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肝组织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HBV闭合环状DNA(HBV  相似文献   

2.
目的 :深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10 0 0例血清样品进行HBVDNA定性检测 ,其中 10 0份样品采用荧光标记 (AmpliSensor)定量方法 ,测定不同HBV—M模式中血清HBVDNA含量。结果 :定性PCR与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在不同HBV—M模式中均可检出HBVDNA ,其中HBsAg、HBeAg、抗 -HBc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结论 :除HBsAg、HBeAg、抗 -HBc阳性者外 ,其余HBV—M的各项表现形式中 ,均可存在不同程度的HBV复制 ,对HBV—M临床意义的认识需进行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胃黏膜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存在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黏膜病变的影响及乙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同时行胃镜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液、血清中HBsAg、HBeAg、anti-HBs、anti-HBe、anti-HBc,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检测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结果 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中HBsAg、HBeAg的检出率分别为80.0%、25.0%。其胃液中的HBsAg、HBeAg与血清中HBsAg、HBeAg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血清中HBsAg、HBeAg阴性者,胃液中HBsAg、HBeAg出现阳性。60例慢性HBV感染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29例,在胃黏膜组织中单项HBsAg阳性2例,单项HBcAg阳性10例,同时阳性17例,胃黏膜中HBsAg、HBcAg与血清中的HB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0例慢性HBV病毒感染者中29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sAg和(或)HB...  相似文献   

4.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70-471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乙型肝炎的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某高校2006~2010年度9209名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进行检测,在对HBsAg阳性者进行e抗原、e抗体、抗HBV等乙型肝炎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某高校2006至2010年度9202名新生共检测出HBsAg阳性253人,总阳性率为2.75%,其中"大三阳"120人,阳性率为47.43%;"小三阳"73人,阳性率为28.85%;HBsAg核心抗体阳性44人,阳性率17.39%;单纯HBsAg阳性16人,阳性率6.32%。结论高校应对入学新生进行HBV的相关检测,对易感人群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传染源进行管理及规范治疗,在学生中进行乙型肝炎知识的健康教育,以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对HBV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HBV血清标志物和HBV前S1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HBV血清标志物传染性强(HBeAg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为94.0%;HBV血清标志物传染性弱(HBeAg阴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为15.6%;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均为阴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均是阴性.结论 HBV前S1抗原与HBeAg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其阳性可作为HBV复制的重要依据和HBV存在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即平时所说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其人数在我国总人口中占1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抵抗力较强的病人当初无特殊感觉,只有在检测血液时才能发现HBsAg阳性。所以,多数病人并不知道自己被HBV感染,此时,HBV在病人体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进行复制而抑制HAL—I类抗原在细胞表面的表达,这也是HBV在肝细胞中复制抑制HLA—I类抗原表达的间接反应。HLA—I类抗原的表达降低使得CTL(cytotoxiie Tlymphocyte)杀伤活性不足,对HBV的清除能力降低,其HBV即可通过这一方式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作用,使感染性持续而迁延不愈形成慢性乙型肝炎。同时,还是演变成肝硬化和诱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和家属均在寻求有效药物,然而,至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药物。现在临床所用的药物,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希望抑制病毒复制,尚不能根本治愈。现就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注意问题和诊治现状浅谈笔者的管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前S1(Pre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对1 500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前S1蛋白和乙肝标志物(HBV-M)的测定及HBV DNA的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40例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PreS1和HBV 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g)阳性组PreS1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90%,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b、HBcAb组中PreS1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37%和35%,说明两者检出率高度一致。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1与ALT的关系相比符合率高(P>0.05),HBV DNA与ALT相比符合率低P<0.05。结论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是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先于HBV DNA阴转,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储存库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HBV-脱氧核糖核酸(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初始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CHB患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纳入后0(基线)、6、12、18个月采集血清标本,通过分析血清中HBV-核糖核酸(RNA)的含量和准种,确定HBV储存库的活动水平和变化规律,分析HBV-RNA评价病毒储存库的意义。结果 对患者0(基线)、6、12、18个月进行HBV、前基因组(pgR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结果发现, HBV、pgRNA和HBsAg不服从正态分布, CHB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 HBV水平出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对HBV-RNA定量后与对应时期的各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 HBV-RNA与pgRNA、HBsAg呈正相关(r=0.64、0.96, P<0.01)。结论 CHB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VRNA水平出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且与HBsAg呈现出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BVDNA的基础上,选择HBsAg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记。结果:癌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低,信号少,且HBVDNA多在核内;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高,信号多而强,HBVDNA可在胞浆或胞核。HBVDNA与HBsAg可共存于同一细胞或分布于不同肝小叶或同一肝小叶的不同部位。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双标记法有利于分析2种不同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由HBV的基因编码所决定的,存在于Dane颗粒外壳及小球状和管状颗粒中。感染HBV后血中检出HBsAg的时间一般为4周至6个月。血清中检出HBsAg,可以是携带者,也可以发病。乙型肝炎之潜伏期、急性期、迁延性、慢性活动性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无症状携带者均可检出HBsAg,这提示他们均已被HBV感染。单项HBsAg(+)不能作为诊断肝炎的唯一依据,HBsAg  相似文献   

11.
<正> Blumberg等发现HBsAg以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就HBV的感染标志的临床意义加以介绍。一、HBsAg检查:HBsAg系HBV感染的标志,在体内保存的时间可从几周到数年。血中检出HBsAg见于:肝炎的急性期;慢迁肝、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BsAg携带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①乙型肝炎感染潜伏期HBsAg携带者;②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持续存  相似文献   

12.
最近,Foutch等报道在1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同时测出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抗-HBs)。作者认为,这些结果表明,有些病人发生两种不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以前发现的HBsAg和抗-HBs同时存在可用两种亚型的HBV感染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产妇乳汁中HBV DNA实时荧光-PCR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生期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一条主要传播途径。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母亲传播的小儿,95%以上在3月龄前后HBsAg已阳转,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潜伏期估计,围生期传播是婴儿HBV感染的最重要方式。有关研究表明,新生儿的胃液中可检出HBsAg,发现胃液中的HBsAg与HBV感染密切相关;而婴儿的抗原血症与第一产程时间无关,剖宫产也不降低HBV的垂直传播率,认为可能经口摄入。因此,本研究探讨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sAg(+)的产妇初乳中HBV DNA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HBsAg),HBsAg持续阳性者又叫病毒携带者。在社会人群中大量慢性持续病毒携带者,大部分来自HBV阳性的母亲;对出生的婴儿多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转为HBsAg阳性。70~90%成为HBV慢性携带者。所以应重视母婴的乙肝传染。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最好的方法为联合免疫法:即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两种联合应用。免疫对象主要是HBsAg阳性孕产妇的婴儿,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孕  相似文献   

15.
发育障碍者收容院中的乙型肝炎(HB)携带者是HB病毒(HBV)医院内水平传播的传染源。1976~1978年,位于日本南部九洲岛佐贺县的一所发育障碍者收容院中有13例HBV感染者。作者于1981~1983年对该院53名住院儿童和26名医务人员检测了HBsAg、抗-HBs和HBeAg。结果发现,1981年有32人(40.5%)的HBsAg和抗-HBs均阴性(即对HBV易感);6人(7.6%)的HBsAg阳性(HBV携带者),其中5人HBeAg阳性;41人(51.9%)的抗-HBs阳性。1982年和1983年对HBV易感者复查时发现HBV易感者分别减少5人和2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HB)及其后遗症包括慢性持续性HB、慢性活动性HB、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仍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HB病毒HBV仅感染人类,尚未发现人HBV的动物宿主或昆虫媒介。目前已有防御此病的有效疫苗和筛检血液及血液制品中HBsAg的敏感试验。因此,把HB疫苗接种规划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EPI)中,并对所有血液及血液制品检测HBsAg,就可能消灭HBV感染及其后遗症,降低原发性肝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丁型肝炎病毒(HDV)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和肝功能变化。方法对312例HBsAg携带者,用ELISA法检测HBV和HDV免疫血清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DVM:HDAg和抗-HD),用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312例HBsAg携带者血清HD-VM检出率为9.94%,其中男性HDV感染率为10.38%,女性HDV感染率为9.30%,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复制活跃组HDVM检出率为3.76%,较HBV复制缓慢组HDVM检出率19.05%明显低(P<0.001)。HBV重叠感染HDV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83.7±81.9)U和(64.6±66.5)U,均明显比未重叠感染HDV患者ALT(27.7±13.5)U和AST(25.3±14.2)U高(P<0.001)。结论HBV重叠感染HDV后,HDV复制会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促使HBeAg阴转,使肝脏功能明显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有效的抗HBV治疗是延缓或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HCC或死亡的重要措施。阿德福韦酯(ADV)已获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尤其适用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的表现模式,探讨乙肝预防的对策与措施.方法 对开平市某工厂477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血清学指标.结果 HBV感染率为93.71%;HBsAg、抗-HBs阳性率为13.00%、70.2 3%,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感染模式有9种,以抗-HBs 抗-HBc、抗-HBs、抗-HBc阳性模式多见,其构成比分别为46.09%、28.19%、10.96%.结论 HBV感染在我市健康人群中仍有较高的感染率,且男性感染率较女性高;对成年人应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乙肝疫苗接种可对未感染者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影响着人群HBV的感染模式.  相似文献   

20.
陈炎  陈亚蓓  陶荣芳 《中国医药》2010,6(8):500-5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呈世界性流行,全世界共约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HBsAg阳性>6个月),每年死于HBV感染所致的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的人数超过100万.我国HBV感染率较高,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4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0.96%,与以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HBsAg携带率已大幅下降.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量HBV感染者携带病毒,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