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CABG组(A组,13例),OPCAB组(B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24h和48h进行血样检测,分别测定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0.05)。但炎症因子IL-10 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最后,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与CABG组相比,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27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接受CABG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分为非体外循环CABG组(off—pump组,18例)和体外循环CABG组(on—pump组,9例),并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14d off—pump组死亡1例,死于呼吸衰竭;on—pump组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较off—pump组多。体外循环(CPB)30min后/手术开始on—pump组患者的PaO2/FiO2高于off—pump组,而在术后6h和12h却明显低于off—pump组(P〈0.05);手术开始/CPB30min到术后24h血浆中ICAM-1的浓度off—pump组均低于on—pump组(P〈0.05);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on—pump组均高于off—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对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损伤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更适合于冠心病合并CO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0PCAB)在左主干病变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特点。方法 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97例伴有左主干病变的冠心病病人施行了OPCAB,同期为86例伴有左主干病变的冠心病病人行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PCAB和CABG组术前平均年龄(68.1±4.9)岁对(64.3±6.5)岁,P〈0.05;术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0.3%对2.3%,P〈0.05;术前肌酐高于正常者5.2%对0,P〈0.05;术前脑梗塞病史12.4%对3.5%,P〈0.05。术后OPCAB和CABG组病死率为1.03%对1.16%,P:0.93;房颤发生率14.4%对27.9%,P=0.02。结论 对伴有左主干病变的冠心病病人行OPCAB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评价其危险因素。方法:术前对连续施行CABG的65例患者常规行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包括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的发生、血管狭窄率等)。结果:CDFI检测异常57例(87.7%);颈内动脉狭窄>50%13例,其中单侧狭窄50%-69%6例,双侧狭窄50%-69%2例,双侧狭窄70%-99%1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狭窄>50%4例。TCD发现颅内动脉单支狭窄8例,多支狭窄25例。术后死亡2例(3.1%),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多发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2支病变患者(χ^2=4.37,8.56;P=0.034,0.013).结论:术前行CDFI和TCD检查对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硬化病变是一种可行的无创筛选方法,对减少CABG患者脑缺血并发症,提高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水平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地总连续322例单纯CABG病例,并将患者分为Af组和非Af组。收集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BG术后Af的发病率为23.3%(75例),最常见于术后第1-3天。年龄大于65岁、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大于50%、术后早期未服用β阻滞剂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是CABG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年龄和右冠状动脉病可以影响Af的发生,应用β阻滞剂和补充镁可能是预防术后早期Af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康复期患者辨证施护的效果。方法 将85例CABG术后患者按3:1配比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护。结果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得分和SF-36、SAQ得分显著优于术前(均P〈O.05);观察组术后3个月SF-36、SAQ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O.05,P〈O.01)。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辨证施护能促进CABG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对心肺转流(CPB)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过氧化脂质及前列环素(PGI2)变化的影响。方法:2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患者麻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n=10)及丹参组(Ⅱ组,n=10)。Ⅱ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及复温后心脏复跳前分别静注复方丹参200mg/kg,I组给予等容量复方乳酸钠。于手术开始前(T0)、心肌缺血前(T1)、心肌缺血30分钟(T2)、再灌注后10分钟(T3)和30分钟(T4)、停CPB30分钟(T5)及再灌注后24小时(T6)抽中心静脉血测丙二醛(MDA)及前列环素。结果:I组血清MDA于CPB后逐渐升高,再灌注后迅速增加,于T4、T5、T6显著高于其T2时值(P<0.05或P<0.01)。Ⅱ组再灌注后未出现显著的血清MDA升高,且缺血及再灌注后各时期Ⅱ组MDA均显著低于I组(P<0.05)。CPB后再组前列环素均显著上升,而再灌注后迅速下降,但T2及T6时Ⅱ组前列环素均显著低于I组(P<0.01,P<0.05)。术后Ⅱ组心功能的恢复优于I组。结论:复方丹参能显著降低心脏缺血及再灌注期脂质过氧化程度,抑制缺血期前列环素的急剧增加,促进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共对290例高风险[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roSCORE)≥6分]冠心病患者实施CABG术,其中on—pumpCABG140例,offpumpCABG150例。比较2组手术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二次开胸率、引流量、输血量及肾功能变化。结果2组在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二次开胸率、术后脑梗塞率和心房纤颤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n—pumpCABG组相比,off-pumpCABG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4.8±1.9)h vs(8.9±2.1)h,t=17.453,P=0.000],引流量少[(660±111)ml vs(660±111)ml,t=17.173,P=0.000],输血量少[(270±77)ml vs(510±144)ml,t=17.861,P=0.000],肾功能损害少[2.0%(3/150)VS7.9%(11/140),X^2=5.407,P=0.020]。结论较on—pump CABG,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同样确切,并且能显著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量、输血量以及肾脏损害,更加适用于高风险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区域麻醉期间,动脉夹闭后,根据语言、思维、对侧运动肌力的改变可发现10%~15%的患者会出现脑缺氧征象。使用100%氧供以逆转这一现象的研究已有报道。我们使用了近红外脑血氧饱和度监测以评估吸入100%氧是否确能提高颈动脉夹闭期间的局部脑氧舍(rSO2)。方法16例清醒CEA手术患者,开始镇静和实施区域麻醉前放置双侧rSO2电极,通过Venturi面罩给予28%氧吸入,颈动脉夹闭期间维持动脉血压于正常范围或高于正常值10%以内。动脉夹闭后使用紧闭麻醉面罩给予100%氧吸入5分钟,随后去除面罩吸入室内空气,监测对各阶段rSO2数据和动脉血气的影响。结果分析15例患者数据,颈动脉夹闭后同侧rSO2值下降7.4%±5%,与吸入28%氧者相比,吸入100%氧后同侧rSO2升高了6.9%±3.3%(范围1%~12%)(配对t检验,P〈0.001)。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二氧化碳分压没有改变。结论颈动脉夹闭时,相对于28%的氧,100%氧能有效地提高同侧rSO2值。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氧含量及脑血流增加有关。对于CEA患者,颈动脉夹闭期间给予100%氧供会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法定量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乳内动脉(IMA)桥血流特性变化及运动对其血流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4.5MHz和3.7MHz多普勒超声探头:(1)对31例用IMA搭桥病人术前测定原位左乳内动脉(LIMA)及右乳内动脉(RIMA)直径(D)、流量(F)和时间流速积分(TVI),术后6、24h、5d、4和10周重复测定各指标并与术前比较。(2)对11例用LIMA与前降支行CABG病人在术后6周时分别测定上肢及下肢运动前后的LMA与RIMA的D、TVI、F(由TVI、D及心率计算得出),用超声测定心输出量(CO)。结果 (1)术前LIMA与RIMA之间的D与TVI及其收缩期与舒张的血流比(S/D)和其F/CO间无差别。术后6h始两者的D、F、F/CO与术前相比已明显上升,术后10周仍高于术前(P<0.05)。F值LIMA较RIMA在术后24h与术后5d明显要高(P<0.05)。术前LIMA的S/D在CABG术后明显反转(P<0.05),而在RIMA则仍保持术前比值不变。(2)上肢运动后引起CO,LMA的D、F及F/CO增加,但与运动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RIMA的D、F及F/CO明显高于运动前(P<0.05);下肢运动后CO明显高于运动前(P<).05);LIMA的D、F及F/CO均显著增加(P<0.05);RIMA的D、F、F/CO虽也增加,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IMA与RIMA的D、F及F/CO均较上肢运动后对应值明显高(P<0.05)。CO也较上肢运动后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1)搭桥后LIMA与原位RIMA的D及F均明显增加;LIMA术后血流增加及S/D发生逆转。(2)上肢运动可增加原位RIMA的F及D,有增加CO及LIMA的D及F的趋势;下肢运动使CO显著增加,从而使LIMA的D、F显著增加,且与上肢运动相比更为显著;CABG术后IMA桥具有自主调节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