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超  吴建华  阎静  徐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25-2027
目的:观察研究应用不同染色剂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手术治疗前后黄斑区微视野的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0例50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应用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 )或吲哚青绿( indocyanine green,ICG)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前后黄斑裂孔的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微视野的改变。
  结果:术后随访6mo,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TA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76%、未闭合但裂孔平复16%、未闭合8%;ICG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72%、未闭合但裂孔平复16%、未闭合12%,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均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央20o范围内黄斑微视野视网膜敏感度得到明显提高,TA组较ICG组更为明显。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可有效的促进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闭合、明显改善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以及视力。黄斑区微视野检查可以较好的随访评价IMH手术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黄斑裂孔手术与传统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

方法:连续选取2014-04/2017-06就诊于我院的IMH患者28例28眼,接受我院同一医师独立完成的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13例为传统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C3F8填充治疗组(简称传统组),B组15例为改良吲哚菁绿染色内界膜剥除联合黄斑裂孔整复空气填充治疗组(简称改良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wk,1、3、6mo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手术时间、末次复查时裂孔的闭合率、俯卧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和术后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手术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俯卧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组相比,改良吲哚菁绿染色内界膜剥除联合黄斑裂孔整复空气填充可以获得同样较高的裂孔闭合率,而且手术操作步骤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器械进出切口的次数,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俯卧时间明显缩短,舒适度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不同内界膜剥离方式治疗黄斑裂孔闭合指数(MHCI)<0.7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4-05/2017-05收治的MHCI<0.7 IMH患者88例88眼随机分为A组(44眼,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和B组(44眼,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观察两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暗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A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91% vs 75%,P<0.05),BCVA优于B组(0.47±0.05 vs 0.74±0.14,P<0.05),中心暗点眼数占比低于B组(4% vs 23%,P<0.05),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1% vs 9%,P>0.05)。

结论:临床治疗MHCI<0.7的IMH采用扩大内界膜剥离术较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疗效更突出,前者视网膜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何渊  张文一  王明扬  王军 《眼科》2011,20(4):251-25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手术方法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41眼,黄斑前膜23例23眼。方法全部患者施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曲安奈德辅助下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确认完全切除残留在黄斑周围的玻璃体后皮质,然后再次注入曲安奈德使之沉积于黄斑周围,利用视网膜镊完整地剥除内界膜,范围约2~3个视盘直径。主要指标视力、OCT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7.73±7.0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63眼(98.4%),不变1眼。全部患者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剥除区界限明显。通过OCT证实,全部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前膜未见复发,未发生因剥除内界膜损伤视网膜的并发症。结论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曲安奈德辅助下可安全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减少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5.
张苏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974-1977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大孔径黄斑裂孔的疗效。

方法:对2016-03/2018-03在我院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大孔径(>7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7例)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B组(18例)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术后随诊3~6mo,对术前、术后3mo的裂孔闭合率、BCVA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3mo A组裂孔闭合率为65%,B组裂孔闭合率为100%(P<0.05); 术后3mo A组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提高2行及以上)者占35%,B组较术前显著提高者占78%(P<0.05)。

结论:内界膜移植可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术后视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空气填充联合内界膜翻转及自体血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翻转后应用自体血固定翻转的内界膜后空气填充。记录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MHRD患者24例24眼。患者随访至少6mo,平均13.58±7.00mo。末次随访时21眼(88%)黄斑裂孔闭合,20眼(83%)视网膜复位。其中17眼(71%)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3眼(13%)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4眼(17%)黄斑裂孔闭合但仍有视网膜下液。所有病例无需接受二次玻璃体切割手术。末次随访BCVA(LogMAR)较术前显著提高(0.65±0.34 vs 1.36±0.49,P<0.001)。12眼(50%)的BCVA提高大于等于2行。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自体血及空气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MHR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建萍  郭小健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93-229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对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术后的裂孔形态观察,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有效预测术后视力提供潜在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膨胀气体充填手术的IMH患者,对其均进行术前术后的OCT检查和眼科常规检查。取随访期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利用OCT的分析模式,分别测量手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软件包,比较术前黄斑裂孔自身形态测量值与术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和基底直径(r=-0.524,-0.610,P<0.01)呈负相关;与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0.064,0.003,P>0.05)无明显相关性;与术前黄斑裂孔(maculer hole index,MHI),临床观察,取MHI=0.5为分界值,MHI≥0.5组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优于MHI<0.5组(Mann-Whitney Test,P<0.01);手术治疗后的IMH患者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越小,术后视力恢复越好。MHI计算简便,MHI≥0.5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可作为手术选择的指标。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inner limiting mem brane peeling,ILMP)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IMH患者83例83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剥离内界膜及剥离内界膜方式分为两组,采用亮蓝(BBG)染色内界膜剥除术42例作为A组,采用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41例作为B组,并选取同期不剥除内界膜组4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术后随访6mo,A、B两组黄斑裂孔愈合例数(41例,40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两组视力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术后A、B组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A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4.7±9.2)s,B组(168.4±7.2)s,A组长于B组(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联合内界膜移植28例29眼(内界膜移植组)、联合内界膜瓣翻转26例28眼(内界膜翻瓣组)、联合自体血填充25例25眼(自体血填充组)。观察三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裂孔闭合形态; 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层(ELM)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SFCT)、颞侧(TCT)、鼻侧(NCT)脉络膜厚度。

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mo时内界膜移植组、内界膜翻瓣组BCVA优于自体血填充组,EZ层缺损直径、ELM层缺损直径低于自体血填充组(P<0.05)。三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PERIM、SCP血流密度、SFCT、TCT、NCT脉络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 但三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型有差异(P<0.05),其中内界膜翻瓣组患者U型比例最高。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中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及自体血填充治疗IMH均可较好地恢复黄斑裂孔闭合,但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在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提高视力方面优于自体血填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纳入2011-01/2016-12我院高度近视MHRD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定期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眼前节和眼底检查,并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裂孔解剖情况。以发病年龄、裂孔Gass分期、发病天数、裂孔闭合形态(W、V、U型)、初始视力5项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结果:高度近视MHRD术后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闭合率为58%。依据OCT图像,将高度近视MHRD术后OCT闭合形态分为3类:U型(3眼),相对正常的中心凹形状; V型(4眼),黄斑中心凹较陡; W型(8眼),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缺损,但裂孔缘未翘起,无囊腔形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预后视力提高与裂孔闭合OCT形态和初始视力相关(P<0.05),术后U型裂孔闭合视力提高是W型的6.9倍。

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有效方式。高度近视MHRD术后视力提高与黄斑裂孔愈合的OCT形态和初始视力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患者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相关参数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4例(25眼)IMH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玻璃体内注气术,术前、术后12周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术前1周内OCT影像上直接测量裂孔最大高度,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黄斑裂孔最小径、基底径及外界膜光感受器断裂点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最大垂直高度,并计算黄斑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牵拉孔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黄斑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及牵拉孔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应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参数与术后12周时BCVA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拟合分析得出MHI、THI、MHI’、THI’界值.结果 IMH患者术后12周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后12周BCVA与术前MHI、THI、MHI’、THI’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MHI ≥0.705组术后12周时BCVA平均为0.297,好于MHI<0.705组的0.103(P=0.023);THI≥1.425组术后12周时BCVA平均为0.288,好于THI<1.425组的0.163(P =0.001).结论 THI≥1.425或MHI ≥0.705者术后12周时能获得较好的BCVA,可作为预测IMH患者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陈莉  陈松 《眼科新进展》2016,(3):261-264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同期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3例43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裂孔封闭情况。结果 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组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组的解剖闭合率(79.2% 和88.4%)及术后BCVA(LogMAR)(0.56±0.42和0.63±1.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BCVA(LogMA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86、6.735,均为P<0.001)。两组术中均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修复高度近视眼解剖和功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 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因IMH行视网膜ILMP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均行标准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ILMP和C3 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随访1年,复查内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 BCV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BCVA:21只眼提高,占84.0%,3只眼不变,占12.5%,1只眼下降,占4%;OCT:2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92.0%,2只眼裂孔未闭合,占8%;mfERG: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显著高于术前( P <0.05),但低于正常值,3环、4环和5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与术前无变化( P >0.05)。结论 ILMP治疗IMH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重水保护下内界膜剥除及孔周按摩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一组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孔者35例(37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重水保护下内界膜剥除及孔周按摩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裂孔闭合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25G系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特发性黄斑孔行25G系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眼内充填C3F8。术后观察视力,并进行OCT检查了解黄斑孔封闭情况。结果10例(10眼)黄斑孔均闭合。随访1~6个月,2眼视力未提高,8眼视力提高1~3行,10眼均未见复发。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孔是有效的;25GTSV应用于黄斑孔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术后恢复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黄斑裂孔指数(MHI)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的IMH患者的30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OCT测量视网膜中心厚度,黄斑裂孔底径和高,计算黄斑裂孔高与底径比值,即MHI,并根据MHI大小将患者分为MHI≥0.5组和MHI<0.5组.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将手术后BCVA与患者年龄、病程、MHI及手术前BCVA进行斯珀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MHI≥0.5组和MHI<0.5组手术后BCVA差异进行独立样本设计定量资料t检验.结果 手术后30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为100%.患者手术后BCVA与MHI之间有相关性(r=0.852,P<0.001),与年龄、病程等变量无相关性(r年龄=0.001,P=0.804;r病程=-0.001,P=0.579).MHI≥0.5组手术后视力好于MHI<0.5组(t=5.552,P<0.001).结论 MHI与IMH患者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后视力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其手术后视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和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连续IMH患者32例(32眼),年龄47~78(60.7±12.2)岁,其中男9例,女23例。术中均采用消毒空气进行眼内填充。根据术后早期首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示裂孔是否闭合分为闭合组和未闭合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等采用秩和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2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及外界膜和光感受器连续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ogMAR BCVA为0.40(0.30,0.73),较术前[0.80(0.70,1.00)] 明显提高(Z=-3.439,P<0.001)。术后早期OCT扫描显示24例黄斑裂孔闭合,8例黄斑裂孔未闭合,予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术后1个月及术后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黄斑裂孔均闭合。术后1个月 OCT扫描外界膜(ELM)连续的患者有16例,无一例椭圆体层(EZ)连续;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ELM 连续,6例EZ连续。未闭合组术前黄斑裂孔直径为(532±104)μm,明显大于闭合组黄斑裂孔直径 [(352±180)μm](t=-2.656,P=0.013)。闭合组术后1个月ELM均存在连续性,末次随访ELM和EZ 连续性均高于未闭合组,2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 =4.23,P=0.040;χ2 =3.89,P=0.048)。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和空气填充治疗IMH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大于400 μm的裂孔部分患者需要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