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的有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的病原治疗是目前的棘手问题,许多抗病毒药物的实际作用远低于理论结果。如干扰素(IFN)1957年问世时曾被期待为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那样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36年来的临床实践人们未能看到这种奇迹。为指导临床在浩如烟海的抗乙肝药物中恰当遴选、合理用药,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对首次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乙型肝炎以及由乙型肝炎引起感染的相关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上述患者在没有接受过核苷类药物或者是干扰素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前,使用恩替卡韦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HBVDNA、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接受治疗的第2周、4周、12周、24周、48周、96周,患者体内转氨酶的复常率分别是9.5%、27.5%、65.5%、77.5%、93.5%、98.5%。疗程结束时,HBVDNA降到了检测线以下的比率分别是:13.0%、74.5%、88.0%、94.0%、99.0%、99.0%。同时,HBeAg的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25.71%和22.86%。结论:恩替卡韦在治疗乙型肝炎时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在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时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乙肝治疗最大的进步就是抗病毒药物。毋庸置疑,正是由于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才极大地降低了乙肝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患者比例。除了干扰素外,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在治疗乙肝的征途中“各显身手”。选择理想的、适合的药物,就如同在对抗乙肝病毒的大战中挑选利器一般,选的好,选的对,再加上战略战术(科学服药,定期复查)的合理运用,才能战胜病毒。 相似文献
4.
黄自群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3):428-429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其护理的对策。方法选取200例口服抗病毒药物的艾滋病患者,对其药物依从性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治疗因素、药物因素、社会环境等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艾滋病患者中,依从患者112例,所占的比例是56.00%,不依从的患者88例,所占的比例是44.00%。而影响艾滋病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的情感支持情况、心理健康情况、抗病毒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结论要想改善艾滋病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应该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动员及鼓励家庭予情感支持,反复宣教关于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及重要性,这将是今后对于艾滋病患者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在该院住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护肝及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病毒方案治疗,其中,对照组43例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观察组43例给予阿德福韦抗病毒药物,研究并分析两种抗病毒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有个别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乏力、慢性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现象,但均能耐受,在持续用药和适当干预后症状消失或缓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或是阿德福韦抗病毒药物,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均属于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59)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给予抗病毒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效率为95%,两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乏力、腹泻等症状,适当干预后症状全部消失。两组患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硬化均具有显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8.
抑制病毒的能力乙肝疾病发生和进展归根结底是乙肝病毒惹的祸。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只有迅速将乙肝病毒载量降到最低点,才能够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 相似文献
9.
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内容,从1992年~2005年共有5种抗病毒药物在国际组织上获得批准用于乙肝治疗,这5种药物分别是:普通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其中普通干扰素α-2b使用时间最长,已经超过10年,拉米夫定使用已有7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阿德福韦使用已2年余,恩替卡韦使用不足1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相关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HBV-DNA、肝功能、平均生存时间和复发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HBV-DNA、ALT、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AL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2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肝动脉栓塞化疗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临床多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害,缓解临床症状.然而常见的干扰素及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无论单一或联合使用均无法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达到彻底治愈效果.但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深入了解,多种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研发取得较大进展,给慢乙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本文就抗... 相似文献
12.
食物因素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 言曾经认为饭后口服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适度地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然而从药代动力学角度看,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可受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后果可能是疗效降低、增强或产生不良反应。事实上,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药理研究均提示食物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着广泛的影响[1]。目前,国内外的新药研究中,也逐渐强调食物是否影响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重视并了解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 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影响的结果[3] 药物口服后受食物的影响,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吸收量的改… 相似文献
13.
14.
乙肝抗病毒药治疗都能很快抑制病毒复制,但停药后病毒复制可再次出现,谷丙转氨酶增高,个别病人可发生严重的肝病。于是一些人误认为这种停药后的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因此不敢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16.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91)
目的分析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45例,患者年龄均在40~80岁。在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知情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使用常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23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观察组的MR好转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够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概述核苷类或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等。由于该类药物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害,因此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探讨对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2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52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取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92%)显著低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6.15%);且两组慢性重度乙肝患者的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对慢性重度乙肝患者采取抗病毒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ALT水平及HBV-DNA水平,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患者病情,降低医疗费用,笔者对瑞安市某医院感染科门诊2010年4月-2010年12月已服用或即将服用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的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教工作,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