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64-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3的影响。发现SAH后突触体钙摄取明显增加,脑组织中MDA浓度升高,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764-3可以抑制突触体的钙摄取和降低脑组织中MDA,改善r-CBF,使之在SAH80分钟后趋于恢复,764-3对CVS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4.
刺五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刺五加组(20例)和SAH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小时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不、止血等常规疗法,刺五加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7日。结果 一个月内,刺五加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14天时,刺五加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764-3对脑血管痉挛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在狗“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上分别观察了764-3对血管痉挛的直接作用和对慢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推荐剂量(2mg/kg,静注)的764-3对动脉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通过764-3的连续预防用药(40mg/kg·日,肌注)能减轻慢性脑血管痉挛的程度(P值<0.05),降低动脉壁的过氧化脂质(P值<0.05),同时对全身血压、心率及白细胞数无不良影响。本文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猫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光镜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超微病理学的方法,发现猫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血管病理改变具有以血管外膜一侧受损在先,内膜损伤继后,最后才是中膜的结构型改变的特点,从而认为持续性痉挛是血管病理改变的成因,而非病理改变的结果,因此防止和解除血管痉挛是阻止血管发生结构性改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 rhage,sSA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急症,约80%~95%的sSAH患者是颅内动脉瘤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 rysmal SAH,aSAH)。aSAH患者常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严重影响预后。CV是一种持续性的对血管舒张药物无反应的血管收缩状态。依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无症状性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06—2016-05本院收治的78例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进行TCD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各个时间段患者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变化,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判断TCD诊断颅内血管痉挛的价值。结果在7~10d时间段,患者的MCA、ACA、VA、BA血流速度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颅内血管痉挛现象逐渐缓解;SAH患者MCA、ACA、VA、BA血流速度在7d、7~10d、10~14d三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例SAH患者,TCD诊断发生颅内血管痉挛59例,DSA诊断发生率颅内血管痉挛62例,TCD诊断SAH患者发生颅内血管痉挛的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3.75%、漏诊率为6.45%、误诊率为6.25%,TCD诊断颅内血管痉挛与DSA的一致性Kappa=0.816,P0.05。结论 TCD检查诊断SAH后出现颅内血管痉挛具有准确性高、无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丹颐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 h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丹颐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丹颐100ml,静脉滴注,1/d,共10 d。结果1个月内,丹颐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第14 d时,丹颐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丹颐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的脑血管痉挛(CVS)一直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引起继发性脑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治疗SAH后CVS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结合以往文献,就目前CVS的临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研究采用注血所致狗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对SAH后DCVS进行研究。认为IAB(孵育动脉血)是主要致病因素。自由基损伤可能是DCVS发病关键环节之一,5—HT与DCVS无直接关系,Ach是基底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减弱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本文对61例SAH合并DCVS进行了分析,DCVS发病为60%,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CT于基底池存在较多弥漫性高密度影时,可预示DCVS的发生,SAH再发者危险性更大。DCVS患者多病情重,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脑血管痉挛(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引起CV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于48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给药(1 mg/h)14 d,之后改为口服20 mg,3次/d,14 d,同时进行血压监测以调整用药剂量。结果 1个月后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且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70%,是SAH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SAH后积极防治CVS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8-06-2011-06我院神经内科收治SA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配合尼莫地平能否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方法。通过对近3年来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2例行腰大池引流配合应用尼莫地平。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中仅有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有8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配合静点尼莫地平能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临床观测指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SAH后CVS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99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分析入院时年龄、发病意识、发病时体温、血钙水平及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血钙、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发病意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高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升高均与CVS的发生呈正相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为CVS发生的负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为SAH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为保护因素;发病意识为SAH后发生CVS正相关因素;血钙为SAH后发生CVS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本实验利用犬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通过血管造影检查,痉挛血管的功能测试,管壁的自由基含量变化,管壁的结构改变等方面的观察,探讨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同时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压,白细胞数和体温的变化作了观察。本文对上述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凯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凯时注射液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靶向制剂 )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 61例 ,分为凯时组与对照组。凯时组予凯时 10 μg ,入壶 ,1次 /日 ;尼莫地平 60mg口服 ,1次 / 4小时 ,绝对卧床、止血、镇静、止痛、脱水 ,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不予凯时 ,其余治疗同治疗组 ,疗程 4周。对照组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另予凯时 10 μg ,入壶 ,1次 /日。结果 :凯时组患者无脑血管痉挛发生 ,对照组出现 4例脑血管痉挛 (P <0 0 5 )。出现脑血管痉挛的 4例患者加用凯时后均治愈。结论 :凯时注射液是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较满意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