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正>为了解学龄前患儿在接受门诊注射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对我院在门诊注射治疗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学龄前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做好心理安慰并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使患儿在治疗时减少痛苦(恐惧感),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交往,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以促进康复。长期以来,心理护理在成人护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儿童的心理护理重视不够。学龄前儿童中绝大部分有过生病经历。其中30%的儿童至少住院治疗一次,5%左右的儿童则多次住院[1]。患病对患儿的心身发展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轻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重则阻碍儿童正常的心身发展,出现发展危机。危机的出现反过来影响治疗和护理。因此,只有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病后的心理反应有充分的认…  相似文献   

3.
梁建英  吴英  刘河娣 《中外医疗》2013,32(2):148+150-148,15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黏液囊肿手术的心理护理要点。方法收集学龄前儿童黏液囊肿手术10例的心理护理资料。结果经过做好心理护理,患儿主动配合,无哭闹,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在10~15min,出血少。术后愈合良好。医生及家长对手术配合满意。结论学龄前儿童虽然年纪小,但经过良好的心理护理,是可以主动配合门诊手术室局部浸润麻醉下的黏液囊肿手术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发病原因和心理行为的变化,为及早预防弱视和提高弱视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 ight手持验光仪在无锡市6所幼儿园对2 635例4~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检测,对屈光异常者再用1%阿托品眼液扩瞳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以确定最佳矫正视力。矫正远视力≤0.8定为弱视。筛查同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进行调查。结果:在资料完整的2 596例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弱视98例(188眼),弱视检出率为3.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71例(72.4%),屈光参差性弱视22例(22.4%),斜视性弱视5例(5.1%)。心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弱视儿童社交能力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行为攻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及时矫正屈光不正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积极有效地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多种形式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以提高患儿整体护理质量.方法 与患儿采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方法,了解患儿的不同个性,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护理.使患儿感到护士成为患儿可以依赖和获得安全感的人.结果 根据学龄前患儿心理活动特点做出正确评估,使患儿得到身心两方面的综合护理.结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使患儿安全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护理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尤为重要。出于学龄前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心理护理在整个手术期的护理中占重要地位,积极有效的对患儿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护理,是实现整体护理及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学龄前病儿的心理护理与护理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希凤 《中原医刊》2003,30(17):61-62
学龄前儿童 ( 5~ 7岁 ) ,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 ,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性不断增加 ,条件反射易于形成和巩固 ,在与成人语言交往中 ,第一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 ,感知能力提高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期的思维特征。病儿入院后 ,由于疾病的折磨 ,中断了家庭的温暖 ,离开了欢笑的班集体 ,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 ,接触的是陌生人 ,同时又要接受各种检查 ,治疗、注射、服药等 ,这一切都会产生紧张、焦躁不安、忧郁寡欢、恐惧的心理 ,这是环境的变化刺激后心理方面的必然反应。所以 ,就使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处理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8.
刘丹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44-194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斜视矫正围术期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学龄前斜视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患儿遵医行为优良率、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斜视矫正围术期应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儿遵医行为,缓解其不良情绪,且有助于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吴巧兰 《中原医刊》2004,31(13):65-66
学龄前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早日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学龄前患儿的心理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总结儿童医院儿内科门诊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从初诊、复诊两个方面来分析门诊学龄前期患儿的心态、容易引发的相应问题和可能产生的矛盾。结果:了解了儿童医院儿内科门诊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环境。结论:掌握儿童医院儿内科门诊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医院信誉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患病人群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手术矫治是一个必需的环节,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学龄前儿童智能发育趋于完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会认为医院是不安全、最可怕的地点,会产生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心理状态,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促使病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南宁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BPb)对体格发育和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南宁市624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血铅、体格发育、血红蛋白以及心理行为的测定.结果:以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铅中毒标准(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线,2~岁组、4~岁组和总体男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女童(P<0.05);男女童各年龄组间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组、3~岁组和总体男童的铅中毒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P<0.05);男女童各年龄组间铅中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对身高和体重达标率及贫血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水平≥100 μg/L的学龄前儿童交往不良、躯体叙述攻击和多动违纪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铅水平<100 μg/L的学龄前儿童(P<0.05).结论:南宁市学龄前儿童血铅含量存在性别差异,而且血铅水平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原阳县人民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865例需进行静脉输液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451例)和对照组(4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依从性。结果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49.03%,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2.93%;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236例依从性好(57.00%);观察组患儿352例依从性好(78.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在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ek 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南通市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等级幼儿园1 102例4~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为:优良26.95%,正常63.88%,不正常9.17%,与国内外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5%~20%)基本一致[1-2].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省示范3.47%,一类1.87%,二类16.10%,三类23,81%,省示范、一类、二类幼儿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三类幼儿园,不同等级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幼儿园、家庭是否重视儿童心理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是否参加早教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类幼儿园尤其是三类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关怀照顾是护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根本所在,护理主要就是关怀照顾。因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对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护理应与成人不同,为更好地服务于患儿,护理人员应该:(1)鼓励母亲陪护;(2)提供足够的监护;(3)加强沟通交流;(4)合理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临床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回顾2004年5月份至今,300例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门诊就诊情况,通过家长问询法和临床观察其心理变化。结果发现经诱导约占85%以上患儿均能配合治疗,只有少数需强行治疗。结论针对目前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操作越来越显得困难,通过临床心理学干预,使其心理状态转换,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霞  白雪萍 《海南医学》2005,16(10):142-144,37
目的 是给广大家长早期教育儿童提供心理学依据。注意孕期情绪及劳动保护。从生命萌发之始,就培育健康的心身和完善的性格。从根本上预防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变态心理、行为适应不良等的发生。方法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结果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父母因素。包括父母关系不和,两地分居,对子女教育方式,文化和程度及卫生知识了解程度;其次为家庭子女数和父母孕期居住情况;儿童照顾者与孕期情绪及劳动保护也有一定影响。结论 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对他们知识的掌握、经验积累、能力发展、个性培养乃至才能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广泛而多方面的,但多数是可以控制和进行预防的。家庭是儿童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家庭就构成了儿童身心发育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高人口素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必须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周静 《吉林医学》2013,34(24):5009-501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及麻醉配合程度的影响。方法:118例学龄前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干预。结果:在等待手术、麻醉诱导时观察组MYP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麻醉诱导时IC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诱导时I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2,P<0.01)。结论:术前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术前焦虑及麻醉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9.
王学明 《大家健康》2016,(1):158-158
目的:在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及与微量元素水平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手段。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所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到该所接受体检的200名学龄前儿童,在对其饮食行为习惯进行深入调查的通过,观察儿童的微量元素水平,包括钙元素、锌元素、镁元素以及铁元素等。结果:本次研究的所有入选儿童中,研究发现有115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达到"良好"标准,85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相对偏差。不仅如此,饮食行为相对偏好的学龄前儿童中,其锌元素水平比饮食行为相对偏差的学龄前儿童高,相对比有差距(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及与微量元素水平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其血锌元素水平以及血铁元素水平,通过进一步改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即可避免微量元素出现缺乏症状。  相似文献   

20.
按照心理学年龄分期:学龄前是指6~7岁至青春期12~14岁年龄段,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学龄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也是发育和变化最快的时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我们根据学龄期患儿的心理特征,为了解住院患儿的心理状态,以便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下面介绍我科对学龄期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