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建立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45.0 ℃热水浴组(n=6),44.5 ℃热水浴组(n=10),44.0 ℃热水浴组(n=10),选取高热未惊厥与FC比例最合适的一组,将此组的水浴温度定为以后实验的高热处理温度.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37.0 ℃水浴正常对照组(n=10),44.5 ℃热水浴组(n=40),高热处理组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FC=0,n=10)和FC组(FC≥6次,n=2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丢失情况;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体视学方法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结果:HE染色可见FC组海马CA1区、CA2区细胞排列紊乱、极向不清、细胞空泡变,细胞核大小不一致、圆形或椭圆形;尼氏染色未见FC组明显的海马神经元丢失;FC组大鼠海马CA1区和门区神经元线粒体体积减少、部分出现空泡、基质浓缩、嵴模糊不清或消失,高尔基复合体轻-中度扩张;F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热水浴诱导大鼠FC与人类FC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鼠FC频繁发作可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和丢失,是进一步研究高热惊厥脑损伤及其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正常发育期的表达及在高热惊厥时的变化.方法: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n=6)和高热处理组,根据大鼠是否惊厥,后者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n=6)和高热惊厥组(n=6).利用热水浴模型诱导大鼠高热惊厥,选择不同鼠龄的发育期大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的变化.结果:(1)出生3 h的新生大鼠海马HO-1未见表达,生后1周表达水平较高,生后2周达高峰,3周表达降低,生后6周表达明显降低,成熟后(2月)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2)海马CA1、CA3和门区神经元HO-1表达光密度的比较:高热惊厥组HO-1表达增加,与正常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高热未惊厥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鼠龄的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水平不同;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诱导海马神经元HO-1表达显著增加,这种表达增加可能与高热惊厥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B受体亚基GABABR1与GABAR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高热惊厥模型。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末次惊厥后24h处死大鼠。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24),1次高热处理组(n=28),10次高热处理组(n=40)。高热处理组根据是否出现惊厥再分为1次高热惊厥组(FS1,n=16)与1次高热未惊厥组(F1,n=12),10次高热惊厥组(FS10,n=15)与10次高热未惊厥组(F10,n=1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次数高热惊厥大鼠脑内GABABR1与GABABR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FS10大鼠海马齿状回、CAl-CA3区GABABRl和GABABR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F10、F1、FSl和对照组;F10大鼠上述脑区GABABRl和GABABR2蛋白表达低于F1、FS1和对照组;F1及FS1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海马各区GABABR1与GABABR2表达的改变大部分平行,但10次高热惊厥后GABABR2在CA1—CA3区下降更明显,而GABABR1在齿状回下降更明显。结论:反复高热惊厥及反复高热均可使发育期大鼠脑内GABABR亚基蛋白表达降低,高热惊厥的影响较单纯高热更为明显,提示GABABR亚单位与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及其脑损伤密切相关。GABABR1与GABABR2改变的不平行可能与受体亚单位组合的可塑性改变有关,这种改变可能导致抑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反复热性惊厥.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 n=8)及10次热性处理组(n=22).10次热性处理组依其是否出现惊厥又分为10次高热组(H组, n=9)及10次热性惊厥组(FS组,n=8).10次热性处理组中虽出现惊厥但不足10次者用于其他实验.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大鼠血浆H2S含量;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CBS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组大鼠血浆H2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热组,FS组大鼠海马CBS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热组.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可使大鼠血浆H2S含量升高,并可使大鼠海马CBS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素A(TSA)在癫痫后脑损伤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海人酸(KA)组、小剂量TSA干预组(0.03 mg/kg)及大剂量TSA干预组(0.1 mg/kg)组,通过腹腔注射海人酸(KA)制作发育期大鼠癫痫模型,TSA于KA诱导癫痫前2 h腹腔注射给药,评估惊厥发作的等级及记录惊厥的潜伏期。癫痫后24 h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CD68染色检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Western blot检测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KA组均达到Ⅳ~V级惊厥发作,而TSA干预组能减轻惊厥发作的等级和延长惊厥的潜伏期。HE染色可见KA组明显的神经元凋亡及细胞水肿,伴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而TSA干预组能减轻神经元凋亡及细胞水肿,同时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KA组神经元凋亡数、小胶质细胞活化数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而TSA能抑制KA诱导的改变。相对于0.03 mg/kg TSA干预组,0.1 mg/kg TSA干预组治疗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TSA能抑制癫痫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能减轻惊厥发作的等级和延长惊厥的潜伏期,从而对癫痫后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电惊厥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探讨生长抑素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电惊厥癫痫动物模型和免疫电镜方法观察。结果:电惊厥时海马内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表现为线粒体肿胀、细胞器崩解和神经末梢变性等;在海马区多形细胞层和分子层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突起与非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突起之间有复杂的突触联系。结论:电惊厥时海马CA4生长抑素神经元结构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哮喘动物模型海马超微结构变化及其在低氧干预后的改变。方法 复制慢性哮喘动物模型,分为低压低氧(低压舱)治疗组、常压低氧吸人治疗组及不治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电镜下慢性哮喘豚鼠海马神经元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脊断裂、模糊,突触小泡减少、突触后膜稍肿胀;星状、小胶质细胞增生、胞浆肿胀、空泡形成;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基底膜肿胀、模糊、管腔狭窄。低氧干预后海马神经元核仁明显,细胞器丰富,粗面内网轻度扩张,突触小泡较丰富,突触后膜较致密,突触间隙略显增宽,胶质细胞及血管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反复发作的慢性哮喘可因缺氧致海马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经低压低氧及常压低氧治疗后因哮喘所致的海马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戊四氮(PTZ)点燃后发育期癫(疒间)大鼠海马神经元海马突触素(P38)和突触后致密物质(PSD95)及电镜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21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和实验组(PTZ),用戊四氮建立点燃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大鼠P38及 PSD95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电镜观察海马CA3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PTZ组大鼠海马区P38及PSD95免疫反应产物表达量较NS组明显减少(P<0.05);电镜下NS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及突触结构未见明显异常,PTZ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及突触结构均有改变.结论 戊四氮点燃所致癫(疒间)对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突触结构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9.
电惊厥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电惊厥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探讨生长抑素在 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价形态依据。采用电惊厥癫痫动物模型的免疫电镜方法观察。结果:电惊时海马内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表现为线粒体肿胀、细胞器崩解和神经纳冶性等;在海马区多形细胞层和分子层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突起与非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突起之间有复杂的突触联系。结论:电惊厥时海马CA4生长抑素神经元结构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薄盖灵芝对大鼠热性惊厥及反复热性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18只21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热性惊厥组(FS),盐水对照组(NS)及薄盖灵芝干预组(G)。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热性惊厥。G组于每次水浴前2h腹腔注射薄盖灵芝;而NS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各组大鼠惊厥表现,采用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结果]G组大鼠惊厥潜伏期较FS组和NS组长(P<0.05),惊厥持续时间较FS组和NS组缩短(P<0.05),惊厥级别较FS组和NS组下降(P<0.05)。电镜标本观察发现G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坏死百分比明显低于FS组及NS组(P<0.05)。[结论]薄盖灵芝可使大鼠惊厥潜伏期延长、惊厥持续时间缩短、惊厥严重程度下降,对反复热性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FS)幼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变化,为探讨幼鼠FS脑损伤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析因设计,64只14日龄SD幼鼠随机均分为4组(n=16),即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试验组:脂多糖(LPS)+海人藻酸(KA)组;KA组;LPS组。采用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的方法诱导幼鼠FS。H-E染色观察幼鼠海马神经元显微结构的改变,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 LPS+KA组16只幼鼠均出现FS,发作时肛温为(39.3±0.4)℃;其他组幼鼠均未出现FS。LPS+KA组、LPS组、KA组及NS组幼鼠末次腹腔注射后24h,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20.63±3.78),(11.63±3.58),(4.06±2.86)及(3.06±2.01),48h分别为(20.63±1.69),(12.25±3.62),(5.50±3.06)及(3.19±1.98)。FS持续时间与海马细胞凋亡程度呈正相关(r=0.866,P<0.01)。结论 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诱导FS可导致幼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中神经通路的介导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5组 (n=10):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组、远端缺血预处理 (RIPC)+MCAO组、股神经及坐骨神经切断 (FS)+RIPC+MCAO组、FS+MCAO组。将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90 min形成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缺损评分,计算脑梗死容积, 行HE染色评价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染色及Caspase-3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 再灌注 24 h后RIPC+MCAO组脑梗死容积 (18.24%)明显小于MCAO组 (30.92%),TUNEL及Caspase-3染色凋亡细胞数量 (20.81,5.78)亦较MCAO组 (45.23,12.94)少,而FS+RIPC+MCAO组的梗死面积 (28.77%)与凋亡细胞数 (53,11.83)与MCAO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PC+MCAO组的神经行为学缺损评分和HE染色结果好于MCAO组,但于RIPC之前切断神经则与MCAO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可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通过神经通路介导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抑制剂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spase-3表达的影响,以探讨ERK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n=30),缺血再灌注组(IR,n=30),PD98059组(PD,n=30),采用4-VO法建立全脑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2,6,12,24,48,72 h给予处死,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细胞凋亡计数及P-ERK和Caspase-3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PD组损伤较IR组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D组海马CA1区12-72 h P-ERK表达和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较IR组明显减少(P<0.05).TUNNEL染色显示,PD组各时间点凋亡指数显著小于IR组(P<0.05).结论 PD98059抑制全脑缺血再灌注后SD大鼠海马CA1区Caspase-3表达,减少了细胞凋亡.提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RK表达参与了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幼年大鼠反复热惊厥后远期惊厥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热水浴惊厥模型诱导生后15 d的SD大鼠发生7次热性惊厥,期间两治疗组大鼠(各13只)每次惊厥一出现立即腹腔注射低剂量纳洛酮(分别为1 mg/kg和2 mg/kg),而惊厥对照组大鼠(n=13)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间隔2个月再热水浴1次,观察比较治疗组和惊厥对照组大鼠远期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程度的差异.采用Timm染色观察神经元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状况.结果: 未接受纳洛酮治疗的有幼年反复热性惊厥史的对照组大鼠,2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为84.6%, 惊厥潜伏期(3.65±0.77) min,惊厥持续时间(21.18±4.06) min,惊厥级别评分(4.54±0.78), 5级惊厥发生率达69.3%,且有2只大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 其中1只抽搐后死亡;而接受纳洛酮治疗的实验组大鼠,2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级别评分分别为57.7%、(3.78±0.69) min、(5.66±2.78) min、(2.97±1.18), 5级惊厥发生率仅为19.3%, 无1只出现惊厥持续状态.比较两组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惊厥持续时间、惊厥级别评分、5级惊厥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惊厥对照组Timm染色显示大鼠海马区有明显苔藓纤维发芽现象,评分达(2.33±1.03);而治疗组大鼠Timm染色示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现象明显减轻,评分为(0.92±0.7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治疗组大鼠远期惊厥脑损伤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结论:应用低剂量纳洛酮对反复热性惊厥的幼年大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远期惊厥易感性,减轻成年后再次惊厥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转bcl-2基因大鼠全脑缺血组再灌注后P-P38蛋白在海马回CA1区的表达. 方法 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O组,n=30),暴露血管而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0),采用4-VO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 min缺血后给予再灌注;转bcl-2基因组(bcl-2组,n=30):大鼠经转基因处理后再缺血再灌注.各组动物于再灌注后2,6,12,24,48,72 h处死,将脑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海马回神经元形态改变,凋亡细胞数量及P-P38在CA1区表达. 结果 HE染色显示: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 CA1区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紊乱,核膜界限不清,结构模糊;bcl-2组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P38在SO组基本呈阴性着色;IR组CA1区2h出现,48 h达高峰,72 h略有下降;bcl-2组P-P38表达趋势同IR组,但各时间点表达强度弱于IR组.TUNEL染色显示:SO组可见到少量凋亡细胞;IR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凋亡细胞数达高峰;bcl-2组再灌注后12-72 h凋亡细胞数量较IR组均明显减少. 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P-P38表达增加,bcl-2可通过抑制P-P38表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和脑组织神经元形态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持久性结扎大鼠两侧颈总动脉3个月,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实验分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丁基苯酞30和120 mg/kg组。造模后第46天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45 d后,用水迷宫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同时,取皮层和海马,用HE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模型组逃避潜伏期逐渐长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两个组的潜伏期逐渐缩短。空间探索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的目标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2个剂量明显延长大鼠的目标象限活动时间(P<0.05)。同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明显异常,而该药对神经元形态异常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丁基苯酞能够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缺陷,并改善脑组织神经元的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 (Hypoxic ischemicbraindam age ,HIBD)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 ,把HIBD大鼠分成IGF 1治疗组 (n =6)和非治疗组 (n= 6) ,HIBD后 72h取脑标本、病理切片 ,予HE染色 ,观测两组大鼠大脑皮层梗死面积率、海马坏死细胞率 ,用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率。结果 :与非治疗组相比 ,IGF 1治疗组的皮层梗死面积率、皮层凋亡细胞率、海马坏死细胞率 ,均显著降低 (P <0 .0 5)。但两组海马凋亡细胞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基因重组人类IGF 1(rhIGF 1)治疗新生鼠HIBD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