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寸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寸匕”是古代调剂上一个专用的量器,用来妙取做药.从现存医学义献看,其使用最早可能见于东汉早期,如武成汉代医简《治百病方》,先秦及西江医书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均未见使用.《伤寒杂病论》中散剂主要以方寸匕计量.其后的晋唐间医书如《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也有载其用者.陶弘景于南齐永无2年左右著《本草经集注》,在序例中说:“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虽有陶氏之论,但现代人对方寸匕的大小、形状仍众说纷经,难以定论.吴氏认为,方寸匕即汉制一方寸平面大小,类似…  相似文献   

2.
对有关方寸匕容量的研究进行述评,并从容器、单位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要方》《汉书》《孙子算经》等古籍原文的研究,以及对梧桐子的体积考察,认为1方寸匕的容量为2.5毫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钱匕”进行再探讨,认为陶弘景的“五铢钱”说已约定俗成,森立之先生的“钱上”说难以成立,从文字、文献、文物角度考证,可以认为“钱匕”当为“钱七”,作货币解,且一钱匕可理解为一钱匕重。  相似文献   

5.
现今通行的《伤寒论》、《金匾要略》中,都有用“钱匕”作计量单位的记载,例如《伤寒论》大陷胸九方“别搞甘遂末一钱匕”,《金匾要略》麻黄杏仁意政仁甘草汤方“每服四钱匕”等等。这“钱匕”实为“钱上”之形讹。根据《本草经集注·序录》所释,“钱五匕”是抄满五铁钱边上的“五”字的量。“钱”和“五”都有了着落。但是,“钱”和“匕”分明是两种取药工具,无端地连在一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匕”为“上”的形误最早提出“钱五匕”问题的,是日本江户后期著名医学家、考证学家森立之。森氏在他所著《积园丛考》一书中,有…  相似文献   

6.
方寸匕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在調剂上,对散药常用“方寸匕”来作剂量的单位,如伤寒論中的“五苓散”,便是用白飲和服方寸匕。总之,伤寒论、金匱耍略、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医籍中,用“方寸匕”作剂量单位的处方,是不胜枚举的。从这些文献中,不仅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方寸匕”是一个调剂上的用具,而且还可以体现出它是古代调剂上一个专用量器。这个量器究竟形状若何?以及1方寸匕在现代应当用多少?尤其是后者,为我們运用古方时必須具有的知識,故今着重就后者作如下探討: 陶弘景在公元500年卽南齐永元2年左右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一書的序例中說:“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此外陶氏  相似文献   

7.
王玉玺教授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外科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40载,在银屑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过敏性皮肤病等方面独有心得。笔者随老师临证,屡见他治愈寒湿型白疒匕,得悟颇深,现将此经验整理于下。1对寒湿型白疒匕病因病机的认识“白疒匕”类似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钱匕”进行再探讨,认为陶弘景的“五铢钱”说已约定俗成,森立之先生的“钱上”说难以成立,从文字、文献、文物角度考证,可以认为“钱匕”当为“钱匕”,作货币解,且一钱匕可理解为一钱匕重。  相似文献   

9.
凡药物味数少,药物剂量轻的方剂,即为轻量方剂,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医治病的巧处就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古代名医处方用药,都是以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为度,如仲景除了鳖甲煎丸、薯蓣丸和升麻鳖甲汤等少数几个方子以外,处方很少超过十味以上,而且有不少方剂是做成散剂服,每日用量者很轻,如五苓散,用法是“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方寸匕的草木药末约重1g,日三服也只有3g左右,就可以治疗“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膀  相似文献   

10.
一、方才匕:是依照当时长度单位“寸”所制造的一寸见方的容量器,形如刀匕。据考证和推算,一方寸匕的容量大约为现在的2.7毫升,用量金石药末,约2—3克,草本药末为1克左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苏俊 《中草药》2006,37(6):956-95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考证出自陈承《本草别说》中“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乃至后世均将此视为前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条用药法则…  相似文献   

12.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11)
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的药量《伤寒论》方剂堪称中医方剂之祖。一方面,伤寒方之疗效经得起千百年临床的检验,用之不衰;另一方面,伤寒方示后业以组方之法度,被效法不止。论中一百一十三方(一方缺)不仅有药物组成,而且每味药皆示用量。对伤寒方,熟记其药味组成外,是否要注意其药量?此为习伤寒方者必面临的问题,对此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药物的绝对量方剂中每味药的具体用量称绝对量。对伤寒方中药物的绝对量应注意二个问题:1.计量单位。《伤寒论》以斤、两、株;方寸匕、钱匕;升、合;尺;枚、个等为单位。此为汉  相似文献   

13.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大黄如博碁子大”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大黄"如博碁子"、"如碁子"的剂量进行考证。现有文献和文物可证明"博碁"即为汉代流传的、游戏双方各执棋子六枚的六博游戏。六博棋子虽然材质各异,但形状肯定为方形。六博与围棋棋盘不同,棋子数目、形状更不同,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将川大黄切成三块长4.64cm、宽2.32cm、高1cm的长方体,再分别测量其重量,求平均值,得出如博碁子的大黄剂量为10.93g。并依此换算出"碁子大小如方寸匕"的大黄约为5.47g。  相似文献   

15.
四逆散原方出《伤寒论》少阴篇。方共四味,即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捣筛,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约6克),时三服。近代多改为煎剂,其剂量为:柴胡6克,芍药9克,枳实6克,甘草3克。水  相似文献   

16.
对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及日服饮片量与古代医籍、《方剂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汉代经典名方的处方剂量在已上市药品中的换算规律,为古代经典名方的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共梳理了15个汉代经典名方在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中的处方剂量,换算结果为一两为0.2~3.8 g。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一两换算为0.2~0.9 g;颗粒剂、合剂一两换算为1.0~3.8 g。日本汉方药大多按一两不超过1.5 g进行换算。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日服饮片量为9~18 g;颗粒剂或合剂日服饮片量为45~90 g。日本汉方药均为颗粒剂,其日服生药量大多为10~30 g。  相似文献   

17.
薛飞  郭晟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28-29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篇》:妇人怀妊,腹中疼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中,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川芎半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相似文献   

18.
甘草的增溶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药,本文试图从药剂学方面探求甘草在汤剂中是否有增溶作用。作者以四君子汤为试材。实验方法:选择大小、厚薄均匀之饮片,混匀后称取适量。药物均煎煮两次。头煎加药物重量的10倍水,煮沸30分钟;贰煎加5倍水,煮沸15分钟。二液合并,快速滤纸过滤,滤液蒸干。残渣60~70℃干燥1小时后称重,即为水溶出物重量。结果:1.将甘草、党参、茯苓、白术各10g分别煎煮,测其水溶出物的量,结果其水溶出物分别为1.5、2.1、0.2、2.4g。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1 ] 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千百年来历经数十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及笔者多年来临床体会 ,此方确是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精方之一。现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希望有所裨益。1 五苓散的组成及方义原方组成 :猪苓 (去皮 ) 9g、泽泻 1 5g、茯苓 9g、白术 9g、桂枝 (去皮 ) 6g。用法 :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做散剂每服 3~ 6g或做汤剂每日 1剂。方解 :《伤寒论》原用治太阳表证未解 ,内传太阳之腑 ,以致膀胱气化不利 ,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本方重用泽泻为君 ,取其甘淡性…  相似文献   

20.
程磐基  叶进 《中医杂志》2012,53(9):725-728
探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以利于张仲景经方剂量研究.认为“十黍为铢”的量值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10倍,有水与药物及药物之间比例失调之嫌,也不是张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据史料当是指将已经增大的剂量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以恢复古制.张仲景药物剂量至南北朝还在继续使用;刀圭、撮、合容量,据现存容器分别为0.5ml、2ml、20ml;钱五匕如指五铢钱的话,可理解为五铢重;勺、方寸匕容量及以容量为单位计重药物的量值有待进一步探讨;药升为陶弘景自制之升,非医家通用之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