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四肢骨折术后应用骨伤复原汤的效果.方法:94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用复方骨肽注射液,研究组加用骨伤复原汤.结果:研究组功能康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骨愈合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G...  相似文献   

2.
骨伤Ⅰ号方是本院经验方,主要用于创伤骨折患者早期(2周以内)的治疗,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伤复原汤辅治四肢骨折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骨伤复原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FIB)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伤复原汤辅治四肢骨折延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生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良性过渡,为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研究生自行选择或导师决定一专科病种,由学生自行学习后向全科人员进行系统汇报。使研究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思维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6.
方素娟  黄祥凌  童志兰  尹晓波 《新中医》2016,48(12):186-187
目的:探讨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轮训护理学研究生52名,随机分为2组各2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临床带教中。通过学生自身评估、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学生出科考试进行评估。结果:学生自身评估结果显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了学生临床责任感,强化护患沟通,使学生心怀感恩、关爱患者。观察组患者综合满意度和学生出科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具有以"责任、关爱、沟通、感恩"为核心价值的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医骨伤临床型研究生教育应以突出临床技能培训为主,重视实践教学,强化骨伤技能培养,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与训练,让学生学得会、学得精、用得上,通过集中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学生将来能更快进入临床实践,迅速适应医院环境,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为满足标准化教学的需要,我们尝试制定了每一种操作方法的程序化步骤、量化标准,应用于实践环节教学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骨折患者逐步增加,而四肢骨折最为普遍。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指在四肢骨折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充分的证据,并对患者做出最佳的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9.
血氧饱和度监测在严重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肢骨折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2001-2003年,本院对54例四肢骨折患者行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检测,为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16~60岁,平均38岁;其中断指再植20例,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10例,胫骨骨折6例,股骨骨折4例,膝关节脱位2例.入院时测Sp(O2) 95%~99 例,80%~853例,1例患侧测不到而健侧为100%.……  相似文献   

10.
疏风活血汤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丽玲  冯学功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1005-1005
四肢骨折患者因肢体活动长时间受限 ,在骨折愈合后常遗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笔者在治疗护理此类患者时 ,除局部推拿、功能锻炼外 ,还配合中药熏洗疗法 ,用自拟方疏风活血汤治之。自 1998— 2 0 0 1年用该方治疗此类患者86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6例中 ,男 5 4例 ,女 32例 ;年龄最小 6岁 ,最大 82岁 ,平均 38岁。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尺桡骨骨折 18例 ,尺骨鹰嘴骨折 4例 ,手骨骨折 16例 ,髌骨骨折 5例 ,胫腓骨骨折 2 6例 ,足骨骨折 17例。2 治疗方法予自拟方疏风活血汤 ,药用 :透骨草、莶草、伸筋草、…  相似文献   

11.
非骨伤方向本科生在学习中医骨伤科学时有较大难度,提高其教学质量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灵活微调教学内容,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根本,积极正确引导是关键,采用比较式教学法可令课程教学从难化简,从繁至精,并且还具有“授人以渔”的效果.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及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和评价的平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骨伤科的操作技能教学目前仍以讲授和临床见习为主,效果欠佳.应用教学模型进行模拟教学,是实践技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平台,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然而,骨伤科模拟教学法研究还不够多,模拟教学产品还非常匮乏,学校和医院都迫切需要此类现代化的教具以满足和促进骨伤科模拟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中医骨伤学是一门临床诊疗技术要求极高的临床学科。在这门课程中,笔者运用自行设计的前臂双骨折仿真模拟模型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救果。通过教学实验,笔者发现,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而且在获得直观感觉和掌握熟练的临床操作技巧的同时,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的特点,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骨伤科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照外院经验,经过调研与摸索,制定了临床技能培养规划,编写了能考核的指标体系。对基本操作技术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并在临床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带教队伍的遴选、加强教学管理和监督、开展带教教师的评价、开展教学示范查房、学生多参与临床、严格临床教学考核等措施,学生临床技能有明显提高,临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骨伤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徐林  俞兴  毕连涌 《中医教育》2010,29(2):54-56
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中医学人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工作的重点。我院近年运用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重视床边教学和术中教学,以及开设专题讲座强化理论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骨伤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潘华峰  严艳  程宾  葛昕  朱磊  史亚飞  任金玲 《中医教育》2012,31(5):47-49,52
通过对首批获准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在中医临床技能培养方面系列改革举措的回顾研究,探索与构建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临床特点的课程体系、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提高中医医疗整体水平,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中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中医骨伤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方法。方法参照现有的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方法,选择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作为病种,以规范化培训医师作为标准化病人,由高年资骨伤科医师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讨论、模拟和演练。结果筛选出20种易于模拟培训的骨伤科疾病,形成相应标准化病人的初步培训方案。结论中医骨伤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是可行的,可以应用于临床,但仍然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8.
施杞教授提出筋骨病"脏腑气血失和,筋骨失衡"的发病病机,临证中"法宗调衡",通过调衡筋骨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目的,形成了"气血为纲,脏腑兼顾,筋骨并重"的临床指导原则,建立了"筋骨病理论与治法研究体系",创立了退变性筋骨病系列防治方法,形成了系列调衡筋骨的手法和功法,并在颈椎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等疾病的康复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强化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通过分析临床考核成绩,以进一步探讨并完善技能考核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宗金坚》是清代吴谦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书中对伤科的治疗手法、内外治疗用药等作了详细记栽,本文围绕3个方面对《医宗金鉴》的伤科学术思想进行了阐释。(1)正骨手法: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是伤科临证首要,并指出手法实施的3条原则,即“心明手巧”、“视其虚实酌而用之”、“手法亦不可乱施”。(2)从血论治:要注意辨气血虚实,察所伤上下轻重深浅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分期论治。(3)辨证施治:应根据脏腑虚实、发病阶段及三焦部位等辨证用药,并注重内外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