则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胆气上逆、胆汁反流入胃。强调腑气不通,肝胆郁热犯逆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常,胆汁随胃气上逆,虽表现于胃,其实在于肝胆与肠腑之气不通[4]。刘启泉依“热客于胃,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为发展规律[5]。  相似文献   

10.
介世杰 《四川中医》2005,23(11):16-17
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包括理气滞、疏肝和胃,降胃逆、苦辛通降,化瘀滞、降气和络,养胃阴、甘凉濡润等法治疗及调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