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3例的资料。结果根据CT和MRI显示肿瘤的大小,采用经额下纵裂、翼点和单侧额下3种不同手术入路。其中行肿瘤全切除术17例,次全切除术6例;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中度致残者2例,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者2例。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红光  李冰  孙梅  向毅  黄楹 《山东医药》2011,51(42):56-57
目的观察经缩小的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方法鞍结节脑膜瘤患者25例,采用缩小的额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5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3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2例,术后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有不同程度恢复20例、无改善3例,视力下降2例。术后随访5~3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缩小的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切口小、术野合理、肿瘤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CT、MRI对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的肿瘤手术入路,可成功切除肿瘤。方法对340例垂体大腺瘤与18例鞍隔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垂体大腺瘤组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鞍旁海绵窦、蝶骨嵴、斜坡、额部等侵袭生长。鞍隔脑膜瘤组肿瘤位于鞍隔之上伴鞍内14例,鞍上伴第三脑室、鞍旁4例。结论二者的主要鉴别点CT、MRI显示垂体大腺瘤由垂体窝向鞍上、鞍旁海绵窦侵袭性生长时受鞍隔孔的阻力,呈“花生”状、“哑铃”状、“腰鼓”状,肿瘤中心位于鞍内,垂体窝扩大,无正常垂体腺结构。CT、MRI显示鞍隔脑膜瘤由鞍隔向鞍上生长,亦向鞍内生长,肿瘤中心位于鞍上,鞍隔之上的肿瘤,肿瘤压迫使垂体腺变扁。  相似文献   

4.
李猛  张继方 《山东医药》2001,41(2):50-50
近5年来,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15例,且多数行肿瘤全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多种因素对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短期和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61例病人,均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手术采取经翼点或纵裂入路,均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随访5年,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的Karnofsky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期的疗效(^Y)与术后短期疗效(X1)、年龄(X2)、病程(X3)、随访时间(X4)、发病年龄(X5)、术前病情严重程度(X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Ⅱ级)45例,次全切除16例。术后6例出现尿崩,6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无变化,1例双目失明。得出多元回归方程:^Y1=-6.087+0.250X2+0.424X6(术后短期疗效),^Y2=2.918+0.802X1+3.927X4(术后长期疗效)。结论鞍结节脑膜瘤多以视力下降起病,早期多无症状,就诊时多数肿瘤巨大。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结构,尽量减少电凝操作,防止术后出现视力损害或下丘脑功能衰竭。本研究得到的方程有助于对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音  赵刚  刘兴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26-2128
目的总结我科自1996~2006年间多发性脑膜瘤患者36例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并指导今后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6例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病例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36位患者共切除各部位脑膜瘤140枚,部位涉及大脑凸面、大脑镰旁、矢状窦旁、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等部位,其中行一期手术全切33位,最多一次共切除16枚肿瘤,2例因瘤体分别位于两侧幕上幕下相距较远未行一期全切,分期切除,1例因瘤体与脑干黏连紧密行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脑膜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治疗棘手,仍以显微外科手术为主,力求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加重病人经济负担情况下将肿瘤一次性全切。  相似文献   

7.
经纵裂胼胝体前入路显微全切除鞍膈脑膜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鞍膈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有效治疗和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13例患者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扩大病变部位的暴露范围,减少术中因牵拉所造成的脑损害,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分块切除肿瘤的同时.有效保护与病变关系密切的血管、神经、丘脑下部、垂体、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结果 13例均一次全切除肿瘤,随访1~8年,无肿瘤复发,除1例术前视力已完全丧失外.3例生活自理。9例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纵裂胼胝体前切除鞍膈脑膜瘤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可一次全切除肿瘤,并能有效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微侵袭显微外科技术是其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毅  叶远良  邱修辉 《山东医药》2009,49(17):113-114
垂体腺瘤属内分泌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虽然绝大部分属良性肿瘤,但肿瘤向鞍区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结构,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现就其MRI的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虎庆  刘玉光 《山东医药》2013,53(29):41-43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6例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于全麻下行显微手术肿瘤切除术。术中根据受累静脉窦的位置、闭塞程度、周围重要引流静脉的相互关系、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受累的静脉窦硬膜行电灼保留、切除、修复或重建。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14例,无手术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42例随访时间1.5—12年,复发率为28.6%。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主要方法,肿瘤手术切除完整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与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8例颈静脉孔区脑膜瘤(42~64岁)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肿瘤位于左侧6例,右侧2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远外侧入路2例;同一患者术前后均行KPS。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全切5例,Ⅱ级全切2例,次全切1例,术后证实为脑膜瘤;术后症状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患者3例吞咽困难,3例面部麻木,1例脑脊液漏,1例伸舌偏左;随访期(7~38个月)内,无手术死亡,7例无复发,1例复发但经放疗后已控制;同一患者术后KPS(82.5±14.9)和术前(63.8±13.0)差异显著(P<0.01)。结论熟悉掌握中老年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及特点,结合脑膜瘤性质和生长方向,选择适宜手术入路,较好地暴露肿瘤,保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可达到良好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侧脑室脑膜瘤是起源于侧脑室内脉络膜组织或脉络丛基质,发病率占脑室内脑膜瘤的77.8%[1,2],侧脑室三角区为肿瘤好发部位.侧脑室脑膜瘤位置深,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侧脑室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已经很高[3],但是一些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较多.如何在全切肿瘤的同时减少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本文总结2002~2010年老年侧脑室脑膜瘤46例的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脑膜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该院在2011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选择36例脑膜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脑膜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共36例,经过围手术期护理的实施,显效21例(58.33%),总有效率达到91.67%.结论 对脑膜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帮助其增加信心,减少医疗费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有效率,实践证明,护理措施有效,可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累及鞍区的肿瘤种类较多.且位置深。且与下丘脑、视交叉、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比邻.解剖结构复杂。2001年4月至2004年6月,我院收治了320例鞍区肿瘤。现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此区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和经供血动脉肿瘤栓塞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近4a收治的257例脑膜瘤患者中术前行脑血管造影87例,31例术前经颈外供血血管栓塞,研究这些术前处理方法在手术中的作用。结果术前造影的所有病例能过清晰的显示肿瘤的供血来源、肿瘤与周围重要动脉和相关静脉的关系。术前经颈外供血血管栓塞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的危险性。但是术前脑血管造影和经颈外供血血管栓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结论术前脑血管造影和经颈外供血血管栓塞对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依据肿瘤细胞的分类不同,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催乳素型、生长激素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等;其相应表现分别为闭经,泌乳;肢端肥大;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等症状。依据上述症状,结合影像学及内分泌检查,典型的垂体腺瘤可与鞍区其他常见肿瘤鉴别,如鞍结节脑膜瘤、颅咽管瘤、异位生殖细胞瘤等。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和非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效果对比。结果纳入本次研究中的63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其入选时间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选择显微手术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非显微手术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待两组患者治疗后比对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Simposon分级为Ⅰ级比例分别为62.5%和35.48%,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计算后分别为12.5%和35.48%,统计学数据计算后呈现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经显微手术后可将临床疗效提升,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8.
对50例鞍区肿瘤手术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其中35例下丘脑、脑干及周围血管损伤。认为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是术中设法降低颅内压,避免损伤下视丘及重要血管,粘连严重的肿瘤不必全切除,可采用显微技术减少损伤范围,止血要可靠。  相似文献   

19.
我们遇到异源性颅内多原发性肿瘤4例,现举2例进行讨论。例1:男,21岁,因视物成双,右外展神经麻痹3年入院。体检:右眼球内斜,视野部分缺如,双视乳头水肿。右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抬高,眼动脉迂曲增粗,脑膜浅返动脉迂曲增粗,于鞍结节处可见放射状肿瘤血管。手术见鞍结节处约3×4cm肿瘤,病理为脑膜瘤。术后3年患者又因头痛、呕吐、双目视力下降而再次入院。  相似文献   

20.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 ,其发病率较高。依据肿瘤细胞的分类不同 ,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催乳素型、生长激素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等 ;其相应表现分别为闭经 ,泌乳 ;肢端肥大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等症状。依据上述症状 ,结合影像学及内分泌检查 ,典型的垂体腺瘤可与鞍区其他常见肿瘤鉴别 ,如鞍结节脑膜瘤、颅咽管瘤、异位生殖细胞瘤等。但因鞍区还有某些非肿瘤性的肿瘤样病变 ,且这些病变临床不常见 ,故有时与垂体腺瘤难以鉴别。本文将与垂体腺瘤相混淆的两种鞍区非肿瘤性病变作一介绍 ,以便于二者的鉴别。1 垂体增生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