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256层极速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肺癌患者52例,总结肺癌在256层极速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图像表现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对照,计算256层极速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对肺癌的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结果 256层极速CT平扫对肺癌的总检出率及总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30%、88.46%,256层极速CT三期增强对肺癌的总检出率及总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15%,256层极速CT三期增强对肺癌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256层极速CT平扫(100%vs 92.30%)(P0.05); 256层极速CT三期增强与CT平扫对肺癌的总诊断正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平扫图像显示病灶部位:左肺23例,右肺29例,256层极速CT平扫可见多数病灶呈密度均匀的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气管支气管腔内病灶表现为宽基底与气管相连且突入腔内,5例病灶与邻近纵隔大血管结构分界模糊,4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三期增强扫描中,多数患者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区域持续强化,CT值最高,16例患者呈现不均匀强化,5例患者出现"环形"强化,平衡期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256层快速CT非增强扫描和三期对比增强扫描均能有效诊断肺癌,直接显示病变的图像变化特征,指导临床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的CT资料,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基础。结果 CT发现21例共22个肾脏癌块,其中呈等低混杂密度及略低密度团块12例,等密度团块8例,略高密度团块1例,18例癌灶内见坏死区,1例见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6例明显强化或中等强化,强化均匀或不均匀,CT值升高30~70 Hu。略有强化呈稍高密度4例,无明显强化1例。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不同层度减退,排泄期20例病灶强化进一步降低,有5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肾癌的CT表现与其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增强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临床定性诊断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CT特点.方法:收集了我院2006年6月~2012年7月因食管裂孔疝以外原因做部及上腹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的16例病例,分析食管裂孔疝的CT表现.结果:16例食管裂孔疝病例CT轴位像均表现为心后不均质软组织团块影,多平面重建可见清楚显示疝囊与膈下胃腔相连.4例伴有明显的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结论:老年性食管裂孔疝的监床表现多样,常易误诊,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能明确显示食管裂疝囊与胃腔的关系,能够发现因其他原因做胸部及腹部CT检查的食管裂孔疝病例,可避免临床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额窦顶部至上颌窦底部,扫描后重建轴位及冠状位,包括骨窗及软组织窗.结果 病变密度不均,为高低混杂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窦腔呈膨胀性扩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与硬化并存.结论 CT检查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结果:11例位于后纵隔,4例位于中、后纵隔,7例呈囊性密度,7例呈软组织密度,1例为高密度。15例行增强扫描,除1例囊壁强化外,其余均无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于其与食管源性囊肿影像难以区别,最终有待于术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5岁。主诉进食梗噎2个月,加重20天。体格检查:病人消瘦.贫血(血红蛋白90g/L)。食管造影示膈肌以上食管高度扩张.食管腔内可见巨大充盈缺损.黏膜钡剂涂片不均.呈现“涂抹征”。食管镜检查提示距门齿28cm见食管腔内有一新生物.占据食管腔。CT片可见气管隆凸平面至贲门的食管腔内有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上段食管明显扩张,有液平面,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前诊断:食管胸中、下段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经手术病例证实的12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表现为含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脂肪影无强化,软组织密度影有轻度至中度强化,其中含脂肪密度影具有明显CT特征性.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结论 螺旋CT扫描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常规CT和螺旋CT中的不同表现,探讨螺旋CT对FNH的诊断价值,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其中2例行常规CT,4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平扫两种方法表现相似,均呈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常规CT2例均呈略高密度灶,延迟4min后呈略低密度,其中1例病灶中央低密度疤痕区有延迟强化。螺旋CT增强后4例动脉期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门脉期2例呈略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延迟期3例呈等密度,1例呈略低密度;2例动脉期扫描可见平扫低密度疤痕区有明显强化的放射状血管影,1例有延迟强化。表明常规CT对FNH定性困难,螺旋CT多期扫描在FN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比较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常规CT和螺旋CT中的不同表现,探讨螺旋CT对FNH的诊断价值。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其中2例行常规CT,4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平扫两种方法表现相似,均呈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常规CT2例均呈略高密度灶,延迟4min后呈略低密度,其中1例病灶中央低密度疤痕区有延迟强化,螺旋CT增强后4例动脉期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门脉期2例呈略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延迟期3例呈等密度,1例呈略低密度;2例动脉期扫描可见平扫低密度疤痕区有明显强化的放射状血管影,1例有延迟强化,表明常规CT对FNH定性困难。螺旋CT多期扫描在FN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增强扫描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雨成  周莹  卢明智  许新堂 《河北医学》2007,13(9):1066-1068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早期胰腺癌病人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①显示肿块影20例,病灶直径为1~2.5cm.②肿块强化特点为不规则形低密度影、病灶略有强化、病灶均匀强化③8例总胆管下端略有扩张,局部截然中断,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早期胰腺癌检查的最佳方法:胰腺内小肿块轻度不规则形不强化、均匀强化及总胆管扩张截然中断的影像学表现是诊断早期胰腺癌的主要征象,为病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提高生存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匿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隐匿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病人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肝内呈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晰,5例肝、脾周见液体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可见不均匀强化,1例肿瘤可见包膜及裂口,5例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多条裂隙;静脉期2例可见门静脉癌栓;造影剂渗漏均不明显。结论CT诊断隐匿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三期增强扫描十分必要,对于肝癌破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1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3例。螺旋CT像上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前纵隔病变中病灶边界清晰;而中纵隔病例中3例则边界不清,其中2例侵犯气管壁,1例侵犯食管壁。后纵隔1例边界不清,侵犯相邻肋骨,余后纵隔2例边界清晰,其中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中度均匀强化4例,重度均匀强化2例。随访显示1例复发。结论 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为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部分病灶边缘清楚,部分不清楚。螺旋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相邻组织解剖关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及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和相关影像学资料,根据资料总结B3型纵隔胸腺瘤手术前后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且以手术过程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的正确率及在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共72个病灶,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其病灶检出率和平扫比较(97.22%vs94.44%)无差异(P0.05),但增强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χ2=4.086,P=0.043);术前在多层螺旋CT平扫中,绝大部分显示在前纵隔处可见类圆形或类椭圆形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软组织块,且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局部心包显示增厚。可有局灶钙化,少数呈小的弧形钙化。而在增强扫描中,前纵隔所见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不明显强化坏死区,且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局部分界不清,而在静脉期病灶显示持续不均强化。而术后复查多层螺旋CT平扫示前纵隔肿块处较术前比较明显消散且存在少许絮状物,前部心包局部稍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中增强扫描检查较平扫而言,其诊断符合率更高,可更为清晰的显示出病灶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和MR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  相似文献   

16.
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CG)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G患者的CT检查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10例CG中CT表现为膀胱颈部和三角区7例,右前壁1例,累及整个膀胱壁2例。8例CT平扫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或呈结节状、扁丘状突向膀胱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大小1.0cm×0.8cm~4.3cm×5.9cm,2例膀胱壁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整。2例病灶内可见囊性低密度区。9例膀胱外壁光滑。平扫CT值17~49Hu,平均35Hu,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或呈轻度不规则强化或环形强化,CT值30~80Hu,平均62Hu。结论CG多发生在膀胱颈部和三角区,螺旋CT能清楚的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在CG诊断和鉴别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X线、CT检查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7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X线及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X线、CT增强扫描在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短食管胸腔胃畸形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短食管胸腔胃畸形十分罕见。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因咳嗽3天住院。胸片意外发现后纵隔内巨大肿块。追问患儿既往史,自幼食纳差,进食慢,发育较同龄儿瘦小。影像学检查:①胸片:后纵隔内有巨大的软组织肿块影,其边缘轮廓清晰,光滑,密度不均。②CT扫描:纵隔窗显示位于右后纵隔内,膈肌上下有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缘轮廓清晰、光滑(图1)。膈上肿块密度不均,靠前壁有弧形低密度影。膈下位于肝-肾间隙,继而向左转位,在左上腹可见肿块内充满混杂密度的内容物。③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贲门位于膈顶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