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负压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9年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心负压引流法,观察组患者接受高负压引流治疗,观察两组换药次数、平均拔管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抗生素用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计数(WBC)情况。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以及抗生素用量均明显较对照组更少,平均拔管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CRP、TNF-α以及WBC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运用高负压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感染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
双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7例采用双管引流法的乳腺癌根治术与以往实施的231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例进行分组比较。:也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由32.0%下降到4.3%。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关键是消除淋巴管瘘、彻底创面止血、适度保留皮瓣、腋下肋下置双管引流及合适的胸带包扎。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行Halsted’s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病人的恢复和进一步治疗。1992年5月~2002年10月,我科对93例乳腺癌病人行Halsted’s术,其中有23例(24.7%)发生不同程度的皮瓣下积液。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996.1~1998.5间收治的42例乳腺癌手术(其中经典根治术28例,改良根治术14例),术中、术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发生皮瓣下积液2例,发生率为4.7%,对积液者采取相应措施后积液很快消失。结论:对乳腺癌手术术中、术后采取有效措施,可明显降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李华汉  李上芹 《当代医学》2021,27(24):152-15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引流方法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通过随机信封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法,实验组采用术后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法.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指标、引流量、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置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24、48、72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不同时间段(1、5 d)BP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实施术后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方法能缩短各指标时间,减少各时间段引流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是其主要并发症,以往我们采用的方法多是术后弹力绷带加敷料加压包扎的方法,几乎每一例病人均出现了皮下积液、积血、皮片坏死,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了术后双负压引流代替了以往的加压包扎的方法治疗27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27例,年龄39~62岁,平均54.7岁,其中左侧10例,右侧17例。27例患者均经快速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的手术由于剥离范围大,组织渗出较多以及切断的淋巴管可出理术后皮下积液。积液可导致皮瓣感染和坏死,造成切口延期愈合,影响病人进一步综合治疗。上进并发症的预防,我们常采用半腔管负压引流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根治手术是外科常规手术之一,皮瓣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使切口感染或皮瓣坏死的机率增加,延长了住院时间,直接延误术后辅助治疗。我院对4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砂袋加压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确切。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乳腺癌各种根治术和改良术中,皮瓣下积液是常见的并发症。为了能发现一种有效、简单、操作方便的方法进行预防,外科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提出和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我组根据本院长期的临床实践,从1990年采用了“引流管皮下环绕负压吸引法”,经386例病人采用,  相似文献   

10.
魏鑫 《中外医疗》2010,29(30):24-25,27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1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负压引流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橡胶管-输液管更换引流术,对照组采用负压引流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橡胶管引流术。比较不同引流方式下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仅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P〈0.01);且患者皮瓣坏死率、总引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持续负压引流+橡胶管-输液管更换引流术,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黄颜青 《吉林医学》2011,(7):1384-1385
目的:防止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防止出血皮瓣血液循环障碍。方法:术后保持引流通畅,维持有效地负压引流,防止皮下积液、积血,促进皮瓣与皮下组织贴合紧密,防止挤压皮瓣,保持良好的皮瓣血液循环。结果:使皮瓣保持良好的血液供应,大大降低了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论:通过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对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发生皮瓣坏死。  相似文献   

12.
单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裂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侧腭黏骨膜瓣后推修复腭裂的方法。方法: 术中将患侧腭黏骨膜瓣彻底松解、腭帆提肌吊带重建、血管蒂牵拉提升,使腭瓣松弛充分、后退,对侧裂缘仅作简单切口,即可将裂隙封闭。结果: 本法修复单侧腭裂116例,仅2例于近期出现腭瘘;术后语言质量和发音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腭黏骨膜瓣修复腭裂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临床应用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5年间完成的女性乳腺癌保乳手术68例资料.手术指征:肿瘤≤3.0 cm的临床Ⅰ期、Ⅱ期乳腺癌;单发病灶,X-线钼靶片无广泛钙化;肿瘤边缘到乳晕边缘距离≥2.0 cm;肿瘤与乳房比例适度;病人有保乳意愿.手术方式为局部广泛切除加腋淋巴清扫.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结果:术后标本病理切片检查,切缘无癌细胞浸润.经2~99个月(中位31个月)随访.65例健康存活,2例因复发转移死亡,1例带瘤生存,总生存率达95.5%.对综合治疗满一年的45例进行乳腺外形效果评定:优17例,良22例,差6例,优良率达86.7%.结论:保乳手术,适用于治疗早期、Ⅰ期和部分肿瘤≤3.0 cm的Ⅱ期乳腺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李志清  潘宁  董丹丹 《四川医学》2012,33(4):601-602
目的 探讨采用双向推进性皮辩行老年颜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老年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手术方法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病检显示6例患者病变组织全部切除.患者手术切口I期愈合,仅留线形疤痕,不影响面部美观及功能.结论 采用双向推进性皮瓣对老年颜面部小面积基底细胞癌切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钟晓捷  汤鹏  陈茹 《海南医学》2011,(20):74-75
目的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91例黏液腺癌区分单纯型或混合型,分析其发病年龄、肿块大小、TNM分期、腋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91例病例平均54.1岁,单纯型平均54.6岁,混合型平均53.1岁;单纯型腋淋巴结阳性率占5.0%,与肿块大小无关。混合型腋淋巴结阳性率为48.3%,淋巴结转移率与肿块增大呈正相关。单纯型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低于混合型;单纯型黏液腺癌的10年生存率为91.7%,混合型的10年生存率为71.4%。结论单纯型的预后较好,混合型多伴浸润性导管癌,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陈朝华  韦兴中 《医学综述》2014,(23):4321-4323
传统的乳腺癌手术在治疗的同时破坏了女性优美的性征和曲线,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早期乳腺癌治疗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根治手术发展到现在的保乳术,应用前锯肌肌瓣修复保乳术后局部的缺损,可明显改善美容效果。其不仅可以缓解患者因失去乳房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恢复患者的自信与社会参与意识,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观察组应用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参照组行乳癌根治术治疗,比较其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及1年后的生存情况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美容效果优良率(91.89%)明显高于参照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提高乳腺疾病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47例钼靶摄影误诊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良性病变的恶性肿瘤26例(A组),误诊为恶性病变的良性病变21例(B组).A组钼靶摄影表现:肿块影15例,结节影5例,团片状影2例,未见明显异常4例.B组:肿块影11例,小结节影6例,放射状条索影1例,片状影1例,钙化2例.结论:分析钼靶摄影片时,强调与临床、彩超相结合,可减少误诊,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X-ray mammography (MG) and ultrasonography (US)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diseases in Chinese women.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X-ray mammograms of 274 patients with US and surgical/pathological results of breast diseases diagnosed a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China) between March 2011 and November 2014. The MG and US data were compared to surgical records using the results from post-surgical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as the gold standard.

Results

The overall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false-positive, false-negativ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were 88.5%, 57.9%, 73.7%, 42.1%, 11.5%, 69.2%, and 82.5%, respectively, for MG and 95.9%, 66.7%, 81.8%, 33.3%, 4.1%, 75.5%, and 93.8%, respectively, for US. Of the 274 cases, lesion size by MG agreed with surgery in 133 (48.5%) patients compared with 216 (78.8%) by US (P < 0.01). Lesion location by MG agreed with surgery in 146 (53.3%) patients compared with 257 (93.8%) by US (P < 0.01). These values were then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age, menstrual status, breast density, and breast volume, and the agreement rates of MG with surgery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US (all P < 0.01), except when the lesion size was >5 cm (P > 0.05).

Conclusions

US was better than MG in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breast diseases of Chinese wome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US could be more useful for detecting breast lesions in China, especially for younger women with dense breas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CEF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接受CEF方案新辅助化疗的3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给予术前化疗2~4个周期。每周期用药:CTX(环磷酰胺)600mg/m2,第1d,EPI(表阿霉素)60mg/m2,第1d,5-FU(5-氟尿嘧啶)500mg/m2,第1、8d。用药后3d复查血象,若白细胞轻中度偏低则应用利血生、升白胺及维生素B4等口服;若白细胞重度低下,则应用集落刺激因子等升白治疗。化疗期间出现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给予对症治疗。21d为周期间隔期。结果CR(完全缓解)7例,占18%,其中属于临床Ⅰ期5例,临床Ⅱ期2例。PR(部分缓解)20例,占53%,其中临床Ⅰ期3例,临床Ⅱ期8例,9例属于临床Ⅲ期以下。总有效率(CR PR)为71%。11例均属晚期经过2个周期化疗后观察疗效不满意即中转手术治疗。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CEF方案疗效肯定,对早期癌效果理想,晚期病例在化疗期间应认真观察病情变化,若疗效不满意应果断中转手术治疗。CEF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症状轻微,经过对症治疗后病人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