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眼科手术中常遇到青光眼和白内障同时存在的病例,过去一般采用分步法手术,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及负担。近年来,随眼科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人三联手术,从而避免了分次手术的弊端。我院自2001年以来对此类患者25例(27眼)实施了该法手术,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选取44例52眼PACG合并白内障病例,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视力显著改善,眼压明显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眼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出现前房炎症细胞反应6眼,前房纤维素样渗出物3眼,经过散瞳、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眼药水滴眼治疗后吸收,浅前房2眼,经散瞳、加压包扎后恢复,未出现恶性青光眼、睫状体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可靠性高,治疗效果好,手术方法简单易学,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0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池及并发症。结果随访平均6月,眼压均低于21mmHg,视力0.2以上者19眼(86.36%)功能滤过泡20眼(90.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有效眼压控制较好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01在我院住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34例34眼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术后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24mo。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4眼(12%),0.3~1.0者30眼(88%),术后6mo眼压14.7±0.8mmHg。术后1wk内34眼呈功能性滤过泡,6wk后28眼呈功能滤过泡,4眼滤过泡不明显,2眼滤过泡包裹并需加用1种局部降眼压药。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12眼(35%),前房纤维素性渗出5眼(15%),浅前房6眼(18%),后发性白内障6眼(18%)。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54例(58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手术并发症等。随访3~18个月,平均11.7个月。结果:出院时54只眼(93.1%)视力不同程度提高,4只眼(6.9%)由于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术后视力差。58只眼眼压全部在5~21mmHg之间,其中3只眼需局部滴用降眼压药物。随访45只眼(77.6%),形成功能型滤过泡。术后早期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色素膜炎症反应、前房少量出血等。后期主要有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眼压升高等。结论:该术式是目前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经济有效、较为理想实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9例(9眼)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经控制眼压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及眼压.结果 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后囊完整,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得到控制,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非乳化及小梁切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5.5~6.0 mm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小梁切除联合手术(以下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共进行此联合手术30例(36眼),术后随访3~36月,平均19.5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5.38±3.78)mmHg较术前降低20.84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术后1周和3~36月视力≥0.5者分别为27眼(75.%)和30眼(83.3%);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25±0.75)D,较术前增加0.25D,术后3~36月平均散光(1.15±0.7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Ⅰ、Ⅱ型功能滤过泡26眼(72.2%),Ⅲ型滤泡10眼(27.8%).结论此种联合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眼压控制好及并发症少等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09/2011-10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6眼。本组患者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1共5眼,0.1~0.2共11眼,0.3~0.5共53眼,0.6以上17眼。术后患者眼压均降到临床统计正常范围(10~21)mmHg。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减轻了患者多次手术的负担,临床有显著效果,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佳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32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9(平均7.3)mo,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27眼(84%),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控制正常,平均13.50±5.30mmHg,功能性滤泡者28眼(88%),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1/2010-06在我院住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且资料完整的32例56眼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根据患者年龄、眼球筋膜情况、视神经受损程度及术后要求达到的靶眼压确定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C(MMC),其中29眼术中使用MMC,27眼不使用MMC,患者均有明显的晶状体混浊。随访6~24(平均14.2±6.7)mo。结果:术中使用MMC组29眼,术前眼压(39.2±10.6)mmHg,术后眼压(13.2±5.5)mmHg,仅1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不使用MMC组27眼,术前眼压(30.1±9.2)mmHg,术后眼压(17.5±8.1)mmHg,有4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1眼需辅助2种局部降眼压药,1眼再手术。术后不需使用降眼压药者49眼(88%)。术后47眼(84%)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患青光眼白内障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患者82例(82眼)和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患者52例(54眼),记录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记录手术并发症和滤过泡情况。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 两组术后1周和3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术后视力和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随访,眼压≥21mmHg者,超乳三联术组2眼,囊外三联术组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并发症超乳三联术组明显低于囊外三联术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效果优于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术后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娩核囊外摘出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42眼施行手术。常规球后麻醉。于颞侧角膜缘后2.0 mm行直线形或反眉形巩膜板层切开,长为5.5 mm,作隧道切口至透明角膜内1 mm。注入黏弹剂,行连续环行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直径6 mm,水分离后以旋转法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以晶状体圈匙将核托出。以注吸针头吸净晶状体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缩瞳。术后随访至少3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等。结果本组38例42眼术后第3天视力≥0.5者29眼(69.04%),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对原滤过泡无影响,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术后特别是上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小切口进行手法娩核白内障手术切实可行,效果良好,值得向基层医院推荐。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
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90眼,均行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和屈光度的差异;分析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总结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7d,1、6mo 时的眼压分别为19.38±3.63、12.96±2.84、11.37±1.05、11.89±0.82mmHg均低于术前眼压32.65±6.42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垂直方向角膜屈光度先上升后下降,且各时间点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水平方向角膜屈光度先下降后上升,除术后1 mo外术后各时间点的水平方向角膜屈光度与术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mo 时视力≤0.1者5眼(6%),>0.1~0.5者48眼(53%),0.6~0.9者29眼(32%),≥1.0者8眼(9%),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积血3眼,角膜水肿5眼,前房纤维样渗出3眼,经对症处理后均在7d内恢复正常。
结论: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90眼,均行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和屈光度的差异;分析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总结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7d,1、6mo 时的眼压分别为19.38±3.63、12.96±2.84、11.37±1.05、11.89±0.82mmHg均低于术前眼压32.65±6.42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垂直方向角膜屈光度先上升后下降,且各时间点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水平方向角膜屈光度先下降后上升,除术后1 mo外术后各时间点的水平方向角膜屈光度与术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mo 时视力≤0.1者5眼(6%),>0.1~0.5者48眼(53%),0.6~0.9者29眼(32%),≥1.0者8眼(9%),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积血3眼,角膜水肿5眼,前房纤维样渗出3眼,经对症处理后均在7d内恢复正常。
结论:小切口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隧道内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隧道式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隧道切口内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4例(26眼)行小切口隧道式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联合隧道内的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24例(26 眼)术后均形成弥散扁平型滤过泡,术后在不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正常,平均眼压由术前的(26.86±9.46)mmHg(1 mmHg=0.133kPa)降至术后的(12.89±2.15)mmHg.视力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该联合手术术后眼压控制满意,视力恢复良好,操作简便,且无需缝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