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使用电解可脱性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情况。方法:气管内插管全订和肝素抗凝下,使用Seldinger’s技术,经Tracker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26例31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7个为100%栓塞,3个为95%,1个为90%。3个95%栓塞均为宽颈动脉瘤。1个90%栓塞者,为Hunt分级Ⅳ级,存在严重脑血  相似文献   

2.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93例颅内动脉瘤(共118个)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Ⅳ级10例,Ⅴ级2例。80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04个(88.14%),闭塞达90%以上11个(9.32%),闭塞在90%以下3个(2.54%)。全组手术死亡3例(3.23%)。随访2~22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经再次填塞后痊愈;1例(1.07%)重残,7例(7.53%)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可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分析Hunt-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72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共61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1例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13例(21.3%),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随访1~20个月,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9例,中度致残3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早期GDC栓塞治疗动脉瘤,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进行抗凝、3H治疗,放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措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电解脱弹簧栓塞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经血管电解脱弹簧(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GDC分别采用“蚕茧”填塞技术和“蚕食”填塞技术,对81例84枚颅内动脉瘤腔栓塞,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63例,未破裂者18例。45例在术后3个月或6个月作随访脑血管造影。结果 74例77枚动脉瘤GDC栓塞成功,7例手术失败。77枚动脉瘤中,42例获完全闭塞,22例获大部闭塞,13例获部分闭塞。闭塞程度与动脉瘤腔大小、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随访1-16个月。结果22例共23个动脉瘤栓塞21例,其中16个100%栓塞(762%),4个90%栓塞(19.0%),1个50%栓塞(4.8%);1个伴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栓塞失败。死亡1例,余术后随访无SAH发生  相似文献   

6.
ATG和抗CD3McAb对再障患者CFU—GM生长的体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CFU-GM半固体琼脂培养技术研究了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CD3单克隆抗体对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FU-GM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入16.7μg/mlATG或1:50抗CD3McAb,体外均可增加AA患者骨髓CFU-GM的集落数,再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Charcot-Marie-Tooth病1A型基因重复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察国人Charcot-Marie-Tooth(CMT1A)型患者的17p11.2-p12区基因重复及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对15个CMT1家系的29名成员进行17P11.2-P12区的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标记物进行多骤酶链反应-3种标记物的杂合率及多态性分析。结果:16名CMT患者检出CMT1A重复者9名(55%),13名无症状家属中检出4名基因重复者,RM-GT、D17S1357、D1  相似文献   

8.
用CFU-GM半固体琼脂培养技术研究了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CD3单克隆抗体(McAb)对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CFU-GM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入16.7μg/mlATG或1:50抗CD3McAb,体外均可增加AA患者骨髓CFU-GM的集落数(P<0.05),两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2.ATG和抗CD3McAb对AA患者干细胞缺乏型和免疫介导型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用此项技术对AA患者作药敏试验,并加测外周血CD8+、DR+细胞比值,可作为选择免疫抑制疗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电熔断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电熔断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自GDC进入中国以来,国内也已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未见有关并发症的报道。自1996年5月以来作者参加了97例(103个)颅内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发生并发症10例次,发生率为9.7%,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男52例,女45例。年龄23~85岁,平均53岁。动脉瘤103个,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1例有3个动脉瘤。38…  相似文献   

10.
洪坚善  梁安民 《广西医学》1999,21(3):376-37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与CD3AK细胞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对3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D3AK细胞进行治疗(A组);同时对27例相同患者单纯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B组)。结果:①A组部分缓解率为76.5%(26/34),高于B组部分缓解率为51.9%(14/27)(P〈0.05)。A组中位生存期为22.3月,B组为15.7月,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11.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M  Hua XM  Wan L  Jiang F  Zhong J  Ma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9):756-758
目的 探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34例急性破裂动脉瘤在发病6d内采用GDC早期栓塞治疗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3例,Ⅲ级4例,Ⅳ级1例。其中1~3d内治疗14例,4~6d内治疗20例。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Medtronic AVE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除2例因血管严重痉挛致使微导管无法到位操作失败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外,其余28例造影证实为完全闭塞,4例为90%闭塞。介入治疗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GDC尾端残留于瘤动脉2例,均未导致临床后果。无死亡及严重后遗症。经随访未见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早期应用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具有微侵袭性,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梁旭光  朱迪  王华  孟林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416-1417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采用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微弹簧圈的栓塞。结果:30例病人康复出院,其中1例左下肢不全瘫,1例术后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微弹簧圈栓塞效果佳,致死、致残率极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 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电妥可脱性微弹簧圈(Guglidlmi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在全麻下,采用GDC-10系统行栓塞治疗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全组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闭塞稳定,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人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宜的患者,改进操作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1例。结果:60例栓塞后均无死亡和永久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和肢体瘫痪,经治疗,24h后恢复。造影证实54例完全闭塞,6例大部分闭塞。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疗效好,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破裂脑动脉瘤(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人院当天行急诊3D—CTA检查,根据3D—CTA的结果,凡符合栓塞指征的AN患者在3d内行GDC栓塞术。结果 80例符合条件的破裂AN成功地进行了GDC栓塞,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部证实了3D—CTA的发现,3D—CTA在显示AN和载瘤动脉的三维结构上优于DSA。它能在脑血管造影前为AN的栓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对前交通AN的栓塞。结论 3D—CTA可在脑血管造影前早期确定AN和栓塞指征;可引导导管直接置入AN所在侧血管及选用合适的弹簧圈;为早期GDC栓塞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7.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附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41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3例,>90%闭塞12例,<90%闭塞6例,二次填塞2例,栓塞后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脑梗死7例,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发动脉瘤4例,其中3例1次手术同时全部栓塞。结论:早期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但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进行总结,探讨其治疗技术要点。方法:所以病例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26个动脉瘤,复发再次栓塞成功5例,1例因位于C2水平动脉瘤,血流快GDC难以停住,示能成功,1例因经济原因未能致密栓塞。结论:颅内动脉瘤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开壁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电解式和机械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和机械式可脱弹簧圈(MD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1996-05/2000-10,采用MD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29个动脉瘤;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1例43个动脉瘤,对两种栓塞材料的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MDS栓塞治疗29个动脉瘤,完全栓塞23个,次全栓塞3个及不全栓塞3个。1例栓塞术中血栓形成,遗留1例肢体偏瘫。采用GDC栓塞治疗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35个, 次全栓塞4个及不全栓塞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尿激酶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另1例遗留轻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两组患均无死亡。结论 GDC和MDS均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理想材料,MDS价格低廉,GDC较MDS更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