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于《伤寒》、《金匮》中较多地论述了冷饮治疗疾病的方法和作用,其中有冷饮法、冷食法,冷药法、噀灌洗法,内容不谓不富。兹就笔者陋见,浅探其作用意义于次,以资借鉴。 1.纠病性属里热实证者,感受阳热毒邪者,一般可服用冷凉的食物、水饮,逆其病性而救治。《金匮·果实菜谷禁忌》云:“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多饮冷水一二升。”此法一则可加速津液之转输以泄毒物;二则可抑制其阳热毒邪。 2.缓病势冷服之法,可延缓病势,以利治疗。《金匮·禽兽鱼虫禁忌》云:“……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数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  相似文献   

3.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5.
狐或虫,始载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其谓:“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不少人多将狐或虫之或虫作“惑”,例如由王叔和与林亿等编次校订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即将“或虫”均作“惑”;宋·赵开美本亦将“或虫”作“惑”。后人习伤寒,多据此类版本,遂使“狐惑”流行,反不知或虫字之义矣。再加《灵枢·大惑论》亦有惑病的记述,有人因此认为《金匮》之或虫病亦同《灵枢》之…  相似文献   

6.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特征。其常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虚”、“胆冷”详加描述。《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首次明确指出治病方药:“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宋《圣济总录》有“胆虚”,明《普济方》有“胆寒”之载。历代先…  相似文献   

7.
浅论脑属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中医文献对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内容十分丰富 ,如《灵枢·经脉》篇曰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云 :“脑者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诸髓皆属于脑。”《指玄篇·修仙辨惑论》云 :“头为元神所住之宫 ,其空如谷 ,而神居之 ,故为之谷神 ,神存则生 ,神去则死 ,日则接于物 ,夜则接于梦 ,神不能安其居也。”后《内经》确定脑为奇恒之腑 ,众多医家对此虽有争议 ,但大多认同。我们则认为脑当为脏。首先 ,《素问·五脏别论》云 :“余闻方士 ,或以脑髓为脏 ,或以肠胃为脏 ,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 ,皆自谓…  相似文献   

8.
<正> 虑通伏(fǔ).隐伏.《说文解字》:“虑,虎貌.”段玉裁引《颜氏家训》语注曰:”是虑与伏古来通.”〔例〕《素问·气厥论篇》:“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张介宾:“虑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亦通易(yì).食易,病名.《说文解字注》:“(亦)或假为易.”《列子·黄帝》:“二者亦知”句,张湛注曰:“亦当作易.”《释文》:“亦本作易.”〔例〕《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丹波元简注:“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沈通沉(chén).与浮相对,沉没.《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例〕《黄帝内经太素·顺养》:“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9.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10.
<正> 从通纵(zòng).放纵;纵使,即使.《荀子·性恶》:“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例]《灵枢·师传》:“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亡通无(Wú).没有.《论语·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雍也》:“今也则亡”.[例]《温病条辨叙》:“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为耻”. 有通又(yòu).表示进一层,加上.《诗·邶风·终风》:“终风且噎,不日有噎”.《孟子·尽心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例]《针灸甲乙经序》:“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偏次”.  相似文献   

11.
《内经》变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如青 《国医论坛》1993,8(3):35-37
变文,即“变化文辞”,属古汉语修辞格之一种,又有“互辞”、“避复”之目.变文之法在古医经中时见运用.如《素问·逆调论》:“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说文·巾部》:“常,下(?)也.从巾,尚声.或从衣.”可知“常”为“裳”之本字,古人上衣曰衣,下衣曰常(裳),故清儒于鬯指出:“(经文)此  相似文献   

12.
痹者,闭也,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酸、疼、肿胀、麻木和屈伸不利为特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春夏梅雨季节为多见。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诸家无不守之,然以笔者所见,三气之中湿气尤为重要,因之提出“痹从湿治治”之浅见。《素问·痹论》曰:“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也”,《金匮·中风历节篇》提出汗出入水中,热为湿郁的发病机理,《儒门事亲·痹论》云:“此疾之作,多在四月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  相似文献   

13.
一、中医古籍中“其人”之含义成书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非其人匆教,非其人勿授.”而《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又指出:“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都在强调“其人”作为中医事业传人的重要性.古时医家对于传业授医、选择可授人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云:“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意思是说因为找不到“其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之第七卷被师氏隐藏了,后世所奉行的,只有八卷罢了.影响之大,可见一斑.那么,何谓“其人”呢?兹试从医学史上举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14.
9.2 6 黑疸 :名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10 .17 遗精 :名出《济生方·遗浊》,“遗精白浊二证脉息多涩 ,伤精脉也。”10 .17.1 梦遗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梦遗精滑 ,总皆失精之病……因梦而出精者 ,谓之梦遗。”10 .17.2 滑精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不因梦而精自出者 ,谓之滑精。”10 .18 早泄 :《辨证录·种嗣门》谓 :“男子有精滑之极 ,一到妇女之门 ,即便泄精 ,欲勉图欢不可得 ,且泄精甚薄。”10 .19 阳痿 :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阳痿》,“凡男子阳痿不起 ,多由命…  相似文献   

15.
卢传坚  黎汉泽 《新中医》1992,24(4):13-1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以低热、出汗及消瘦为主,中医可归属为“劳热”范畴,预后不佳。晋·王叔和《脉诀·蒸热》云:“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本病多因肾脏虚衰,精髓内亏,复感疫毒之邪所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从毒论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文浩 《河北中医》2000,22(5):365-366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7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约为2:1。直肠癌属于祖国医学瘕、积聚、脏毒、肠覃等范畴。《灵枢·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证治准绳·诸血门》说:“脏毒腹内略疼,浊血兼花红脓井下,或肛门肿胀,或大肠头突出,大便难通。”《外科正宗》云:“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血证论》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丹波元简云…  相似文献   

17.
白浊,是以小便色白混浊或尿道排出白色浊液为特征的证候,属于浊病范畴。当代《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及《中医大辞典》等均将白浊的出处注为《诸病源候论》。查《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载:“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苍黑,热,腹中(月真)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针灸甲乙经》为魏晋·皇甫谧撰于公元259年前后,而《诸病源候论》为隋·  相似文献   

18.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是针灸疗法中的操作手法之一。《内经》中不少篇幅都记载了刺血疗法,可见古人极为重视此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篇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篇中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方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临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或热毒蕴结,或气血逆乱所致昏厥,皆可用此法治之。刺血疗法具有开窍醒神、泄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效,临床  相似文献   

19.
查现代医学的“拮抗”一词 ,国内权威性辞书中只有《辞海》有载 ,其他均不收释。考其原因 ,敝以为“拮抗”可能是“颉颃(xi啨h偄ng)”的误读。  “颉颃” ,出自《诗·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毛传 :“飞而上曰颉 ,飞而下曰颃”。晋·潘岳《杨仲武诔》 :“归鸟颉颃 ,行云徘徊。”后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之义。如《晋书·文苑传序》 :“潘夏联辉 ,颉颃名辈。”又如明·俞弁《读医说·自序》 :“弁虽不敏 ,癖于论医 ,或闻师友讲谈之余 ,或披阅诸师百家之文 ,凡有会于心者 ,辄手抄以备忘 ,积之成裘 ,为十卷…  相似文献   

20.
“心开窍于耳”一语,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后世医家将其改为“心开窍于舌”而“肾开窍于耳”.如果细读《内经》,不但没有“肾开窍于耳”的句子,而且更没有“心开窍于舌”的提法.但是,在诸多中医书中,都明确提出“心开窍于舌”.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提法,稍持异议,冒昧提出,以求指正.(一)从文字学上考证,“心开窍于舌”是于理不通的.“窍”字在《说文》中载:“窍者,穴也,空也”.《礼记·礼运》中说:”地秉窍于山川”.《孔疏》云:“谓地秉持于阴气,为空于山川,以出纳其气”.《周礼·天官》载:“两之以九窍之变”.《郑注》云:“阳窍七,阴窍二”.《庄子·应帝王》载:“人皆有七窍”.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一,窍是指空和穴.而“空” 字《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