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比较硒茶与非硒茶对脂质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高胆固醇饮食小鼠分为三组,分别常规饮水、饮用硒茶及非硒茶,14周后测定血浆TC、TG、LDL-C及HDL-C水平。结果:高脂膳食+非硒茶组TC、TG显著低于高脂膳食组(P〈0.01,P〈0.05),HDL-C高于高脂膳食组无差异;而高脂膳食+硒茶组TC、TG及LDL-C均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适宜护理干预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5月在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干预组患者改良的护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和干预2个月后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比较。结果干预后干预组TC、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采用改良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硒茶与非硒茶对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高胆固醇饮食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观察硒茶与非硒茶对脂质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经14周喂养后,高脂膳食+非硒茶组TC、TG显著低于高脂膳食组(P<0.01),LDL-C及HDL-C与高脂膳食组无差异。而高脂膳食+硒茶组TC、TG及LDL-C均显著低于高脂膳食组(P<0.01,P<0.05),HDL-C高于高脂膳食组及高脂膳食+非硒茶组(P<0.05)。表明长期饮用硒茶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且效果明显优于非硒茶。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靖华 《当代医师》1996,1(12):14-15
2155例高脂血症患者中胆囊结石发生率的调查显示胆囊结石的发生与血胆固醇(TC)有密切正相关系;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与胆囊结石的发生高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防治高脂血症可能对预防胆囊结石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个体化护理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信封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健康生活方式达标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饮食和运动达标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脂血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个体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有利于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血脂净化治疗高脂血症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科学合理的血脂净化治疗高脂血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在血脂净化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无菌操作、使用合理的抗凝、做好保暖,加强饮食指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4例高脂血症患者在血脂净化治疗中能顺利进行,并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方法除了控制饮食外,血脂净化治疗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营养干预对高脂血症患者脂代谢和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11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干预前后血脂和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营养干预组患者干预2个月后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上升(P〈0.05);而且,干预后BMI、血清TC和LDL—c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将有效纠正高脂血症患者的肥胖和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人越来越城市化,工作生活的压力以及人们饮食水平的提高,摄入大量高脂食物,引起血脂的异常,而血脂的持续异常又是导致高脂血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的直接结果。高脂血症容易造成动脉损害,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它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对身体的损  相似文献   

10.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尿酸与血脂、肌酐、尿素氮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综合医学》2002,3(10):876-878
  相似文献   

11.
颅脑伤在历次战争中约占全身各部位伤的 10 %~ 17% ,但其阵亡率、伤死率、伤残率均居各部位伤的首位。为此 ,本研究以某型钢珠弹作为爆源 ,对其所致脑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 ,旨在探讨该爆炸性武器对脑组织的致伤特点与规律 ,并为平战时救治严重颅脑损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  弹药 :某型钢珠弹 3发 ,内装烈性炸药及预制破片。  动物及布放 :东北地区绵羊 30只 ,雌雄不拘 ,体重 ( 2 9.73±7.49)kg ,测试伤前生理参数 ,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及心电图等。根据该钢珠弹的装药量、破片密度、有效杀伤半径等致伤…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意外180例尸检资料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Hang Z  Chen D  Ren A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13-215
目的了解脑血管意外各种病因所占的比例。方法对180例脑血管意外的尸检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在180例尸检中,脑出血125例(69%),主要有高血压36例(20%),脑血管畸形28例(16%),血液病及凝血障碍23例(13%),脑先天性动脉瘤及脑肿瘤各9例(各为5%);脑梗塞55例(31%),主要有脑栓塞29例(16%),脑血栓形成(含动脉及静脉窦)17例(10%),其中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血栓形成5例(3%)。结论在脑血管意外尸检病例中,脑出血多于脑梗塞。脑出血中半数以上是高血压性及血管畸形破裂所致。脑梗塞中脑栓塞多于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畸形多于先天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32例尸检材料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概况艾滋病相关卡产波西肉瘤(KS)病理特征,并探讨其两全是学分型、来源与性质。方法:所有病例均按常规尸检及制片,光镜观察,并复习资料。结果:KS累及皮肤23例,呼吸系统20例,消化道17例,淋巴结12例,26例为播散性。肿瘤肉眼表现为斑型和结节型,镜下主要同增生的血管和梭形细胞构成。并常见胶原分、淋这扩张、嗜性小体、炎细胞浸浸、出血及含铁务黄素沉积等特征性病变。结论:KS是一种颇具特征的病变  相似文献   

14.
Xu H  Ni AP  Lu ZH  Che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810-1813
目的制备抗SARS冠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用于SARS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灭活SARS冠状病毒(PUMC01)全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NS-1)融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及免疫印迹法对所获得的细胞克隆进行筛选和鉴定,并用其中一株(M2)杂交瘤诱生的腹水单克隆抗体对SARS患者尸检肺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共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ELISA及IFA法证实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SARS冠状病毒有特异性反应,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均无交叉反应。免疫双扩散方法鉴定1株杂交瘤细胞(M2)为免疫球蛋白IgG3型,其余5株均为IgG1型。免疫印迹试验显示1株杂交瘤细胞(M2)分泌的抗体与相对分子质量68000的蛋白有特异性反应;4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相对分子质量27000的蛋白有特异性反应,1株在免疫印迹上未见到结果。SARS患者尸检肺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在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胞浆均可见阳性颗粒。结论我们制备的6株单克隆抗体是抗SARS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于SARS尸检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  相似文献   

15.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lcoholic brain shrinkag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质热凝治疗功能区癫痫的安全性。方法:以不同的功率、持续时间及时间间隔热凝猫脑运动区皮质,观察猫行为学改变,并于热凝后1h,3d,1周,1个月,3个月后观察脑皮质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一弧形带,急性期神经元呈缺血性改变,慢性期为胶质增生。结论:适当功率的皮质热凝可有效地破坏皮质的水平纤维,但不影响皮质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virus enteritis of min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esions which characterize viral enteritis of mink (VEM) were studied in twenty-six, ten-week-old mink which had been infected by force feeding a tissue suspension containing a Wisconsin strain of mink enteritis virus.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lesions was reconstructed from gross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bserved in animals which were selected randomly from the group each day for necropsy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Alte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issues of all mink examined from post-inoculation day (PID) 4 through 13. The principal macroscopic lesions which consisted of fibrinous enteritis, enlargement and hemorrhage of the spleen and edema of mesenteric and hepatic lymph nodes were most conspicuous on PID 7 and 8.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necrosis and desquama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depletion of mature lymphocytes in lymph nodes, thymus and spleen and loss of partly differentiated myeloid and erythroid cells from spleen and bone marrow also reached full development on PID 7 and 8. However, nuclear inclusion bodies which were presumed to be a product of the causative agent and, therefore, of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were most prevalent on PID 3, 4 and 5. The inclusions were observed in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intestine, parenchymal cells of the liver and in lymphocyte precursor cells of the spleen, intestinal lymph nodules and masenteric and hepatic lymph nodes.  相似文献   

18.
宫颈横裂皱褶处上皮病理学改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宫颈外口横裂皱褶处上皮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分析83例Reid阴道镜评分(RCI)为0分的宫颈横裂处上皮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以这83例宫颈的RCI0分非皱褶处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3例RCI0分的皱褶处上皮中,22例(26.5%)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其中CINⅠ18例,CIN Ⅱ4例;83例RCI0分的非皱褶处上皮中,6例(7.2%)存在CIN,其中CINⅠ4例,CINⅡ2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5)。结论:宫颈外口横裂的皱褶处更易发生病变,该处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常高于阴道镜拟诊,活检时应常规检取皱褶处上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大鼠甲状腺病理结构的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逆行胆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复制SAP模型,术后3、12和24 h处死大鼠心脏取血,每个时间点6只,分别测定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取全部胰腺和双侧甲状腺,肉眼观察甲状腺形态变化,所取组织分别固定行光镜观察并行定量形态学研究.结果 SAP组3、12和24h滤泡间隔水肿逐渐加重.12h滤泡大小不等、融合,滤泡腔内胶质蛋白减少甚至排空,滤泡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红细胞瘀滞;24 h除具有12h病理变化外还表现为滤泡细胞脱落坏死,腺体结构破坏;定量形态学研究表明滤泡上皮细胞高度增加,滤泡腔表面积增大,有滤泡上皮细胞脱落入滤泡腔的滤泡数增多.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甲状腺病理结构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甲状腺病理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20.
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绿色荧光灯持续照射后大鼠视网膜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 (190 0± 10 6 .9)lux绿色荧光灯对SD大鼠进行持续 2 4h照射。分别于光照前 ,光照后 6h、6d及 14d进行视网膜光镜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外核层厚度检测。结果 光照前视网膜形态正常 ,结构层次清楚 ,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光照后 6h视网膜外核层变薄 ,其厚度减少 2 3 .91% ,内外节排列紊乱 ;光感受器细胞核肿胀 ,内节线粒体肿胀 ,外节水肿 ,RPE顶端微绒毛消失 ,溶酶体增多。光照后 6d外核层更薄 ,其厚度减少 46 .6 % ,损伤加重。 14d外核层较 6d增厚 ,其厚度减少 42 .4%。光感受器细胞及内节已基本正常 ,外节再生但盘膜排列稀疏 ,RPE顶端出现微绒毛。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 ,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病理特征是退行性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