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阻抗血流图(ICG)是一种无创性检测心泵功能的方法,它具有简便、安全、能连续观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全环式四极带胸部电极的放置妨碍了胸腹部手术的进行,不能用于手术中的监测,为此,我们把胸部全环式电极改制为条一片式电极,以便连续监测心泵功能。1 材料和方法胸部条一片式电极的制作是利用胸部全环式电极带的后背部分,其长度相当人体两侧腋后线之间距。将此带上、下两条电极(E_3、E_4)分别连接一个一次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电极粘贴材料时多导睡眠图阻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门诊、住院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的患者56例,分别运用3M透明通气胶带和3L医用胶贴对患者脑电极进行粘贴,采用计算机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对其监测前后电阻进行对比.结果监测前胶带组的阻抗和胶贴组的阻抗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监测后两组的阻抗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胶带组和胶贴组的自身阻抗在监测时间前后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3M透明通气胶带粘贴电极优于3L医用胶贴粘贴电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个电极接触不良和电阻抗断层成像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长期监护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方法:采用电阻抗成像监护仪对14人采用16电极法进行监护,对比电极接触良好和其中某一个电极接触不良时监护图像的差别. 结果:发现某一电极接触不良,则对应它的那一部分图像的灰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图像其他部分的灰度则变化很小. 结论:得出了单个电极接触不良对成像的影响的规律,对长期监护中电极接触不良问题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工耳蜗植入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多导人工耳蜗系统Combi 40+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中、术后1,2,3,6个月电极阻抗,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 植入的Combi 40+型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值在术中最低,开机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并于术后3个月达稳定状态.蜗顶与蜗底处电极阻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耳蜗植入术后,排斥反应使纤维组织包绕电极,在电刺激下,电极阻抗于术后3个月可达稳定状态.检测电极阻抗是目前评估Combi 40+型人工耳蜗植入体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阻抗图测量中血管阻抗变化转换为胸部体表电压变化的机制。方法 基于胸部内的电场分布,定性分析血管阻抗变化转换为胸部体表电压变化的过程。用模型实验研究转换的规律,将装满稀盐水溶液的塑料圆桶模拟胸部圆柱形容积导体,1050V的交流电压模拟血管阻抗变化在血管两端产生的电压变化(ΔUb),同时通过测量圆桶侧壁两检测电极之间的输出电压变化(ΔUbs),研究ΔUbs与相关参数的关系。结果 胸部体表两检测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变化正是通过转换得到的ΔUbs。胸部体表测量的ΔUbs与血管阻抗变化在血管两端产生的电压变化ΔUb、胸部体表两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L)均呈现正比例关系。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血管阻抗变化转换为胸部体表电压变化的机制提供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丛培鑫 《海南医学》2002,13(12):171-171
目的:对温度对阻抗监控在能量释放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随机抽取182例住院经RFCA治疗的患者,研究使用温控电极与非温控电极在消融中与功率、时间、成功率及复发率关系。结果: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15例,左侧旁道102例,右侧旁道65例。92例患者使用非温控电极(阻抗监控),90例患者使用温控电极(温度监控)进行消融。其中使用非温控电极的患者中3例复发(阻抗值与成功者相近),使用温控电极患者中1例复发(温度值低于有效温度50度)。消融中两种电极的应用有着差异(P<0.001)。结论:温控电极比非温控电极更易达到良好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7.
Nucleus人工耳蜗电极阻抗测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ucleusCI24M与NucleusCI24R.(CS)型人工耳蜗电极阻抗的区别。方法应用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RT)监测I6例NucleusCI24M与I0例NucleusCI24R(CS)型人工耳蜗电极的阻抗。结果所有电极阻抗值正常,两种类型的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差异存在显著性,并且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其阻抗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在术中测试电极阻抗数值存在从蜗底到蜗顶逐渐上升的现象。结论NucleusCI24M与NucleusCI24R(CS)的电极阻抗存在明显差异,电极植入后,其阻抗值随时间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与机体生理活动有关。在相同条件下NucleusCI24R(CS)比NucleusCI24M更加节能有效。  相似文献   

8.
心阻抗图是一种新的无创伤性心功能测定方法,它是通过给人体胸部一种无损伤性微弱高频电流,随着心动周期变化进而检测两电极间电生物阻抗的综合性变化,以推算心搏量。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Kubicek公式进行阻抗法心搏量计算,由于Kubicek公式是建立在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基础之上,而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必有某种程度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必然对Kubicek公式产生影响,笔者在30例心衰病人中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不同粒径的硫醇包裹的金纳米粒子敏感膜组成的化学阻抗传感器对可挥发性有机气体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特性,组成传感器阵列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两相法合成两种粒径大小的硫醇包裹的金纳米粒子(Au:S分别为4:1和8:1),将两种颗粒金纳米粒子进行色谱提纯,然后分别将提纯前后的金纳米粒子的涂覆于叉指微电极上组成化学阻抗传感器阵列对不同的挥发性有机气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颗粒度和提纯前后的金纳米粒子敏感膜传感器对几种常见的可挥发性有机气体有不同的电阻和电容响应模式。结论化学阻抗传感器阵列对混合气体中不同的可挥发性有机气体有很好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用于检测肺脏血流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的新方法——深部区域阻抗测量法。该法采用多电极系统,同步检测人体表层及其与肺脏阻抗的混合信息,借助特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消除体表层的影响,从而提取出直接源于肺脏的阻抗信息。提高了肺脏血流信息检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望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深部阻抗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电极阻抗与起搏阈值的急性期至慢性期的变化过程,并与高阻抗电极进行比较,以证明高阻抗电极的效果。方法:所有电极在植入即刻使用起搏分析仪检测: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R波幅度),电极阻抗和电极电流。于术后12、24、72h、1周、1月、3月、6月,以后每年1次,使用美敦力起搏程控器重新检测上述指标,其中为保证测得的起搏阈值可靠,采用固定电压测得的脉宽阈值,然后计算能量阈值。结果:电极阻抗在植入的12—24h明显下降,起搏阈值升高,在3-6月后基本稳定;最佳植入阻抗在400n以下。高阻抗电极电极阻抗明显升高,起搏电流消耗下降,但长期观察,阻抗有下降趋势,电流消耗也升高。结论:密切监测电极阻抗可以真实的反应电极成熟过程,对电极的植入和电极脱位等并发症有明确指导价值。高阻抗电极对起搏电流的消耗有明确的减低作用.但远期效果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的电极,并对该电极监测到的眼动图(electrooculogram, EOG)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信号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制备柔性电极,其中电极为金/铬双层结构,柔性衬底采用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聚对二甲苯(parylene)。电极被设计并制作成网状结构,使得下层的胶带能更有效地与皮肤贴合,降低与皮肤的接触阻抗。在电极制作完成后,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对电极的交流阻抗特性进行测试,此外,将电极连接到包含生物信号采集和数字化处理专用芯片的无线信号采集套件,采集志愿者眼周不同位点、不同方向眼动的电信号,并对眼动信号的信噪比进行分析。最后使用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来对比皮肤贴电极和金杯电极采集脑电信号时的噪声幅度。结果:皮肤贴电极在小于100 Hz交流电范围的阻抗为4~13 kΩ,使用皮肤贴电极可以采集到不同方向眼动的眼电信号,皮肤贴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低于金杯电极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噪声幅度。结论:皮肤贴电极可以作为开发适用于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中眼动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监测的备选电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深度降温、复温与人体脑电阻抗之间的关系,确定温度补偿脑电阻抗校正系数,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脑功能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实施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32例,监测脑电阻抗,并实时记录鼻咽温度变化。观察降温与复温过程中脑电阻抗变化情况,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推导温度变化时脑电阻抗测量的校正因子。结果 (1)脑电阻抗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两者呈显著线性相关[降温过程r=(-0.992±0.008), P<0.05;复温过程r=(-0.991±0.009), P<0.05];(2)同一降温或复温过程中各例脑阻抗与温度关系的斜率无显著性差异,但降温与复温过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5, P<0.05);(3)脑电阻抗变化幅度与变温速率无显著相关(降温过程r=-0.279, P=0.121;复温过程r=-0.329, P=0.066);(4)在降温与复温过程中脑阻抗变化幅度分别为1.856%/℃、1.760%/℃,平均1.808%/℃。结论 脑阻抗与...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印刷电极的日本血吸虫免疫传感器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免疫传感器,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抗体滴度的线性范围。方法:将碳油墨和银/氯化银油墨滴在PET板,作为两电极测试条,碳为工作电极,用不同的方法把可溶性抗原固定在工作电极的末端,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对照。在电化学工作站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测试抗体的效价,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开发2种固定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印刷电极免疫传感器:戊二醛交联(GA)传感器和壳聚糖戊二醛(Chit-GA)传感器,并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测试抗体滴度检测范围。结果:GA膜修饰电极的日本血吸虫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50μg/L,Chit-GA膜修饰电极的最佳浓度值为10μg/L;2种电极的免疫反应时间均为1 min;GA,Chit-GA免疫传感器检测范围分别为1:1000~1:400,1:1000~1:500。示差脉冲伏安法电流的测试值会随着血清效价增大而增大。结论:GA传感器和Chit-GA的交联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反应时间短,检测抗体滴度线性范围宽,并且与日本血吸虫抗体滴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肺血流图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它利用电阻抗原理,从通过二个电极之间阻抗大小的变化,间接了解两电极之间肺血灌注量变化,以观察肺循环动力学的改变。关于肺血流图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国内尚末见有报告。为了探讨正常婴幼儿的肺血流图,及在患心、肺、肾疾病时的肺血流图变化,我们于1979年初开始试用于临床,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位右心房主动电极植入的长期效果和对临床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者房室传导阻滞在我科植入双腔起搏器、心房主动电极定位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被动电极植入右心耳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起搏不良事件及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在主动电极组随访期显著长于被动电极组的情况下,两组间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其术前、术后变化亦无差异;仅主动电极植入时阻抗高于随访期(P〈0.05),其阈值、P波高度等均无差异;不良事件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高位右心房起搏长期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可以作为心房起搏的一个可行的替代位点。  相似文献   

17.
王冠羽 《医学综述》2013,19(5):892-89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射频消融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第一代射频电极为实心金属单极电极。由于电极周围碳化增加阻抗,使电流减小,阻止了对组织的进一步摧毁,于是出现了增加电极针的方法,由两个电极组成双极电极针,无负电极板。消融时电流由正电极针流向负电极针,大大减少了负电极板对皮肤的烧伤,是一种实用、微创、安全、可重复、不影响腰椎稳定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化学的实验中,永停滴定是用仪器确定终点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都是根据微电流计电流的变化来确定终点的。学生人数多,要购买很多微电流计比较困难。我们的pH计较多。将其用于永停滴定解决了这个困难。两个相同的电极在高阻抗的电场中,微电流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电位的变化。pH计是高阻抗的电位计,可检测这种电位的变化。据此我们组装了十三具高阻抗电场,用pH计做检测器,在84、85、86级药学专科班中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右心循环血容量变化对体表不同部位心阻抗微分图C波幅度的影响。方法 用阻断麻醉狗主动脉和肺动脉的方法,同步观察六对方片电极上心阻抗微分图C波幅度的改变。结果 不管是阻断主动脉还是肺动脉,各电极上的C波幅度都有明显下降,但影响的程度因电极位置不同而异。结论 胸部六对方片电极测得的心阻抗微分图是左右心循环容积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盆地生物反馈治疗手术的临床护理手段与具体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进行抽样,对14例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将14例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主要为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治疗、生活指导,合理规范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的饮食。观察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患者侧卧于床位上,然后将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的工作电极放入患者肛门内部,一般将电极置于患者肛周部分。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在工作时,刺激参数一般为40Hz、15-23mA为宜[1]。然后辅以一般护理措施,对患者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生活指导,合理规范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的饮食。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其中对照组显效1例(14.29%),有效2例(28.57%),无效4例(57.14%),总有效率为42.86%;观察组显效4例(57.14%),有效2例(28.57%),无效1例(14.29%),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与参照组护理疗效有显著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用于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相较于一般护理措施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