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天然产物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查阅近几年有关天然产物及其有效成分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围绕尿酸盐结晶所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对天然产物及其有效成分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靶点和药理作用机制进行文献整理、分析和归纳。研究表明,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皂苷类、香豆素类等,通过抗炎、镇痛、抑制相关炎症介质的释放及其信号通路、抗氧化等作用机制及多个药物作用靶点发挥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西药作用靶点较单一,存在较严重副作用,不利于控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复发作。中医运用天然药物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拥有上千年历史和经验,与西药相比,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低毒副作用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运用实验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天然产物及其有效成分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并取得喜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寒喘祖帕颗粒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寒喘祖帕颗粒抗甲型流感病毒相关成分及靶点;采用R软件获取寒喘祖帕颗粒-甲型流感病毒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并进行拓扑分析;借助R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 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获得寒喘祖帕颗粒抗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成分111个, 作用靶点131个;核心成分有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汉黄芩素等;核心靶点有STAT3、MAPK1、MAPK3、AKT1、JUN等;交集靶点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甲型流感、TNF信号通路等178条通路;核心成分与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寒喘祖帕颗粒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作用实现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为后续其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用来研究较多的中药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代表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萜类及挥发油类和其他类。中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抑制自由基产生、细胞凋亡及减轻钙离子毒性等作用,从而减轻脑组织、神经等机体损伤。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已有多种天然药物用于临床,从天然药物筛选有效成分也是目前新药研发的趋势。鉴于此,就近几年有关药材有效部位用于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文献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菘蓝有效成分在体内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体外用MTT法检测菘蓝有效成分对传代狗肾细胞(MDCK)的毒性浓度,观察菘蓝有效成分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CPE),MTT法检测菘蓝有效成分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建立在体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炎模型,通过观察小鼠肺病变程度指标,测定肺组织内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判定菘蓝有效成分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菘蓝有效成分在体外主要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其对病毒的半数抑制率浓度为64μg.mL-1,治疗指数达28.88;口服菘蓝有效成分能明显减轻小鼠肺组织病变程度,对肺组织内病毒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菘蓝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连花清瘟胶囊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连花清瘟胶囊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以利巴韦林作阳性对照药物,采用存留细胞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连花清瘟胶囊不同给药方式对甲型人流感病毒H3N2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时效关系。结果连花清瘟胶囊具有多环节抗甲型人流感病毒的作用:综合抑制作用、对病毒吸附的预防作用、抑制病毒吸附后的复制增殖作用以及直接杀伤病毒的作用,这4种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0.042,0.031,0.051,0.050g/mL,以预防给药方式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最强。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连花清瘟胶囊的低浓度抗病毒有效率呈减少趋势,在高浓度时(≥0.031g/mL)其抗病毒能力基本不变。同时连花清瘟胶囊可明显降低病毒的感染性。结论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甲型人流感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复方及其有效成分与成药及其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综述了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进展,认为中药应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KGTR颗粒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为开发中药新药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5μg/mL病毒唑作为阳性对照药物,体外抗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作用,观察药物及药物血清对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KGTR颗粒的最大无细胞毒性浓度为10mg/mL,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有效浓度为0.5mg/mL,抗乙型流感病毒的有效浓度为2mg/mL,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药物血清显示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而抗乙型流感病毒作用较弱。结论:KGTR颗粒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而且抗甲型流感病毒较抗乙型流感病毒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异常是重要病因。目前,防治PD运用了多种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线粒体形态结构、抗氧化应激、抗钙调节异常、减轻兴奋性毒性、抗细胞凋亡等,还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综合作用。通过查阅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本文将中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修复以达到防治PD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示许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对PD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很多常用抗癌方剂中药物的重要有效成分。随着中草药抗癌作用研究的深入,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目标从细胞毒药物逐渐转向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靶点药物,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因其低毒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血管生成与侵袭转移,细胞凋亡,DNA与染色体调节和多药耐药性产生等过程的主要作用靶点,这将有助于从天然黄酮类单体中寻找抗癌先导化合物,为多靶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结构改造及多聚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借鉴当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手段,揭示中草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组方依据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思路。文章最后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目前临床以他汀类等降脂药物治疗为主,但安全性备受争议。因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是现阶段研究AS的主要任务。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AS的功效,并且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然而,现阶段研究大多集中在黄芪单个有效成分抗AS的机制。因此,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总结黄芪有效成分抗AS的作用机制,以参与AS病理过程的主要细胞为主线,发现黄芪有效成分可以从保护内皮细胞、阻止巨噬细胞自噬、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抗血小板聚集4个方面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单味中药抗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行性病毒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价格低廉,效果明显,易于普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古至今用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及退热疗效十分显著。许多中医药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对具有抗流感病毒的单味中药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筛选出了大批对流感病毒有效的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鉴于中药在抗流感病毒方面的优势,本研究以查阅文献方法为主,就目前单味中药的研究状况给予总结,主要包括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和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草药;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以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为代表药,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以儿茶、栀子、柴胡、甘草等为代表,总结了其抗流感病毒活性成分及相应中药部位的研究及作用机制,借鉴目前的研究成果,希望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金菊”抗甲型流感病毒PR8(A/PR8/34/H1N1)的活性,为药效组分中药的发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TT掺入比色法测定药效组分中药“黄金菊”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毒性及对PR8的有效性,同时设定阳性药物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物效价二剂量法对该药物与阳性药物的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该药物对MDCK细胞的TD50为1.9061mg·mL^-1;TD0为0.625mg·mL^-1;对流感病毒PR8的MIC为312.5μg·mL^-1,IC50为112.8694μg·mL^-1。双黄连粉针与“黄金菊”等反应剂量比为184.91%;病毒唑与“黄金菊”等反应剂量比为46.17%。结论:“黄金菊”具有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作用,且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作用优于市场应用较广泛的双黄连粉针,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天然药物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对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期望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通过整理藏药和羌药交叉使用品种,分析藏医和羌医对药材临床使用的异同。方法 查阅《中国民族药辞典》,以拉丁文字母A-Z顺序筛选藏药、羌药交叉使用品种,统计其药名、拉丁学名、科名、药用部位、功效、治疗疾病系统,分析交叉使用品种的药用部位及疗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治疗疾病特点。结果 共整理出206种藏羌交叉使用品种,其中植物药174种、动物药22种,矿物药5种,其他类5种,科分布区类型占比最多的为世界广布型。藏药以果实及种子类、花类、皮类、茎木类较多,羌药以根及根茎类、全草、全株、叶类较多。交叉使用品种中功效相似或主功效有交叉的品种占比近82.04%,主功效不同的品种占比约17.96%。藏药功效包含羌药功效的药材比例较大,藏药突出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羌药在骨折等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优势,藏药治疗疾病类型普遍比羌药广泛。结论 藏羌交叉使用品种功效相似性明显,差异性不可忽略,分析认为两个民族用药经验历史上有过交流与借鉴。本研究为藏医药与羌医药源流探索提供了路径;亦为进一步开发藏羌药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药在科研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临床上的使用量逐渐增高。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中药毒性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性的无毒中药也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除了中草药的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之外。还包括以下原因:1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2临床上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3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种中药是固有型肝毒性中药外,大部分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具有特异质型的特征。肝脏在药物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作用,因此中药潜在肝毒性及其毒性成分研究成为中药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该文在查阅肝毒性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肝毒性的临床分型,靶细胞损伤发病机制,并且系统的对中药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皮木瓜在我国广泛种植,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光皮木瓜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发现光皮木瓜含有机酸类、黄酮类、三萜类、甾体类、木脂素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保肝、免疫调节、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临床上常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疼痛、四肢麻木等。近年来对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光皮木瓜还含有多糖类、木脂素苷类、氧化脂类和联苯类等新的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降血糖、抗癌、抗老年痴呆、抗流感病毒、抗过敏反应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激活剂等新的活性,并对具有的物质基础与其药理活性的发挥存在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还不全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发掘。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文献,对近年来有关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光皮木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枫  高水波 《河南中医》2003,23(5):66-68
综合近年来有关文献可知:中医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从辨证论治和实验研究两大方面进行了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但能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且能改善近期症状;提高HBeAg、HBVDNA阴转率。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应严格在科研设计下,确定本病的基本位型,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8.
抗HIV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际网络、国内外文献资料查新等手段对最近6年来具有抗HIV活性的中药及其相关化合物进行综述。发现中药或天然药用植物中含有多种抗HIV的药理活性物质,如生物碱类、蛋白质类、黄酮类、槲皮素类、萜类、木质素类等。有望从中获得抗HIV的有效药物,并为实验室研究工作和临床用药做参考。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HIV药物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5种唇形科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密花香薷(Elsholtzi adensa)、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石香薷(Mosla chinensis)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方法,结合NIST5.0标准谱库,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A/WSN/33/2009(H1N1)病毒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对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进行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结果 不同唇形科植物检出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从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中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0.50%的挥发性成分105种,包含萜烯类、烷烃类、醛类、醚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其中萜烯类和烷烃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2.40%~72.50%。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实验显示,这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其中,密花香薷的抗流感活性最强,对流感病毒A/WSN/33(H1N1)的抑制率达(44.43±1.30)%。结论 挥发油是唇形科植物的重要药效成分,分析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活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组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Anti-influenza agents from pla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fluenza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ealth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The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influenza depends mainly on chemical or biochemical agents and, to date, some anti-influenza agent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plants as a result of 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These agents include a variety of polyphenols, flavonoids, saponins, glucosides and alkaloids. Traditional medicine focuses on the use of herb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performed well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shows a potential in the therapy of influenza and its symptoms.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some constituents and extracts from pla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nti-influenza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