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Rotarex旋切导管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Rotarex旋切导管治疗的7例下肢PAD I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59.0 ~ 76.0岁,平均(70.0±7.6)岁.患者上次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在术后的1.0 ~72.0个月,中位复发时间6.0个月,自出现缺血症状至本次腔内治疗时间间隔为3d至2年,中位间隔时间62 d,均行择期再次腔内治疗.再次治疗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术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必要时再次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7例ISR患者下肢动脉再通成功,其中3例因原有支架扭曲、断裂再次植入支架,其余4例患者未再植入新的支架.患者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31 ±0.08,术后为0.86±0.08,t=-12.84,P<0.001.住院期间1例因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恢复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0~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0个月,无死亡及截肢病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患者再次出现ISR.结论:使用Rotarex旋切导管减容,可有效减少再次支架植入,但是对于增生内膜及陈旧血栓的减容效果欠佳,且不能解决支架断裂及术后内膜增生等问题,因此还需与药物涂层球囊及支架等手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阻塞血管后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目前,腔内治疗正取代传统手术成为ASO的首选治疗方法,腔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植入、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和定向式斑块旋切术等,这些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方式联合使用.本文就ASO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  相似文献   

3.
现今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在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具备微创的特点,且有较好的远期通畅率,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成型及支架置入术(PTAS)等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共识。介入术后仍存在再狭窄的可能,即便是支架置入也有一定的术后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患的预后,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原因及如何有效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是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胭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股胭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并探讨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在采用该种治疗手术的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收治的40例患者中(共40下肢),有22条属于髂内动脉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有18条属于单纯性球囊导管扩张.结论 对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较为安全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小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10月以来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60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球囊扩张(PTA)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Stent)。手术操作在介入室进行,狭窄为主的病例以球囊扩张为主,若扩张后有夹层形成或不能维持扩张效果的,则植入支架。结果 60例患者中,支架植入34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2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PTA),5例因导丝导管无法通过病变段管腔而放弃治疗。总成功率为92%。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血管破例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成功病例中,8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股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13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腘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7例患者术前未触及胫后或足背动脉搏动而术后可触及,另有23例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增加,9例患者(包括手术失败的5例)术后血运无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新兴、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它可与以往传统的血管外科治疗手段优势互补,遵循安全简单有效的原则,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减少了并发症,并为一些治疗困难,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杨睿 《大家健康》2013,(5):80-81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在采用该种治疗手术的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收治的40例患者中(共40下肢),有22条属于髂内动脉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有18条属于单纯性球囊导管扩张。结论对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较为安全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小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在采用该种治疗手术的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收治的40例患者中(共40下肢),有22条属于髂内动脉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有18条属于单纯性球囊导管扩张。结论对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治疗,一方面具有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较为安全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小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共34枚支架)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和DS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4种血管重建技术,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34枚支架中CTA显示支架内中度狭窄6枚,重度狭窄17枚,完全闭塞11枚。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上,CTA与DSA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结论CTA能够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程度,可作为支架术后随访及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伴腹水及下肢浮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例肝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患者于狭窄段采用Gianturco-Z形内支架植入,成功后管腔得以撑开、扩张。结果:术后腹水减轻,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改善了临床症状,获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用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伴腹水及下肢浮肿,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脏病的治疗,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50多万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然而,普通的冠脉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达20%~60%,在并有糖尿病或复杂血管病变等患者中ISR的发生率更高,可达30%~70%。即使是采用了新型抗栓药、抗凝药、抗感染药和抗细胞增生药并且辅以旋磨、血管内放射等治疗,ISR的发生率依然很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探讨ASO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3例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结果:81例患者治疗有效,成功率97.59%(81/83),共112条动脉血管通过介入治疗开通并恢复血流,血管通畅率97.39%(112/115)。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创伤小,疗效佳,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西峡县豫西协和医院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78例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将其分为ISR组(20例)与非ISR组(58例),统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分析ISR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与脂蛋白a[LP(a)]、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病变支数、糖尿病、吸烟等因素相关(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P(a)、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糖尿病、吸烟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P(a)、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糖尿病、吸烟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临床施行PCI术时,应严格把控植入支架直径与长度选择,术后密切关注生化指标水平,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型三氧化二砷洗脱支架(AES)的涂层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药物释放的特征及初步功效.方法 以肝素化聚氨酯为药物支架涂层材料,三氧化二砷( As2O3)为药物,成功制备新型AES,研究其在(37±0.5)℃、体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值=7.4)中的释放规律.在体内比较AES与金属祼支架(BMS)植入4周时的相关组织反应及血管内膜增生的情况,观察支架表面的内皮化进程及内皮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支架所载药物在1周内全部释放.支架植入1周后,AES植入处的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率为(62.6±9.6)%,显著高于BMS及单聚合物涂层支架(PCS)植入处的(18.1±3.3)%及(21.2±5.3)%(P值均<0.05).AES植入处血管的管腔面积较BMS及PCS植入处显著增加(P值均<0.05),而内膜面积、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及内膜厚度均显著减少(P值均<0.05).支架植入4周后,BMS及AES植入处表面均内皮化完全.以60 mg/mL的速度注入乙酰胆碱,BMS、PCS、AES植入处血管的平均收缩率分别为(21.7±4.5)%、(20.4±3.7)%、(23.3±4.2)%,3种支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聚氨酯涂层的AE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药物释放在动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模型中可有效抑制内膜增生,并具有较好的内皮覆盖性能.该支架的深入研究及优化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在减少ISR发生的同时,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新型内皮友好型支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疗效。方法33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ISR,对33处ISR进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并随访。结果随访(19.1±4.8)月,6例有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发作的患者中,5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其中1例TAXUS支架植入术后9个月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见支架内完全闭塞,其他造影者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ISR成功率高,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对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对炎症、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术后接受四妙勇安汤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术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检测凝血指标、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的踝肱指数(ABI)水平、支架处最小管腔内直径(MLD)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及P-选择素(P-selectin)、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应用四妙勇安汤对支架内再狭窄具有预防价值并且能够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