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作者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结果16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它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经颅入路手术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于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2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2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8例经颧弓翼点入路,2例经颅眶颧入路,2例经翼点人路,从中颅底硬膜下暴露并切除病变.肿瘤拿切除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视力进步者2例,4例有动眼神经麻痹,6例有面部麻木.结论 自中颅底硬膜下暴露并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全切肿瘤的方法.经硬膜下入路,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可以近距离达到供血动脉,更有效地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3.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侵犯前中颅窝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有肿瘤巨大、呈分叶状且血运丰富。本文根据经颅眶入路的手术经验及肿瘤与翼突板的解剖关系,提出颅眶入路结合鼻内镜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1999年3月至2005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的11例经颅眶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0~21岁,平均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衄及鼻咽部肿物。诊断依据为CT、MRI及DSA,其平均径线为6.9cm。11例肿瘤均有颅内侵犯。经颅眶入路手术11次,其中5次联合面部切口,1次经鼻镜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3例(2例蝶窦残余肿瘤);伤口感染1例;复发1例。结论对于侵犯颅内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应先经颅眶入路,切除翼突板外侧部分肿瘤,联合鼻内镜手术切除鼻咽腔和蝶筛窦部分的肿瘤。  相似文献   

5.
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均采用双侧额部发际内冠状切口,根据肿瘤大小、占据眶内的部位以及是否有颅内侵犯,调整皮肤切口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入路、经额经眶上缘入路或经额经颧经眶上缘入路。对单纯眶内肿瘤,采用硬膜外入路;对眶-颅沟通性肿瘤,先经硬膜内处理肿瘤的颅内部分,然后打开眶顶和(或)眶外侧壁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全切除26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除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另2例遗患侧眼失明外,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颅入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时,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而使肿瘤得以充分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经颅开眶切除眼球后肿瘤手术技术经验及预后。方法回顾总结了经颅手术切除眶内肿瘤13例临床资料,探讨手术过程中保留视力,美容重建等难点和技巧。结果其中血管瘤8例和1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全部切除,2例视神经鞘脑膜瘤次全切,1例假性肿瘤和1例错构瘤部分切除;随访7例(6例失去联系),其中6例术前突眼视力下降3~6个月内均恢复,1例突眼眼外展未恢复。结论经颅眶入路可根据肿瘤位置适当调整手术入路,更好的暴露眼眶内容物及肿瘤,能较好地保护眶内容物,基本不影响容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眶颧入路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 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眶颧入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入路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经眶-翼点入路和经眶-额下入路两种显微手术入路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共40例,其中经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26例,经眶-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入路14例.两种手术入路均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达到85%.结论 ①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②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操作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③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脑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翼点-眶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至2009年收治的13例颅眶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经翼点-眶顶入路的手术方式切除肿瘤.结果 在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0例,大部或部分切除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4例.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为脑膜瘤,本组6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翼点-眶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手术创伤小.术中应注意保护球后重要组织,并根据需要进行眶顶修补或重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dure via pterional -orbital approach for cranioorbital communicating tumors.Method 13 patients with cranio -orbital communicating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Pterional approach was adopted for the operations with resection of orbital roof, and the surgical advantages and cautions were concerned.Results In 13 patients, 10 cases undertook total removal, and 3 cases undertook subtotal or partial removal of tumors.9 cases were benign, and 4 cases were malignant tumors.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6 cases were meningioma which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Patient's follow - up ranged from 3 to 52 months, which showed that no operative death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revealed.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was injury of extraocular muscles, which occurred in 4 patients.Conclusions Resection of cranio - orbital tumors via pterional - orbital approach provided facilities for exposing tumors and showed less operative damages.Protecting important tissues in postglobal region and reconstructing orbital roof will result in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眶颅沟通瘤全切除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四例眶颅沟通瘤,采用经额颞-眶入路行肿瘤全切除,结果满意。对眶颅沟通瘤的诊断和手术入路进行了讨论。认为经额颞-眶入路是切除眶颅沟通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收治的6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等。CT示海绵窦低或等密度病变,增强扫描时病变明显而均匀增强。头颅MRI示T1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6例患者均经改良翼点入路或眶颧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硬脑膜外入路4例,经硬脑膜下入路2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同侧第Ⅲ、Ⅳ、Ⅴ及Ⅵ颅神经麻痹,1例偏瘫,2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经颅底开颅和硬脑膜外入路手术切除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严格按界限整块切除;对血管瘤较小者或术后残留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经眉切口眶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介绍经眉切口眶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 9例病人月票用眉切口眶顶入路切除。结果 全切肿瘤8例,次全切除肿瘤1例。术后病人症状缓解,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结论 采用经眉切口眶顶入路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显露鞍区占位病变,减少术中脑压板的使用。避免了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术中超声引导切除小脑桥臂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经颅入路手术切除的2例小脑桥臂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无其它手术并发症,随访1.5~2年无复发。结论 经颅入路手术是桥臂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术中超声引导可帮助定位肿瘤,指导切除肿瘤,并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指证、入路选择和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开眶治疗的眶尖区肿瘤55例,采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入路,其中以眶-翼点为主39例,联合眶-额、眶-颧、颧-翼点入路16例.术后常规复查增强MRI,并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38例(69.1%),次全切除7例(12.7%),大部或部分切除7例(12.7%),活检3例(5.5%).术后视功能良好45例(81.8%),存在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者9例(16.4%),偏瘫l例(1.8%).结论 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结合显微技巧可较好治疗眶尖区肿瘤;合适的角度开眶可最大限度切除眶尖区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眶内脑膜瘤的诊断和经颅手术治疗的方法 . 方法 对13例原发性眶内脑膜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路径和操作技术进行讨论. 结果 13例均采用经颅入路,肿瘤全切除6例次,次全切除3例次,大部切除4例次.无手术死亡病例. 结论 选择不同的经颅入路切除原发性眶内脑膜瘤,暴露良好,可在直视下切除;显微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经眶-翼点入路和经眶-额下入路两种显微手术入路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共40例,其中经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26例,经眶-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入路14例。两种手术入路均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达到85%。结论①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②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操作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③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脑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相关技巧。方法 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7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对眼眶的累及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经额颞眶顶入路手术17例,眶上-翼点入路5例,改良翼点入路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除率为77.8%(21/27)。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脑膜瘤19例,转移癌2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视神经纤维瘤4例,泪腺混合瘤1例。术后随访6年,2例死亡,22例仍存活,3例随访半年后失去联系。结论颅眶沟通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对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眶-颧入路的特点及其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症。方法 本入路是将额颞开颅颅骨切除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眶上缘、眶外侧壁及颧弓,以增加肿瘤的暴露,有利于肿瘤的切除,采用该方法对4例颅中窝底肿瘤进行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其中脑膜瘤1例,神经鞘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 获得肿瘤全切除者3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初步手术结果令人满意,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1)显露良好,可直视下 切除的肿瘤范围广;术野平面低,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牵拉;(2)可从不同的方向显露并切除肿瘤,对同时侵袭颅外、硬膜骨外的肿瘤切除较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