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3例经磁共振扫描、脊髓造影及脊髓动脉造影诊断的1例硬脊膜动静脉畸形及2例髓周静脉瘘向脊髓静脉引流致脊髓静脉高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以及通过栓塞或手术治疗后的近期恢复特点。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3例经磁共振扫描、脊髓造影及脊髓动脉造影诊断的1例硬脊膜动静脉畸形及2例髓周动静脉瘘向脊髓静脉引流致脊髓静脉高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以及通过栓塞或手术治疗后的近期恢复特点。  相似文献   

3.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血管畸形包括髓内动静脉畸形(AVM)、髓周动静脉瘘和硬脊膜动静脉瘘(AVF)。髓内AVM是指由脊髓动脉供血,位于脊髓髓内的畸形血管团。髓周AVF是脊髓前后动脉与静脉在脊髓周围形成直接交通。而硬脊膜AVF是供应脊膜或神经根的细小动脉,在锥间孔附近与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直  相似文献   

4.
硬脊膜动静脉瘘(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6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向脊髓表面静脉引流。这是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一个新类型。临床特征为:中年男性发病伴进行性脊髓病变,如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病因机制主要为椎管内静脉高压导致髓内缺血。治疗的关键是用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或兰色组织胶栓塞瘘口本身,同时保护引流静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1996年9月~2002年9月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20例,均行术前MRI、脊髓血管造影证实,手术切断瘘口处硬脊膜动脉与引流静脉的异常交通。结果 12例完全康复,8例症状改善,脊髓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脊髓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筛选检查,而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电凝切断瘘口效果肯定,可明显改善症状,防止脊髓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硬脊膜外动静脉瘘(SEDAVF)合并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复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SEDAVF合并S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首先经动脉途径进行ONYX胶栓塞,因胶弥散效果不佳,仅封堵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仍可显影;然后,开放性手术烧灼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丛血管,但未剪开硬脊膜探查,术后7 d因并存SDAVF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引起症状加重,再次行介入栓塞时处理SDAVF。术后6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SEDAVF处理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对于合并的SDAVF,可选择介入治疗。单纯SEDAVF,可选择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迂曲的静脉湖;SEDAVF合并SDAVF,可先行介入栓塞瘘口,解除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及硬脊膜外静脉湖压迫症状;如仍末治愈,可行开放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湖,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7.
硬脊膜动静脉瘘(AVF)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85%,典型的AVF血流经脊髓静脉返流至脊髓。伴有硬脊膜外引流或全部向硬脊膜外引流的AVF也曾见报道。但是首先引流至硬脊膜外再返流至髓周静脉者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经验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经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分别经全椎板入路(4例)及半椎板入路(20例),紧靠硬脊膜下电凝并切断瘘结构向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术后予以扩容、血液稀释、改善循环、减轻水肿等药物治疗,24例患者均于刀口拆线后复查造影,证实脊髓表面引流静脉未再显影,术后3个月脊髓MRI检查及6~18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脊髓表面静脉流空影消失,水肿减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症状多变,查体定位不准确,需根据脊髓MRI发现异常,并行脊髓DSA确诊,瘘口多偏于一侧,经半椎板入路多可显露并切断引流静脉,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早期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并行手术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出血因素,避免漏诊,指导治疗。方法对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5例瘘口均位于枕大孔区~颈2节段,由椎动脉脊膜支供血.通过髓周静脉引流。所有5例引流静脉均向颅内引流,有不同程度扩张,3例伴有静脉瘤样改变。手术后复合瘘口均消火,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向颅内引流并伴有引流静脉扩张易出血,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诱发出血的因素。血管造影应全面,避免小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造影假阴性。手术夹闭瘘口并切断近端引流静脉是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脊膜外动静脉瘘的诊治方法,分析误诊原因和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例罕见硬脊膜外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2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乏力伴大小便功能障碍,外院DSA无法确诊而转入我院。我们结合神经系统体征定位诊断,在病变定位部位采用延长脊髓血管造影时间的方法发现胸5节段硬脊膜外动静脉瘘,伴硬脊膜外静脉湖形成;运用介入栓塞供血动脉和瘘口,再行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静脉湖;1例治愈,另1例因误诊2年余仅部分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硬脊膜外动静脉瘘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脊髓血管病,以椎管内静脉高压或脊髓压迫的形式造成脊髓功能障碍,因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可通过结合神经系统体征定位、延长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时间或进行脊髓主要供血动脉无关血管的造影,可提高确诊率;介入治疗和复合手术均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与确诊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15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栓塞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资料与方法 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48.3岁,14例有肢体缓慢进行性肌力下降,1例表现为突然肢体不全瘫痪,有腰或背部疼痛者8例,有不同程度括约肌障碍者7例。MRI均可发现脊髓背侧异常增粗的血管迂曲影,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均证实为硬脊膜动静脉瘘并向脊髓表面引流。早期6例以聚乙烯醇(PVA)或硬脑膜颗粒栓塞,1例以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栓塞,8例均行手术单纯夹闭硬膜下从瘘口传入的已动脉化的脊髓背侧静脉。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静脉高压引起的脊髓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5例血管造影检查出由静脉原因造成的三种不同机制脊髓病变:脊膜动静脉瘘向脊髓引流;颅内、硬膜外、椎旁动静脉畸形静脉返流入脊髓;下腔静脉回流异常。所有这些都造成脊髓静脉循环障碍,功能失代偿。作者就脊髓静脉的解剖、发病机制、放射学检查以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枕下后正中入路C1半椎板切除引流静脉切断术9例,1例合并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仅行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观察随访1例。结果9例引流静脉切断病人中,6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者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前双下肢肌力0级.大便困难、小便失禁者术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控制;2例以肢体麻木就诊者术后症状消失。术后脊髓动脉造影显示原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动脉瘤样改变等均消失;随访1个月~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应尽量全面,避免漏诊。枕下后正中入路硬脊膜动静脉瘘引流静脉切断术适用于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总结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夹闭瘘口,其中经全椎板切除入路9例,经半椎板切除入路4例。结果瘘口位于上胸段2例,中胸段3例,下胸段6例,腰段2例。全部病例手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异常瘘口及迂曲引流静脉。随访2—36个月,13例中症状基本消失、痊愈5例,症状改善、好转7例,无变化1例。结论脊髓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定位瘘口位置,是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金标准。手术夹闭瘘口方法简单,夹闭瘘口确切可靠,效果肯定,可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科近年来收治脊髓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AVFs)病人9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23~64岁,平均30.4岁,均有肢体肌力下降,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括约肌障碍者8例。8例行脊髓MR检查,均发现有异常增粗的血管影,5例发现有静脉瘤。9例经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均证实为脊髓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3例为脊髓前动脉供血,5例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发生吻合后支配同一瘘口,1例为脊髓前动脉单根供血,但有2个节段的腰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均可见该脊髓前动脉和瘘口显影,瘘口位于胸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AVF)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由于硬脑膜AVF的病灶通常较大,且涉及颅底或邻近硬膜形成的静脉窦,所以,手术损伤较大;相反,硬脊膜的AVF只有硬脊膜内静脉至脊髓静脉系的引流,手术只需在其引流静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处阻断,即可获得成功治愈。作者发现有一部分硬脑膜AVF与硬脊膜AVF相似,其引流静脉只有软脑膜静脉,故采用在引流静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处单纯阻断的方法,治疗了4例这类患者,疗效满意。 本组4例中2例位于岩骨天幕,1例位于中颅窝,1例位于后颅窝底,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痿是由颈内和/或颈外动脉系统供血,且只通过软脑膜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与脊髓髓周(软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cord ambbient pi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都是引起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spinalvenous hypertensionsyndrome,VHM)、导致脊髓功能受损的脊髓血管疾病,前者相对多见、后者相对少见。1脊髓血管解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病因及避免误诊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和手术记录等,根据病变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特点将病因分为六大类。对其中外院误诊的近1/3病人,我们采取了非常规造影方法,全部明确了诊断,进行了治疗。结果 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由脊髓供血动脉病变引起80例;由非脊髓供血动脉向脊髓静脉引流8例;其中,颈内动脉供血2例,颈外动脉供血3例,髂内动脉供血3例;椎旁静脉狭窄,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向脊髓静脉引流6例。其中,血管内治疗67例,开放手术27例,治愈30例,好转47例,无变化17例。结论 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是由多种类型脑脊髓血管病变引起,常被误诊和漏诊,对本文近1/3误诊病人,我们在诊断上采用了一些独特的造影方法而解决了误诊、漏诊,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增强临床医师对脊髓圆锥部的髓内动静脉畸形(SAVM)并发同侧腰骶部的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和髓周动静脉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4年来北京宣武医院共收治的6例圆锥部的SAVM并发同侧腰骶部的动静脉瘘的患者,分析其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转归。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脊髓血管造影后得到确诊。单纯手术治疗3例,先栓塞后手术1例,先手术后栓塞2例,术后症状全部改善。6例随访,未见症状加重及复发。结论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早期治疗是成功的关健。从头颈到骶椎完整的全脊髓造影对诊断至关重要。治疗的关键是既要完整去除圆锥部的畸形又要切断硬脊膜的血管,如硬脊膜支或根动脉对瘘口的供血,而保留正常的脊髓静脉引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的硬脊膜动静脉瘘,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探查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电灼硬膜上瘘口,夹闭引流静脉近端并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无手术死亡、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精确定位,采用显微手术直接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口,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