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骨缺损由于存在感染及骨缺损双重病变,治疗棘手,疗程长,且易出现肌肉萎缩、局部瘢痕而致肢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外固定技术、显微外科技术、生物材料技术及骨组织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取得明显进步,短缩了治疗时间,且效果显著,笔者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国内外骨科医师依照彻底清除肉芽组织、摘除死骨、闭合死腔与改善局部血运促进骨愈合的治疗原则[1],对骨缺损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风险。目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主流术式按其择期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一期植骨、Masquelet技术、Ilizarov技术等。一期植骨适用于在血运良好前提下的感染性骨不连或4 cm以内的小段骨缺损,临床疗效显著,治愈率可达90%,但对清创要求  相似文献   

3.
骨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组合式外固定装置治疗胫骨缺损合并感染 42例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单臂、双臂及半环、环形组合式骨外固定装置治疗胫骨缺损合并感染 42例 ,平均骨缺损为 8.2cm。结果 :平均骨外固定时间 1 3 .6月 ,其中治愈 38例 ,软组织及局部骨感染未愈合 3例 ,截肢 1例。平均愈合指数 35d·cm- 1 ,并发各种畸形 8例 ,均获得矫正。结论 :采用组合式外固定装置治疗胫骨缺损取得较传统方法更肯定的疗效 ,但治疗周期较长 ,存在若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血管外科极具挑战性的一种疾病,是由致病微生物直接或者间接感染腹主动脉所引起的,具有进展快、破裂风险高、病死率高以及预后差的特点。目前对于IAAA的治疗是以抗感染作为基础,应用腔内腹主动脉覆膜修复术或外科手术来进行干预。笔者将就国内外对于IAAA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与进展进行一综述,从而为患者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67-1871
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过程中对感染控制与骨重建是制约临床疗效的两大难题。尽管Ilizarov骨搬移技术、带血管的自体骨移植技术、Papineau技术等能够成功修复骨缺损,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Masquelet骨重建技术虽在其他国家报道较多,但国内尚未予以足够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其疗效的认识及重视。  相似文献   

6.
骨缺损常由高能量损伤、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骨原发、继发性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导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腿复杂开放性骨折患者也呈逐年增多趋势。因胫腓骨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特征,外伤性、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导致胫腓骨骨缺损在骨缺损病例中占较大比例。而复杂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一期严格清创复位,二期行植骨、内/外固定治疗,由于创面污染较重、软组织坏死缺损,后期易进展为感染性骨缺损。目前,对于胫腓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方式有许多种,但各技术均有利弊。本文拟对国内外胫腓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处理胫腓骨感染性骨缺损提供参考,最大程度有益于患者治疗,减轻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2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1.4±13.9)岁.根据Cierny-Mader分型,Ⅲ型11例,Ⅳ型31例.治疗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清创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诱导...  相似文献   

8.
修复感染引起的骨缺损一直是骨科临床、材料学、组织工程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难题。传统的骨移植、人工骨材料置换、骨延长等方法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感染性骨缺损仍有其不足之处;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存在感染局部药物浓度低、治疗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对于感染性骨缺损,寻找既有高成骨活性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的新型骨替代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日常生活中各类高能量损伤的增加,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导致的大段骨缺损(segmental bone defects,SBD)临床上越来越多,此外骨髓炎、感染性骨不连清创、骨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矫正等原因导致的大段骨缺损也较为多见。所谓的大段骨缺损,在文献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动物实验中,有一个概念叫极量骨缺损(critical sized defects,  相似文献   

10.
胫骨是下肢主要承重骨,由于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机械伤、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发生率不断升高,因而胫骨骨折是经常遇到的损伤,而且多为开放性损伤.胫骨的前内侧和前嵴仅为一层皮肤和极薄的皮下组织覆盖,受伤以后骨折暴露于创面.不仅血循环受影响,而且易于招致感染,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还会造成骨坏死,形成胫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骨缺损在临床上按病因分类法可分为创伤性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肿瘤瘤段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先天性骨缺损四类。而高能量损伤造成的开放性胫骨骨折往往造成大段的骨缺损,是一种较难治疗的骨科疾患,可出现在受伤时或随后的外科清创术中,大段骨缺损导致胫骨结构完整性的破坏。目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骨移植术(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Ilizarov技术外固定架骨段滑移术、组织工程修复术等三大主要方法。本文就胫骨上段骨缺损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高辉  肖树军  陈雷  李传福  吴学东  韩丹 《中国骨伤》2006,19(11):652-653
目的研究改良Il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和肢体短缩的方法。方法感染性骨缺损患者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2岁。股骨7例,胫骨16例。肢体短缩4~17cm,平均9cm。根据Illizarov治疗原则,采用微创截骨,分别采用骨段滑移术修复骨缺损和延长肢体。结果经骨段滑移,骨缺损全部愈合,延长间隙成骨良好,无一例需补充植骨。23例经1~5年随访,所有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恢复正常,感染无复发。结论骨段滑移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软组织感染创面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缩小并闭合,骨感染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被控制并随骨连接而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6例37处创伤。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36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24例25处,股骨6例6处,尺桡骨2例2处,跟骨3例3处,锁骨1例1处。发病至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时间为0.5~36.0个月,平均6.2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为急性感染(病程3个月)。一期手术去除内固定物后,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的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并在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骨水泥块;彻底清创后如果存在骨折不稳,则以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予以稳定;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二期(一般一期术后6~8周)取出骨水泥,小心保护由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诱导膜,并在诱导膜内填充颗粒状自体髂骨。结果清创术后患者住院时间17~30 d,平均22.2 d;二期术后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 d。16例清创术后行局部皮瓣移位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者,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股骨骨折患者术后11个月感染复发改行Ilizarov技术治疗;1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复发最终行截肢术;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清创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后行多次清创术并最终行踝关节融合;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失访;余32例33处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年。感染控制率91.7%(33/36)。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再骨折发生。其中1例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侧方成角15°,下肢短缩1.5 cm;7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钉道护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关节周围骨缺损患者邻近关节功能受限。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操作简便,不受限于骨缺损大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收治的180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2例,女58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37.4岁。心脏基础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52例(室间隔缺损25例、法洛四联症12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5例、房间隔缺损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0例、二尖瓣脱垂12例。17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同期行心瓣膜置换术84例,矫正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106例。结果围术期死亡1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败血症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脑栓塞1例,其他原因1例。术后发生瓣周漏1例,未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150例(83.33%),随访时间5~124个月,随访期间148例患者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漏和心瓣膜功能障碍。随访期间有3例IE复发,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均经内科治疗治愈。140例(93.33%)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对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IE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8 5年Osler年提出了感染性动脉瘤 (mycoticaneurysm)的概念 ,原指真菌感染 ,后被用于统称感染性动脉瘤。现以infectedaneurysm特指感染性动脉瘤 ,区别于吻合口或人工血管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并不多见 ,但早期诊断困难 ,常于出现脓毒败血症和破裂时才被识别 ,易破裂 ,且常累及重要脏器 ,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本文就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一、病因与致病菌(一 )根据感染的不同来源、病因 ,感染性动脉瘤可分为如下四类1.感染性栓子 :由感染性栓子引起的称谓栓子感染性动脉瘤。是由心腔内脱落的感染性栓子附着…  相似文献   

16.
髋臼骨折伴骨缺损的分型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机动车的普及,交通事故亦逐渐增多.在高能量的交通伤中,骨盆、髋臼骨折常有发生,由于髋臼解剖的复杂性,髋臼骨折成为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一、手术治疗目前减少感染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感染性休克发生之前有效地控制感染。感染性休克的病死亡率仍超过50%。而未接受手术引流的病人,只有23%能获得生存,这样差异部分代表病人群体的不同。如果感染源可以用手术起流,一旦发生休克,治疗就成为重要内容,外科ICU 中的感染病人,通常隐蔽感染的地方是腹腔。一个术后感染的病人,有时没有明确的感染,应进行早期的剖腹探查。下述病人只有不明显的感染体征,而无明确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诊断、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5±16.2岁。85例患者中,12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71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血培养检查,其中阳性18例(阳性率25.4%);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随防72例,随防时间2~95月,平均53.3±26月,1例因自行停服抗凝药导致机械瓣栓塞死于出院后半年。其余71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均未复发。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级61例,心功能恢复至II级24例。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和正确使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心内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9~58岁,平均年龄34.3岁。术前血培养60例,阳性25例(41.7%),其中链球菌12例,葡萄球菌6例,其他细菌7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2例,其中累及二尖瓣9例,主动脉瓣2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6例,三尖瓣1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28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二尖瓣脱垂3例。对60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55例,急诊手术5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6例,行心瓣膜置换术41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1例(89.5%),随访时间5~71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38例,级13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胫骨远端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多见,由于局部血运欠佳,存在感染及骨缺损双重病变,治疗难度大。笔者自2003年7月~2007年12月,采用外固定、扩创,一期开放植骨治疗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11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