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分类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分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患者的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CT和(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的方法是在超声造影引导下,首先于肝、脾或肾创伤灶内多点注射蛇毒凝血酶,继之于肝、脾创伤灶和活动性出血部位多点注射旺一氰基丙烯酸酯黏合胶;保守治疗的方法是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生素和补充血容量。结果在所有105例患者中,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者诊断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01);在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中,超声造影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在105例肝、脾、肾创伤患者中,保守治疗28例,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58例,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率分别为26.7%(28/105)、55.2%(58/105)和18.1%(19/105),非手术治疗率为81.9%(86/1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对创伤伤情的分类,所有患者得到快速、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局部注射治疗闭合性肝、脾创伤出血的价值.方法 使用健康成年杂种犬.用自制的小型生物撞击器建立肝和脾闭合性外伤模型.符合美国创伤外科协会分级(AAST)的Ⅲ~Ⅳ级的28只犬纳入实验,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声造影引导病灶内注射蛇毒凝血酶和α-氰基丙烯酸酯黏合胶,对照组于病灶局部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 两组动物注射干预后均存活.治疗组注射治疗后超声造影复查显示病灶内无活动性出血,处死动物后开腹见病灶局部被血凝块及止血胶膜覆盖,腹腔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对照组注射后病灶仍有出血.结论 超声造影引导局部注射治疗Ⅲ~Ⅳ级闭合性肝、脾创伤出血,效果明确,可实现即刻止血.超声造影既可对肝、脾外伤进行准确、迅速诊断,同时可在其引导下进行局部穿刺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脾脏创伤后活动性出血成像特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92例可疑肝脾脏创伤患者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中超声检出396个可疑肝脾脏创伤灶(肝脏179个、脾脏217个);超声造影显示脾脏创伤伴活动性出血34例(34/217),均被CT诊断证实,超声造影检出脾脏创伤伴活动性出血的准确率为15.7%,其中开腹手术9例、微创治疗24例、保守治疗1例。34例(CT和手术证实)确诊患者中25例(73.5%)显示创伤灶内有造影剂外溢或浓聚,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其中5例(14.7%)创伤灶内及包膜处均见造影剂外溢或浓聚;4例(11.8%)于包膜破口处见造影剂外溢或浓聚。结论脾脏创伤后活动性出血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多种形态。超声造影可显示脾脏创伤后活动性出血,为创伤程度的判定及预测、外科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注射可注射性明胶基止血剂(HIGM)治疗犬脾脏创伤的效果。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常规麻醉,开腹后暴露脾脏,用止血钳在脾脏膈面制作长、宽、深分别为4.0、4.0、2.5 cm的脾脏实质锐器伤。实验犬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各12只犬。治疗组实验犬超声造影引导下注射4 ml HIGM,对照组实验犬超声造影引导下注射4 ml蛇毒凝血酶和α-氰基丙烯酸酯对脾脏创伤灶行局部注射治疗。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观察注射后即刻疗效,并在注射后第1、3、7、14、21天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分别观察、记录实验犬腹腔积液深度和脾脏创伤灶面积。治疗组实验犬于注射后第7、14、21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t检验分别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犬腹腔积液深度、脾脏创伤灶面积。结果所有实验犬均存活。治疗组实验犬在超声造影引导下注射HIGM后即刻,脾脏损伤区域均未见活动性出血;注射后第1、3、7天脾脏创伤灶面积分别为(12.91±0.89)、(4.45±0.75)、(1.38±0.23)cm2,注射后第14、21天均未见创伤灶回声;对照组实验犬注射后第1、3、7、14天脾脏创伤灶面积分别为(16.74±0.91)、(11.26±0.99)、(8.02±0.82)、(1.58±0.36)cm2,注射后第21天均未见创伤灶回声。注射后第7、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犬脾脏创伤灶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62,P=0.008;t=15.129,P=0.001)。治疗组实验犬注射后第1天腹腔积液深度为(0.91±0.05)cm,注射后第3、7、14、21天均未见腹腔积液;对照组实验犬注射后第1、3、7天腹腔积液深度分别为(1.96±0.17)、(1.30±0.11)、(0.81±0.12)cm,注射后第14、21天均未见腹腔积液。注射后第1、3、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犬腹腔积液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4,P=0.003;t=41.310,P=0.000;t=22.520,P=0.000)。注射后第21天治疗组实验犬大体标本显示脾脏组织愈合良好,未见粘连。注射后第7、14、21天治疗组实验犬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物及异物肉芽肿,可见红髓结构逐渐修复。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新型止血药物HIGM用于脾脏外伤止血治疗有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可吸收网脾包裹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Ⅲ-Ⅳ级脾外伤患者行可吸收网脾包裹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评价。结果32例脾外伤患者,术前常规超声检出28例,漏诊4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为:阴性4例,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8例;而超声造影检出所有病灶,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为:Ⅲ级19例,Ⅳ级13例,与术后探查结果一致;5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提示活动性出血。所有病例均行可吸收网脾包裹术。术后3d内复查,其中29例手术治疗成功,患者腹腔积液消失,脾周显示有强回声膜状物包绕,膜状物内可见片状无增强区,脾脏呈不规则增强。3例手术失败:1例于术后发生感染,超声造影显示脾脏仅下极增强,中上极未见增强;1例于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于脾门处突然中断,脾脏实质未见增强,提示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术后出现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提示仍存在活动性出血,此3例均行再次手术切除脾脏。结论常规超声通过腹腔积液量的动态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而超声造影可通过显示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对脾外伤进行术前准确分级及术后评估,两者结合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外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脏器外伤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超声引导局部注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1例腹部外伤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脏器损伤分级,不同级别外伤患者结合生命体征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保守治疗组(Ⅰ组)、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组(Ⅱ组)和手术治疗组(Ⅲ组)。在Ⅱ组中,由超声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血肿和活动性出血部位分别注射蛇毒凝血酶和可吸收性氰基丙烯酸酯。结果81例患者中肝损伤35例,脾损伤28例,肾损伤17例,肝肾复合伤1例。Ⅰ组患者55例,经保守治疗50例痊愈,3例发生再出血,2例发生动脉瘤;Ⅱ组8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注射治疗,止血效果明确,无并发症;Ⅲ组18例,经手术治疗。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腹部实质脏器外伤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可用于引导局部注射治疗,实现腹部脏器外伤的超声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创伤灶局部注射治疗后不同时期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明确局部注射止血法创伤灶的组织修复形式和相对应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选用NIH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18只小鼠建立创伤级别相同的肝脏创伤灶,采用局部注射蛇毒凝血酶和α-氰基丙烯酸酯的方法行创伤灶局部注射止血,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同时处死动物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治疗后随着时间延长,治疗区常规超声示回声强度逐渐增高,治疗后1周局部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治疗后1个月局部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内见点状强回声;治疗后3个月可见斑片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超声造影显示治疗区为低/无增强,随着时间延长,低/无增强区范围逐渐缩小.创伤区病理表现:治疗后1周表现为肝汇管区血管扩张、淤血,血管及胆管周围可见较多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胆管增生并纤维化,治疗后3个月局部可见慢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并见明显钙化形成.结论局部注射蛇毒凝血酶和α-氰基丙烯酸酯治疗肝创伤,局部表现为炎性瘢痕修复,超声回声强度与局部纤维化和钙化程度呈正相关,超声检查可作为病理改变的初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引导下局部注射止血剂治疗肾创伤出血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5只,制备Ⅲ~Ⅳ级肾创伤动物模型,实验全程监测并维持平均动脉压70mm Hg(1mm Hg=0.133kPa)。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超声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凝血酶治疗组15只在超声造影引导下于创伤灶内注射凝血酶,对照组10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均于处理后5min再次行超声造影检查。处理后1h,常规超声测定肾包膜下血肿范围,随即处死动物后测定腹腔内游离液体量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后1h,凝血酶治疗组超声造影显示无活动性出血,对照组仍可见少量活动性出血。凝血酶治疗组肾包膜下血肿范围为(11±2)mm×(18±7)mm,对照组为(16±5)mm×(22±8)mm,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腹腔游离液体量分别约为(13±5)mL及(76±11)mL,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剖腹探查见凝血酶治疗组创伤灶局部覆盖凝血块出血完全停止;对照组病灶局部见少许血凝块,伤口仍可见出血。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注射止血剂能有效抑制肾创伤活动性出血,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经皮注射治疗严重肝创伤出血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1例肝创伤患者,超声造影提示肝破裂Ⅲ级5例,Ⅳ级6例.在超声造影引导下对11例肝创伤出血患者进行经皮止血剂(胶)局部注射治疗,并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11例严重肝创伤的患者中9例经一次治疗成功;1例患者超声造影发现再出血后,给予第二次止血治疗;1例因腹腔积液增加同时合并胰腺损伤而转行手术治疗.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肝刨伤的位置和程度,结合介入超声技术,该止血方法对于单脏器损伤者可以达到完全治愈,而对于合并其他脏器创伤者,在完成肝创伤止血后再进行其他脏器创伤的治疗,可赢得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CEUS)引导止血剂局部注射在肝外伤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开腹直视下暴露肝脏,在肝叶膈面制作表面长为6cm、深为4.5cm的创伤病灶,依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的肝外伤分级标准为Ⅳ级。将带伤动物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蛇毒凝血酶和可吸收性氰基丙烯酸酯粘合胶联合注射,对照组不做处理。外伤病灶形成后对实验动物行常规术中超声及CEUS检查,治疗组在局部注射联合止血剂后行CEUS检测;两组等待30min后再次观察伤口局部是否出血,并记录出血时间及腹腔内总失血量。处死动物,取肝脏损伤灶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30min后,两组动物均存活。外伤病灶形成后常规超声显示病灶呈不均匀或欠均匀的略高回声区,部分伴小的无回声区;CEUS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及无增强区,并可见活动性出血所致的高增强区及造影剂外溢。治疗组局部注射联合止血剂后常规超声显示病灶内呈点片状强回声,CEUS显示无造影剂外溢,出血时间为(5.80±0.15)s;对照组观察30min后仍见创口处出血。治疗组与对照组静脉输液量分别约为(55±12)ml和(105±23)ml(P<0.01)。治疗组大体标本显示肝外伤局部被止血胶封闭、止血,局部无血肿;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见血管腔内由氰基丙烯酸酯形成的不定形结构栓塞血管腔,血管周围见少许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大体标本显示外伤表面少许血凝块,伤口裂开;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可见局部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结论CEUS引导止血剂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肝外伤非动脉性出血,止血及时,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脾外伤中的应用。方法 60例肝脾外伤患者,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行超声造影检查,据肝脾损伤程度分级而分别处理。结果 6例常规超声显示肝或脾可疑病灶及腹盆腔积液,超声造影提示肝或脾内未见明确病灶。9例常规超声未显示可疑病灶,仅显示腹盆腔积液,超声造影提示肝或脾内明确病灶;45例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均提示肝或脾血肿病灶。与常规超声比较,超声造影检查病灶范围较大,病灶数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肝脾损伤患者,保守治疗23例,ICU监护+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25例。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脾外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脾外伤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8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脾外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对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结合监测随访.结果 44例非手术治疗成功,3例中转手术,1例死亡.超声造影发现肝外伤性动脉瘤各1例.非手术治疗成功组血流动力学持续稳定,超声造影低-无增强区逐渐缩小.中转手术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超声发现腹水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显示实质内无增强区范围增大.结论 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在肝脾外伤非手术治疗中起决定性作用,超声造影结合常规超声对肝脾外伤非手术治疗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病情变化以及预后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微创治疗腹部实质性脏器创伤性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11经床旁超声造影介入治疗的腹部实质性脏器创伤性出血患者152例的护理经验,总结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护理要点。结果:通过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对腹部实质脏器外伤出血进行局部止血剂注射可有效治疗腹部实质脏器外伤出血,规范、有效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造影增强超声对肝脾外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对肝脾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临床怀疑肝脾外伤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CT或手术对照。结果51例患者中43例确诊肝脾外伤,造影增强超声诊断的灵敏性为97.7%,特异性为100%,而对肝脾损伤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超声,与手术及CT相近。结论造影增强超声对肝脾外伤较常规超声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微血流成像(MFI)诊断猪闭合性肝创伤的价值。方法 采用自制撞击器对全麻状态下的15只健康猪撞击其肝脏部位建立闭合性肝创伤猪模型;之后分别以常规超声、MFI及超声造影(CEUS)观察撞击后肝脏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最后处死动物并取出肝脏,根据所见评估MFI诊断猪闭合性肝创伤的效能。结果 大体病理显示,撞击共对15只猪造成29处肝创伤。常规超声、MFI及CEUS诊断猪闭合性肝创伤的准确率分别为37.93%(11/29)、82.76%(24/29)及96.55%(28/29),常规超声与MFI及CE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MFI与CEU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FI于多数猪肝创伤处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于1只创伤处显示“泉涌状”、5只显示散在血流信号。CEUS中,15只猪肝创伤处均表现为低或无灌注区,1只损伤处造影剂呈“喷射状”、5只呈“泉涌状”自肝脏损伤部位溢出并于肝周或腹腔内形成液性暗区。结论 MFI对诊断猪闭合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价值,可与CEUS相媲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肾损伤血肿和活动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肾损伤患者分别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肾穿刺活检术后损伤24例,闭合性肾损伤4例,计算两种方法对肾损伤血肿及活动性出血的检出率,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或超声随访检查证实.结果 常规超声对肾血肿的检出率为67.86%(19/28),超声造影对肾血肿的检出率为92.86%(26/28),高于常规超声(P<0.05),且造影后血肿范围更明确.常规超声难以诊断肾损伤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超声造影诊断26.92%(7/26)肾血肿伴活动性出血.超声造影特征为肾血肿形成时,血肿区始终无造影剂进入;肾血肿伴活动性出血时,造影剂自受损血管溢出,形成不规则的异常增强区.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肾损伤血肿,准确计算血肿范围和判断活动性出血,对发现肾穿刺活检术后合并的血肿及出血具有特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脾脏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临床疑诊的45例脾脏外伤患者的超声造影与临床表现.结果 45例患者中经CT或手术证实脾损伤42例,其中常规超声检出31例,超声造影检出40例;常规超声诊断脾外伤的敏感性73.8%,特异性33.3%,准确性71.1%;超声造影诊断脾外伤的敏感性95.2%,特异性66.7%,准确性93.3%.两种方法诊断脾外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超声造影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但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脾外伤评估和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经CT和(或)手术证实为脾外伤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脾外伤常规超声检出28例,漏诊14例(轻重不同程度各7例);超声造影检出40例,漏诊2例(均为轻微损伤)。超声造影在损伤灶检出率和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超声(P〈0.001)。在42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中,常规超声组存在明显级别低估者10例;超声造影组无一例发生级别低估,且与CT和(或)手术组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在脾外伤检出率及脾外伤程度分级评估上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基本与手术或(和)CT检出率和评估结果一致。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脾外伤相比,是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外伤患者脾脏不典型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常规超声发现脾脏内病灶,但难以定性的外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病灶造影增强过程的特点。结果43例脾内不典型病灶,常规超声表现:病灶呈低回声25例,高回声5例,无回声6例,混合回声7例;病灶边界清晰14例,边界欠清或不清29例。超声造影表现:血肿27例,血管瘤6例,分叶脾2例,脾先天性切迹3例,动脉瘤5例。脾脏病灶常规超声正确诊断35例,超声造影正确诊断42例,误诊1例不完全灌注的血管瘤为血肿。结论超声造影对脾脏外伤不典型病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