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br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br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br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rO2)、二氧化碳分压(PbrCO2)、pH值(pHbr)和脑温(B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持续监测脑组织PbrO2,PbrCO2,PHbr及BT,以观察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亚低温可明显提高颅脑损伤后脑组织PbrO2,同时能明显降低脑组织PbrO2,减轻脑组织CO2蓄积和酸中毒。同时发现脑温比肛温(RT)高1~1.5℃,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温和肛温均下降,但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结论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的PO,PCO,pH和脑温的直接监测安全可靠,对于判断预后及指导亚低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1):973-97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0~35.0℃;对照组患者采用降温毯将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0℃;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颅内压(ICP)、空腹血糖(FBG)、血清乳酸水平、脑组织氧分压(Pbt O2)及脑微循环血流,于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分别为34.21%(13/38)、13.16%(5/38),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ICP、Pbt O2、脑微循环血流、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ICP、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bt O2、脑微循环血流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CP、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bt O2和脑微循环血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26%(21/38)、39.47%(15/38),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显著改善患者ICP、Pbt O2和脑微循环血流,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组织氧分压(Braintissue oxygen pressure-PbrO2)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重型脑外伤患者42例,分为亚低温组、对照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h内行亚低温治疗(32~34℃),时程3~5天;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监测PbrO2,并对不同时段PbrO2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GCS6~8分)患者于降温前、降温4h时段及复温后的PbrO2无显著差异(P>0.05),但亚低温组在降温24、48、72h时段PbrO2均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与对照组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患者各时段PbrO2无显著差异(P>0.05).亚低温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GCS6~8分)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降低了PbrO2;对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无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肺部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有无感染分为无感染组(147例)和感染组(153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结果 3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者153例(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GCS评分、糖皮质激素为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0.327(0.151~0.709)、0.292(0.212~0.403)、2.196(1.007~4.786)。受试者工作曲线示:用GCS评分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界值为5,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要针对高危患者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全身及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对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亚低温治疗,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脑氧摄取(CEO2)、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氧输送(DQ)、氧消耗(VO2)、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后较治疗前CEO2、ICP、DO2、VO2明显下降,CPP提高,PAWP、MAP无明显变化。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脑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33),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亚低温治疗,治疗时间为72 h.动态监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开始第1~7天ICP,入院时和治疗第7天脑血流指标动态阻力(DR)、脉搏波速(Wv)、脑部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脑氧代谢指标脑氧摄取率(CE-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CjvO2、CaO2.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ICP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82、6.324,P<0.05);第2天开始,观察组ICP显著低于对照组,持续至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入院时比较,两组第7天DR、Wv、CaO2均显著降低,Qmean、Vmean、CjvO2、CERO2、SjvO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第7天比较,观察组DR、Wv、CaO2显著低于对照组,Qmean、Vmean、CjvO2、CERO2、Sjv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和脑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5)及常规治疗组(n=25)。亚低温组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规治疗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与亚低温组相同。比较两组的颅内压(ICP)、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伤后ICP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异常和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预后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监护室(ICU)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8月ICU收治的82例手术抢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术后将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对照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因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7.62%(20/42)、22.50%(9/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死亡率及重残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2h内亚低温18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9例;12h后亚低温24例,死亡9例,恢复良好11例。结论亚低温用于术后ICU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亚低温开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因素,尽早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及相应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4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亚低温疗法,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脑组织体积和预后情况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脑组织体积和预后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满意疗效。结论:亚低温疗法及相应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and brain tissue oxygen tension (PO(2))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severe head injury treated by moderate hypothermia (33-35 degrees Celsius). METHODS: Eightee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and probes were deployed in the cerebral cortex for measuring their ICP and PO(2) under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other 14 similar patients receiving the same treatment but without hypothermia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In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the ICP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PO(2) increased after 24 hours of hypothermia, with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Moderate hypothermia can obviously reduce ICP and improve brain tissue oxygen metabolism to lower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of severe head injury.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实验对象选自2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GOS评分≤8。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低温组和常温组各12例,低温组以冰毯机将肛温尽快降至32~35℃,同时给予冬眠合剂Ⅰ号,亚低温疗程为1周,每日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P),于第3日及第7日腰穿测定颅内压(ICP),采血样作血气分析,并测定肌酸磷激酶(CPK)及血小板(PLT),于第7日进行GOS评分。常  相似文献   

14.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6 5 .3± 2 8.2 )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 3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平均65.3±28.2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三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 6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进行持续监测 ,并分别取术后开始治疗时和术后第 3、第 7天的颅内压 ,脑灌注压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术后第 3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低于常温组 ,脑灌注压高于常温组。根据GOS评分 ,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颅内压 ,提高患者的脑灌注压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6例SH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各18例。亚低温方法:患者接受冰帽、冰毯和冰袋降温措施处理及冬眠Ⅰ辅助降温,保持肛温在33℃左右,并维持3~5 d。手术后病人均监测颅内压。每例病人伤后0、1、3、7、14、21 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状况。结果 颅内压: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后第3天分别是(2.87±0.26)kPa和(1.67±0.23)kPa (P<0.01);第7天分别为 (3.15±0.24)kPa和(1.78±0.24)kPa (P<0.01)。伤灶脑水肿体积:对照组在伤后第14天最大 [(140.90±22.95)cm3],治疗组在伤后第3天最大[(95.83±14.97)cm3],治疗组比对照组在伤后第14天减少42%(P<0.05)。伤后一周内转清醒率:对照组为22.2%(4/18例),治疗组为55.6%(10/18例)(P<0.05);残死率:对照组为61.1%(11/18例),治疗组为33.3%(6/18例)。结论 亚低温能减轻脑水肿、稳定颅内压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急性猪在急性脑内血肿所致颅内高压时,脑组织PO2、PCO2、pH值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泵注射法建立猪急性脑内血肿模型,注血后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tiO2),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PtiCO2),pH,HCO3^-及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颅内注血后,ICP急剧上升,CPP下降,PtiO2下降(P〈0.01),PtiCO2升高(P〈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68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6 8例GCS≤ 8分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于创伤后 2 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4℃ ,颅内压降至正常后再持续维持低温 2 4~ 4 8h ,然后缓慢复温。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糖及重要脏器功能指标 ,于伤后 6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脑组织氧分压明显升高 (P <0 .0 5 ) ,颅内压明显降低 (P <0 .0 5 ) ,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有抑制作用 (P <0 .0 5 )。GOS评估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 6 9.2 % ,病死率12 .3% ,与对照组比较 (分别为 33.3%和 2 8.5 %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文报道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GCS≤ 7分 )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与结果  5 8例为经亚低温治疗组 :病死率为 2 7 6% ;5 2例未经亚低温治疗 ,而采用常规治疗病死率为 5 3 8% (P <0 0 0 5 )。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及脑缺血后的脑损害 ,减轻伤后神经功能障碍 ,减轻脑水肿和脑耗氧量 ,无任何副作用。作者认为 ,亚低温脑保护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