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21 例。男 5 例,女 16 例;年龄 32~88 岁,平均 62 岁。摔伤 1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左侧 13 例,右侧 8 例。闭合性骨折 20 例,开放性骨折 1 例。骨折根据 AO/OTA 分型:33-A1 型 5 例,33-A2 型 3 例,33-A3 型 8 例,33-C2 型 2 例,33-C3 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3 d,平均 6.5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关节面恢复平整,下肢长度恢复。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未出现明显膝关节僵硬。术后 6、12 个月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 1 个月时明显增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 Neer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 结论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7 年 6 月采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 18 例。男 10 例,女 8 例;年龄 18~88 岁,平均 51.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5 例,重物砸伤 3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根据 Edinburgh 分型:ⅠB1 型 15 例,ⅠB2 型 3 例。骨折移位 12~21 mm,平均 16.3 mm。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3 d。术后观察患者骨折临床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按 Rockwood 等的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5 个月,平均 12 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术后出现钢板松动 1 例,予以手术拆除;其余患者未出现骨不连、移位、内固定物松动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 Rockwood 等的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结论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并发症少,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Neer Ⅱ型或Ⅴ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6 年 6 月使用锁骨钩钢板联合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16 例 Neer Ⅱ型或Ⅴ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 12 例,女 4 例;年龄 14~81 岁,平均 45.6 岁。致伤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2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重物砸伤 2 例。锁骨骨折 Neer 分型:Ⅱa 型 2 例,Ⅱb 型 13 例,Ⅴ型 1 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为 6~29 分,平均 11.2 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1~18 d,平均 6.4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肩关节 Constant 评分和牛津肩关节评分(OSS)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 50~100 min,平均 75.6 min;术中出血量 30~100 mL,平均 52.8 mL;住院时间 4~47 d,平均 13.7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7.5 年,平均 3.5 年。锁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9.4~13.6 周,平均 11.9 周。无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5 例患者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后取出锁骨钩钢板,1 例因无明显不适拒绝二次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末次随访时,DASH 评分为 0~13 分,平均 2.2 分;肩关节 Constant 评分为 90~100 分,平均 96.8 分;OSS 评分为 12~14 分,平均 12.3 分。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Neer Ⅱ型或Ⅴ型锁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联合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环扎固定治疗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治疗的33例伴喙锁韧带损伤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端固定方式分为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组(研究组,16例)和经肩峰克氏针固定组(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致伤原因、Craig分型、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计算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侧肩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喙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对照组1例(5.9%)出现轻微钉道感染,1例(5.9%)出现克氏针移位;研究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9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56±0.73)周和(13.59±0.8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1,P=0.001)。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分别为8.88%±1.19%和8.55%±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7,P=0.409)。两组术后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两评分亦逐渐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周及1个月 VA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外,术后其余时间点两组间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中,对于斜形骨折或合并蝶形骨块的骨折类型,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是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的良好补充,能稳定骨折端、减少克氏针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11 月,采取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 9 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内固定组),并与采用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的 20 例患者(外固定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5 个月,平均 10.7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内固定组)移位失败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391);但内固定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外固定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 Mayo 评分及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评分显著优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相比,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复位固定技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4 年 10 月—2015 年 9 月,采用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 25 例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其中男 3 例,女 22 例;年龄 65~87 岁,平均 73 岁。致伤原因:摔伤 19 例,交通事故伤 6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 AO 分型:A2 型 10 例,A3 型 7 例,B3 型 3 例,C1 型 5 例。其中 18 例因骨折不稳定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之后复位丢失行手术治疗;7 例未接受任何治疗。病程 33~126 d,平均 61 d。术前掌倾角(–16.0±3.1)°,尺偏角(10.8±7.0)°,桡骨短缩(11.2±3.6)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41.0±7.5)°,腕关节背伸活动度(42.0±6.3)°,握力为健侧的 33.0%±3.1%。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2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1.5 年,平均 1.3 年。X 线片复查示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 8~12 周,平均 9.2 周;关节面移位均<1 mm。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 84.0%±4.2%,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 Gartland 和 Werley 评分评价疗效,优 15 例,良 6 例,可 2 例,差 2 例,优良率 84%。 结论利用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设计上的优势,辅以适当的手术技巧,能较好地复位固定老年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粉碎 Jones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 年 1 月—2016 年 10 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粉碎 Jones 骨折 25 例。其中男 9 例,女 16 例;年龄 16~66 岁,平均 31.4 岁。左侧 11 例,右侧 14 例。致伤原因:扭伤 21 例,摔伤 3 例,砸伤 1 例。所有患者骨折线多呈 Y 形或 T 形,骨质碎裂成 3 块以上。其中 12 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 1~9 d,平均 5 d。术后 9~12 个月取出克氏针及微型锁定钢板。术后 12 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部评分评价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1.7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12 周,平均 9.4 周,无不愈合、迟延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术后 12 个月 VAS 评分为(1.15±0.87)分;AOFAS 足部评分为(89.45±6.24)分,获优 14 例、良 9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92%。结论微型锁定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粉碎 Jones 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愈合率高、足部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单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比较,探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喙锁韧带重建治疗 Neer Ⅱb 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2 月—2017 年 1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0 例 Neer Ⅱb 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8 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 1 枚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重建组),22 例采用单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非重建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后患侧喙锁间距、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7 个月,平均 16.3 个月。重建组 1 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非重建组 1 例术后 1 个月发生钢板螺钉从远端骨块中拔出伴复位丢失。重建组手术时间及医疗费用均较非重建组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重建组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明显低于非重建组(t=2.371,P=0.023)。术前及术后 1、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 Constant-Murley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 NeerⅡb 型锁骨远端骨折,无论是否行喙锁韧带重建,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后均能获得良好疗效。因此,除远端骨块小于 1 cm 的粉碎性骨折或依从性较差者外,无需常规重建喙锁韧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 NeerⅡB 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8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 12 例 Neer ⅡB 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男 4 例,女 8 例;年龄 21~62 岁,平均 42.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摔伤 3 例,高处坠落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0 d,平均 4.5 d。X 线片测量患侧喙锁间距(coracoclavicular distance,CCD)为(12.4±3.5)mm。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27 个月,平均 19.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3.7 个月。术后 2 d 及末次随访时 CCD 分别为(8.9±1.3)、(9.3±1.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d 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肩关节功能 Constant-Murley 评分为(94.8±6.9)分;优 9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91.7%。 结论解剖锁定板联合聚酯缝线固定治疗 Neer ⅡB 型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切开(Henry 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013 年 10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6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微创组(26 例)和传统组(30 例),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 Henry 入路切开复位斜 T 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 3 个月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前的差值;术后 4 周及 3 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腕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占健侧的百分比(分别记为 FS%、FR% 和 HG%);术后 3 个月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 结果微创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6 个月,平均 12.6 个月。两组均无桡动脉损伤、螺钉过长或进入关节间隙发生。微创组 1 例术后发生正中神经一过性刺激症状,1 个月后完全恢复;传统组 2 例术后出现肌腱刺激疼痛症状,取出钢板后缓解。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 周微创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FS%、FR%、HG% 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3 个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微创组 DASH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P=0.000)。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感评价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 结论微创经皮掌侧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腕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不显露尺神经肘关节内侧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7 年 6 月收治 14 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18~85 岁,平均 65.5 岁。致伤原因:摔伤 12 例,交通事故伤 2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A2 型 3 例,A3 型 2 例,B2 型 4 例,C1 型 2 例,C2 型 2 例,C3 型 1 例;均不伴尺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5 d,平均 7 d。B2 型骨折采用不显露尺神经肘内侧入路解剖型 LCP 内固定,余均采用不显露尺神经内侧切口+常规外侧入路双侧解剖型 LCP 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 50~140 min,平均 80 min;术中出血量 20~200 mL,平均 70 mL。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等发生。1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24 个月,平均 13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 4 个月内愈合,无骨不连、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均无尺神经损伤表现,无肘内外翻畸形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末次随访时按 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获优 8 例、良 4 例、可 1 例、差 1 例(为 C3 型骨折),优良率 85.7%。结论不显露尺神经行肘关节内侧切口可满意复位骨折,不易发生尺神经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及髓内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86例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40例行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合并损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图像测量颈干角并计算差值。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30.4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6,P=0.327)。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3±2.1)周,髓内钉组为(10.3±2.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27)。锁定钢板组颈干角差值为(7.63±7.01)°,髓内钉组为(2.85±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2,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13例(28.3%)、髓内钉组4例(10.0%)发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34)。 结论锁定钢板及髓内钉均可用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其中髓内钉固定手术更加微创,术后并发症更少,骨折愈合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螺钉穿透关节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相关文献,从原发性以及继发性螺钉穿透关节面两方面,总结螺钉穿透关节面发生率、危险因素,探讨避免螺钉穿透关节面方法和技术措施等。结果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螺钉穿透关节面整体发生率高达 11%~30%,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螺钉穿透关节面与术中操作不当、测深不够准确和“牟合方盖”效应导致透视不充分有关。继发性螺钉穿透关节面与术后骨折复位丢失、肱骨头发生内翻和塌陷以及术后肱骨头坏死有关。螺钉穿透关节面的危险因素包括骨骼质量、骨折类型和复位质量,钢板螺钉位置、数量和长度,是否获得内侧距支撑等。提高骨折复位质量、理解螺钉几何分布、良好的术中透视技术和重建内侧距稳定性,是避免螺钉穿透关节面、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发生螺钉穿透关节面的风险较高,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螺钉穿透关节面原因及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以期有效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历史、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 1997 年附加钢板技术已成功用于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根据原髓内钉是否失效,可分为保留原髓内钉和更换原髓内钉两类。该技术不仅适用于简单骨不连,还可用于合并严重畸形的复杂性骨不连。相比更换髓内钉、更换外侧钢板和双钢板技术,附加钢板技术手术创伤更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骨折愈合率更高,患者能更早重返社会和工作。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双皮质螺钉固定困难、缺乏适合股骨干解剖型附加钢板以及缺乏术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结论相比其他翻修固定方式,附加钢板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骨折愈合率和更好的临床预后。然而,术后患者能否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进一步获益还有待证实。此外,还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深入证明其是否确实优于其他翻修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搬运联合锁定钢板(bone transport with a locking plate,BTLP)与Ilizarov支架或Orthofix支架行传统骨搬运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9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BTLP(BTLP组,n=20)、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n=23)、Orthofix支架(Orthofix组,n=17)进行骨搬运治疗。3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胫骨骨折分型、骨缺损长度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外固定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重建完成(拆除支架)后,采用Ilizarov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评价标准评定骨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5个月,平均20.4个月。BTLP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短于Ilizarov组,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指数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骨折愈合22例、延迟愈合1例,Orthofix组分别为16、1例,BTLP组分别为18、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4)。骨重建完成后根据ASAMI 评价标准,BTLP组骨愈合评价优于Orthofix组,功能评价优于Ilizar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LTP组4例(20%)、Ilizarov组18例(78%)、Orthofix组12例(70%)发生并发症,BTL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P<0.05)。 结论BTLP治疗胫骨骨缺损安全、有效,并且在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外固定指数、患肢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骨搬运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钢板跨腕掌关节内固定治疗第 5 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7 月—2017 年 12 月,共收治 8 例第 5 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 7 例,女 1 例;年龄 19~45 岁,平均 32.5 岁。致伤原因:握拳时击打硬物致伤 2 例,摔伤 6 例。合并第 5 腕掌关节半脱位 2 例,脱位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5 d,平均 3.5 d。经术前评估不超关节固定或短时间超关节固定不能维持骨折端稳定性,故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锁定钢板跨腕掌关节内固定。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推荐的小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方法评价手部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缘坏死、肌腱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2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2~16 周,平均 13 周。术后 4 个月内患者均返回受伤前工作岗位。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推荐的小指 TAM 评价方法评价手部功能,获优 7 例、良 1 例,优良率 100%。结论采用微型锁定钢板跨腕掌关节内固定治疗不超关节固定或短时间超关节固定不能维持骨折端稳定性的第 5 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掌侧斜 T 型锁定钢板排钉杠杆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7 月—2018 年 7 月,采用掌侧斜 T 型锁定钢板排钉杠杆复位内固定治疗 15 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男 6 例,女 9 例;年龄 30~66 岁,平均 56.6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2 例,摔伤 13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桡骨极远端骨折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标准:23C1 型 8 例,23C2 型 7 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7 例,下尺桡关节不稳定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9 d,平均 7.3 d。术后 X 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及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采用 Cooney 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4.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5~10 个月,平均 8.2 个月;无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ney 评分中各项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度、握力)及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优 11 例、良 3 例、可 1 例,优良率达 93%。 结论掌侧斜 T 型锁定钢板排钉杠杆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恢复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固定可靠,腕关节可及早活动,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肱骨外侧入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和螺旋钢板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近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21年4月因肱骨干近端骨折接受外侧入路MIPO手术(A组,25例)和螺旋钢板MIPO手术(B组,30例)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美国创伤骨科学会(OTA)骨折分型及骨折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随访摄肱骨正侧位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情况;肢体肩、肘关节功能分别采用改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和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分评价。 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19.4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评价示,A、B组分别有4例(16.0%)和11例(36.7%)患者出现成角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6,P=0.087)。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A、B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有2例和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术后30、42、36周)。A、B组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分别有2例和1例出现肩峰下撞击,A组3例出现不同程度桡神经麻痹症状,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A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2%)显著高于B组(10%)(χ2=4.125,P=0.042)。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和ME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入路MIPO手术和螺旋钢板MIPO手术治疗肱骨干近端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外侧入路MIPO手术时间更短,而螺旋钢板MIPO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