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涛  周建华  韩书清  雷丹 《当代医学》2021,27(27):117-118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因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并进行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余孔谋  李成林  叶原森 《吉林医学》2015,(10):1952-1953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动脉瘤患者16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采取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采取非血管介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6.25%(77/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75%(63/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5/8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5%(1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动脉瘤患者采取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其中28例患者采用传统保守治疗,设为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2%,对照组为14.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外科手术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术式的不同,将8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分成观察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n=43)和对照组(血管内栓塞治疗,n=4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分级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量表、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此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O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3%)明显低于对照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常用术式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显微外科手术较突出,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其中24例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24例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对照组为54.1%;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45.8%,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以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跟开颅夹闭手术效果相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对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4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ICU护理时间及术后正常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MC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接受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预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MACC的临床效果相当,血管内栓塞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术后易复发;手术夹闭术后复发少,手术时间短,预后良好,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75例动脉瘤患者,其中4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共计79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14例)和未复发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是否行支架辅助栓塞、是否为分叉部动脉瘤、术后即可栓塞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动脉瘤是否破裂、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叉部动脉瘤、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级是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支架辅助栓塞、分叉部动脉瘤、Raymond分级与栓塞后复发有关,支架辅助、致密栓塞可明显降低动脉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在基底动脉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1月-2012年10月份因基底动脉动脉瘤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回顾性研究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72 h内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为95.2%,术后3个月进行DSA复查,患者置入支架位置理想,未见明显瘤体影像。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88.9%,3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术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为61.1%,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手术成功率较高,是基底动脉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介入治疗运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致主髂动脉闭塞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致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68例,将其中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人工血管搭桥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12%v s.88.24%,P>0.05);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82%v s.20.5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日常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12个月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12%v s.91.18%、88.24%v s.85.29%,P>0.05);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 s.8.82%,P<0.05).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致主髂动脉闭塞的效果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大脑中脑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Hunt-Hess分级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手术效果优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2.
陈进  金卫星  祝斐 《当代医学》2021,27(32):97-9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研究组恢复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近期效果,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聚焦解决模式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确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聚焦解决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术后遵医行为、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及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评估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和自我护理能力。结果研究组术后遵医率(95.24%)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结束后CD-RISC及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0.48%)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心理弹性,增强自我护理能力,改善遵医行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研究组给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近期疗效、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73.1%,高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的大脑前、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低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开颅手术的病例均为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颈内动脉瘤3例及大脑中动脉瘤4例。瘤颈4 mm以下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4 mm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3个月后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栓塞成功率高,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动脉瘤破裂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MMP-2水平及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中,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的临床疗效相近,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体循环动脉中非支气管动脉在肺结核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84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实施体循环动脉中非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和治疗前后咯血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咯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后3 d开始到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咯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循环动脉中非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且咯血量少,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动脉内经导管直接溶栓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先行动脉内经导管直接溶栓,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置入支架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动脉内经导管直接溶栓术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可缩短支架长度,减少支架数量,并发症少,且术后通畅率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俊英 《中国医药导刊》2015,(1):99-100,108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2组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术期人性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生理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30min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前HAMA、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减少了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术前应激反应,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与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干预率、IL-1β、INF-γ、NF-kB、VEGF表达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手术或介入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IL-1β、INF-γ、NF-kB及VEGF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率较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