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持续存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可能原因。其中包括:①HBV自身因素:HBV基因突变、HBeAg的作用、特殊部位的HBV感染和感染细胞表面识别分子的改变;②机体免疫因素:选择性免疫抑制、免疫反应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及对变异株病毒的优先选择生长作用;③饮食因素:乙醇可降低机体对HBV结构蛋白的细胞免疫应答而利于HBV持续。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不是致细胞病变性病毒,重型肝炎的发生一般认为主要是机体对HBV过强的免疫应答所致。HBV的清除主要依赖CK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BcAg的免疫应答。我们对11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扩增的HBVC基因序列测序分析,试图阐...  相似文献   

3.
1987年EichergJW用皮质激素撤除后换用胸腺肽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黑猩猩,可使HBeAg阴转,HBV中止复制。我们选用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强力宁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后改用胸腺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治疗HBVDNA阳性的慢乙肝病人102例,...  相似文献   

4.
核酸免疫是指将编码外源蛋白的核酸表达载体直接导入机体以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由于核酸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故有望应用于慢性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的治疗。探讨如何增强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的免疫效应 ,尤其细胞免疫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我们构建了编码乙型肝炎病毒 (HBV ,hepatitisBvirus)表面抗原蛋白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 1 S作为HBV核酸疫苗 ,研究了人白细胞介素 2 (rhIL 2 ,recombinanthumaninterleukin 2 )对HBV核酸疫苗诱导BAL…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同孕妇血清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 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HBV前C/C区基因变异与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HBV慢性持续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压力,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等,均可诱使前C/C区基发生变异。HBV前C/C区基因变异后,废除HBeAg表达,临床生化表现为HBeAg转阴而抗-HBe转阳。感染野生型株的病例,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高于突变型病毒。  相似文献   

7.
以HBsAg、HBe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和婴儿疫苗免疫成功两组孕妇分娩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进一步用定群方法研究母亲HBV-DNA含量与其婴儿免疫后HBsAg持续携带率的关系,证实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婴儿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可预测婴儿常规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度。为改进乙型肝炎免疫减少免疫失败比例提供指针。  相似文献   

8.
28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快速免疫电镜结果与血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8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快速免疫电镜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等检测,发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中81.7%电镜下检出HBV抗原颗粒,18.3则未检出HBV抗原是颗粒;血清HBsAg阴性者中77.9%电镜下未检出HBV抗原颗粒 ,22.1%却见到HBV抗原颗粒。  相似文献   

9.
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已降低了世界流行区内人群中该病毒的携带率及急性死亡率。而且安全性很好。但目前不断在抗病毒治疗后的患者和肝移植后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中发现了HBSAgA决定簇突变的病毒。令人担忧的是 ,常规预防接种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可能对这些突变病毒无效。GLy1 45Arg突变是新加坡婴儿预防接种后最常见的HBSAg突变型 ,这种突变型在其它国家也不断发现。一项家系研究表明 ,这种突变可以垂直和水平传播给免疫个体或野生型HBV携带者。以前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发现的是HBV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75例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血清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进行检测,并与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健康人做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重叠感染者sIL-2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与乙型肝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HBV,HCV重叠感染时机体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混合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少见前C区终止变异邱望龙侯金林骆抗先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混合感染两种病毒间会产生相互干扰。大多研究表明,这种两病毒间产生的相互干扰现象主要是因为HCV对HBV的复制施加抑制、HBV对HCV...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疫苗在降低人群中HBsAg携带率的效果观察赵文彬,吴桃林(连云港市卫生防疫站江苏222003)我们试从连云港市1991年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水平变化,来说明在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和将该...  相似文献   

13.
特异性乙型肝炎病毒转移因子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绵羊,在细胞介导免疫应签的高峰期,放血取脾制备特异性乙型肝炎病毒转移因子。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以RHA法检测HBsAg,1:64以上者均列为观察对象,共80例。随机抽样分成特异性的HBV-TF治疗组和肝必复对照组,结果显示,特异性HBV-TF组HBsAg转阴率、下降率及有效率与肝必复比较,差异显著,HBV-TF对血清ALT有一定的下降及恢复作用,尤以HBsAg转阴病毒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病理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HBV免疫病理和病毒清除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CTL启动的炎症性因子在病毒清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疾病慢性化进程还存在TH1/TH2因子的不平衡应答以及病毒核衣壳蛋白(HBeAg)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旨在打破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多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案正得到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重组痘苗病毒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大鼠体内观察。结果 从核酸和蛋白水平均证实重组痘苗病毒RVJSB1175D/GM-CSF可同时表达GM-CSF及HSV-1gD(单纯疱疹病毒gD糖蛋白),但RVJSB1175D/GM-CSF免疫大鼠产生的抗-HSV1gD特异性抗体水平与RVJSB1175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GM-CSF在大鼠体内对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理,应用地高辛素标记HBV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ISH)和直接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技术,对20例临床诊断为HBV相关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检查。在ISH中采用HBVDNA两种探针:用全长段探针,85%(17/20)HBVDNA阳性,这17例阳性肾组织切片再用HBVDNAS加C段探针检测,14例阳性(82.35%)。在IS-PCR中本组病例85%(17/20)亦阳性。发现HBVDNA阳性颗粒弥漫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系膜区、肾小管,表现形式以浆核型、核型为主。同组病例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法(LSAB)显示,HBsAg与HBVDNA的存在部位基本一致。提示HBV引起的肾脏病变不仅是免疫介导的损害,亦可能有病毒侵犯参加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表达HBsAg和HBeAg小鼠成纤维胞膜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基因产物的细胞克隆,为研究HBV的生物学性状及其致病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应用磷酸钙沉淀技术将环化的3.2kb HBVDAN和携带新霉素抗药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NCX,导入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结果:成功地获得表达HBsAg和HBeAg的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克隆;结论:将HBV基因组DNA导入体外培养的非肝细胞,HBV病毒的HB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宿主范围很窄,仅限于人和灵长类动物,这使得对HBV的研究受到限制。HBV细胞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其基因突变、蛋白合成、加工、表达以及病毒颗粒最后形成等问题,提供了方便可靠的系统,为进一步分析HBV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乙型...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 (HB)是一种全球性疾病 ,病毒携带率约 8%~ 10 % ,HB又常常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HBV属于嗜肝DNA病毒 ,有包膜 ,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 ,HBV只能感染人和大猩猩 ,这有碍于体外模型的建立和研究。但是用HBVDNA转染其他哺乳动物细胞系后 ,可获得病毒的复制 ,因此认为HBV的种属特异性决定于病毒受体和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对病毒特异性受体的研究有利于研究病毒感染机制 ,也有助于阻断病毒受体的入胞。酵母双杂合体系 (yeasttwo hybridsyste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  相似文献   

20.
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病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乙、丙型肝炎病毒(HBV、HCV) 重叠感染时,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检测30 例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HBV前C区1 896 位点突变的发生比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 含量。结果 与单纯HBV或HCV 感染者相比,重叠感染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eAg) 、HBVDNA、HCVRNA 阳性比率明显降低,乙肝e 抗体( 抗HBe) 阳性比率明显升高,HBsAg、抗HBc IgG 及抗HCV 几何平均滴度也明显降低,部分患者HBsAg 阴转。而HBV前C区1 896 位点突变发生率及血清TNFα、IL6 含量却明显高于单纯感染者。结论 HBV、HCV感染同一宿主时,存在相互干扰、抑制;HBeAg 的消失、抗HBe 的阳转既与HCV对HBV 复制的直接抑制有关,又与HBV的前C区变异有关,且HCV 的重叠感染可能是导致HBV 前C区变异的原因之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导致机体免疫压力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