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神经炎 ,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或称贝耳(BEL L)麻痹 ,属中风范畴 ,祖国医学有口僻、蜗僻等称谓。该病好发于青壮年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瘫痪。笔者采用针灸配合口服复方牵正散治疗本病 ,收到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999~ 2 0 0 1我院共收治面神经炎患者 10 0例 ,诊断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及 1996年科技出版社贝政平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并除外颅内占位及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8例 ,男 36例…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炎属中医“中僻”、“面瘫”、“口眼斜”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口眼歪斜。笔者近年用芪防牵正散治疗面神经炎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2例均为门诊病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中枢性、感染性和肿瘤等所致的面瘫。本组病例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0~60岁,平均40.2岁;病程最短2d,最长48d。2治疗方法芪防牵正散药物组成:黄芪30~60g,防风12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9g,丹参15g。头痛、头胀、目眩加石决明、钩藤、…  相似文献   

3.
朱金宏 《河北中医》2006,28(5):357-358
2000-01~2005-06,笔者应用用牵正散加味汤剂内服、药渣外敷治疗面神经炎208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8例均为本院患者,门诊196例,住院12例;男116例,女92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9岁,以20~40岁为多;发病短者1日,长者6个月余,以3~7日为多;左侧患病132例,右侧患病76例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炎引致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笔者在临床重用防风配牵正散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感染性和肿瘤等所致面瘫。主要临床表现:突发单侧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额,鼻唇沟变浅,患侧闭目、鼓颊异常,进食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内,流涎。1.2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最长17天,最短1天,平均6天。2治疗方法用牵正散方加防风,具体方药如下:白附子12g、白僵蚕12g、全蝎10g…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氏面瘫 ,临床以患侧面部肌肉瘫痪和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一般资料1 84例中男性 1 36例 ,女性 48例 ;年龄 3~ 54岁 ;病程 1天~ 3个月。治疗方法加味牵正汤药物组成 :羌活 1 0 g、防风 1 0 g、白附子 6g、川芎 1 0 g、桂枝 1 0 g、僵蚕 8g、全蝎 6g(研末冲服 )、半夏 6g、茯苓 6g、胆南星 6g、甘草 5g。加减 :若见耳下肿痛加蝉蜕 6g、党参 2 0 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 2 0 g、天麻 1 0 g。每日 1剂水煎早晚分服。恢复期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病人应避风寒 ,勿用冷水洗面 ,忌食辛辣食物。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病因尚未明确。2003年6月-2006年10月,本院采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炎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病因尚未明确.2003年6月-2006年10月,本院采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炎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虽然针灸治疗面神经炎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临床中仍有部分病例疗效不满意,或起效慢,或留有后遗症。自1999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应用针灸与超短波结合治疗面神经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117例面神经炎患者,排除多发性神经根炎、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腺炎、颅底脑膜炎和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69例,女48例;年龄16~65岁,平均(31.3±7.8)岁;病程多在1周以内,最长3个月,最短1天;左侧面瘫60例,右侧面瘫57例,不完全性8…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8年11月以来,采用牵正散加减配合西米替丁治疗面神经炎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电针及牵正散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变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面神经恢复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面神经恢复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及牵正散配合西药治疗本病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陈江  朱黎明 《光明中医》2011,26(9):1836-1836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患者均采用牵正散加减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面神经炎。结果 37例中治愈26例,好转9例,无效2例,有效率94.5%。结论用牵正散加味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面神经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牵正散治疗面神经炎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红  徐晓林 《河南中医》2006,26(5):47-48
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位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或无力。由于该病原因未明,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并加服中药,治疗面神经炎患者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雪景 《光明中医》2016,(10):1424-1425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面神经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以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以常规医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值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新方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系住院患者,并经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神经炎(如中枢神经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及中耳炎并发的面神经炎等)。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5~20岁1例,21~40岁24例,41~55岁5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15~20岁2例,21~40岁15例,41~55岁3例。2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病程<1周者26例,8~15d者6例,>20d者3例,平均发病天数5.15±4.7id(±s),对照组为5.14±4.27d,2组…  相似文献   

15.
牵正散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面神经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国朝 《陕西中医》2005,26(12):1358-1359
近几年来通过应用牵正散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面神经炎3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门会萍 《河北中医》2002,24(7):532-532
1997~2000年,笔者运用针刺配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导师胡志强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多年,常用牵正散加减方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本文就牵正散加减方的病因病机、组成,临床验案浅谈自己体会。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方剂牵正散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我们对其渊源、组方、方解、方义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治疗的误区及用法提出一些见解如下.1来源及组成多数文献中和教科书中认为牵正散系宋代杨谈《杨氏京藏方》中来,组成为白附子、僵蚕、全蝎3味药.早在宋代以前,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就有治疗口眼歪斜之不换金丹,用了生白附子、僵蚕;在三蜈散中用了蜈蚣、天南星、白芷和麝香.金元时期朱丹溪《丹溪心法》一书中称:"若中风,口眼歪斜.白附子、僵蚕、全蝎,并生用,各等分,右为末,每一钱,热酒调下."可见本方成熟于唐、宋、金元时期,而后世有时加入蜈蚣,或改散为汤,或在方中加入了天南星、半夏、乌梢蛇、白花蛇等,应用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 1 998年 8月~ 2 0 0 2年 1 0月采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 2 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2例中男性 1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0~ 49岁 ,平均 34.5岁 ;病程 2天~ 1 0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面瘫。治疗方法牵正散加味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白附子各 9g,黄芪 30 g,菊花 2 5 g,桑寄生 1 2 g,僵蚕 6g,细辛、全蝎、甘草各 3g,每日 1剂水煎服。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口眼歪斜消失 ,颜面知觉恢复 ,皱眉、鼓颊、噘嘴动作正常 ;好转 :口眼歪斜明显好转 ,颜面知觉仍有麻木 ,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