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在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及控制复发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4~11月我院外科住院患者50例,均符合下肢急性丹毒诊断标准,并排除接触性皮炎、下肢急性蜂窝织炎者.按就诊时间及病案号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2.
自2005~2007年,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丹毒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共6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75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5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  相似文献   

3.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丹毒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孝飞 《河北中医》2007,29(11):985-986
丹毒为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下肢(称腿游风、流火)最为多见,其次为头面部(称抱头火丹)及躯干部(称内发丹毒)。2002-02—2005-10,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丹毒6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本院外科门诊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4~66岁;臁疮引起者17例,脚癣引起者8例,毒虫叮咬引起者6例,不明原因者29例;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躯干部4例,头面部1例。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诊断。1.3治疗方法1.3.1一般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多饮水,忌食油炸、辛辣刺激性…  相似文献   

4.
三妙丸抗下肢丹毒复发4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毒多发于下肢 ,是易反复发作的疾病 ,发作频繁患者 ,常感痛苦不堪。现代医学对丹毒的复发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1998年 11月~ 2 0 0 2年 9月 ,我们应用三妙丸防治下肢丹毒患者 4 5例 ,兹报告结果如下。1 一般资料参照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于我院专科门诊确诊的发生于下肢 ,急性症状已被控制 ,患肢潜在感染病灶获正规治疗后 ,发作仍不停止 ,就诊前 1年期间发作次数≥ 3次的复发性下肢丹毒患者 6 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4 5例和对照组 2 2例。治疗组 4 5例中 ,男 2 4例 ,女 2 1例 ;年龄(5 5± 14 )岁 ;…  相似文献   

5.
<正>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炎性病症,多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发病部位以下肢、颜面多见。下肢丹毒多表现为局限性的红、肿、热、痛,可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此为西医学中的"丹毒"。笔者在常规抗炎基础上,运用栀黄散外敷患肢,取得较好疗效。1一般资料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下肢丹毒急性期的诊断为标准,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符合标准的6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内外兼治下肢丹毒3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自1997年来收治下肢丹毒36例,局部外敷清解散,结合中药内服,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病人,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在45岁~79岁之间,其中60岁以上者19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毒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丹毒。可发于头面部、躯干及下肢,其中以发于下肢者多见。2006-2009年,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丹毒2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宏宇 《江苏中医药》2010,42(12):32-32
近年来,我们采用口服黄连解毒汤配合青敷膏外敷治疗下肢丹毒,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全部为门诊患者,符合丹毒诊断标准[1],不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4.3岁;病程3~10d。  相似文献   

9.
消丹饮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急性期 )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多可获效 ,但对慢性复发性丹毒用上法治疗则疗效欠佳 ,且反复发作。多年来 ,笔者以自拟消丹饮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5例中 ,男性 5 6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30~ 45岁者 2 0例 ,46~ 6 0岁者 40例 ,6 1~ 75岁者 2 5例 ;病程最长者 6年 ,最短者 10个月。诊断标准 :(1)初有恶寒、发热 ,周身不适 ;(2 )皮损多数发生于下肢 ,其次为头面部 ;(3)典型皮损为表面发亮的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楚 ,严重者红斑表面可起水泡 ,红斑迅速向周围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叶萍 《河北中医》2009,31(2):296-296
2007-2008年,笔者对12例老年下肢丹毒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本院外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0~73岁,平均63岁;病程2~8d,平均3.2d;左侧5例,右侧7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2009年8月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丹毒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我院血管外科住院患者50例,均符合下肢急性丹毒诊断标准,严重者伴恶寒发热等症状,部分伴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2.
下肢丹毒是炎夏盛暑季节的常见病。本院外科病房自1985年至1987年用五神汤加减共治疗17例下肢丹毒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7例下肢丹毒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40~50岁2例,51~60岁6例,61岁以上9例。其中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75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40天。  相似文献   

13.
<正>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淋巴管炎症,多见于下肢小腿、足背及头面部,起病急,常伴高热。发于下肢者多有足癣、皲裂,发于头面部者常有邻近感染病灶。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笔者用综合方法治疗丹毒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阴囊丹毒以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危重为特点的疾病,多表现为恶寒高热,头昏头痛,周身关节酸痛等症。阴囊局部先有局限性炎性病灶,逐渐向周围扩散,呈现明显肿胀,紧张,光亮,充血。肿胀的表皮可有小的水疱及成群水疱密集成长,严重时有大片组织坏死。笔者应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本病18 例,取得了良好 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 18 例均为我科 1998-2003 年门诊患者;年龄18-68 岁,平均 43 岁;病程 1 周-8 年。18 例中 2 例曾患下肢丹毒;6 例有阳毒丹毒反复发病史;2 例阴囊已肿胀。2、诊断标准 阴囊丹毒局部出现局限性炎症病灶,以充血肿胀。密集的小水疱为特点,局部疼痛不剧,但有灼热感,周身疱状明显,发冷高热(体温在 38.6-40.5℃)周身关节酸痛,头昏痛等。实验室检查: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本组治疗的 18 例全符合上述的诊断标准。3、治疗方法3.1 外治:取紫金锭(1 瓶),研粉调醋均匀,外敷于阴囊,其外敷范围应超过炎症病灶 3~4cm,然后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 1 次。3.2 内治:以清热解毒,消散疗疮,活血化瘀为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双花 20g、野菊花...  相似文献   

15.
三妙散加减治疗下肢丹毒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9月 ,笔者应用三妙散加减治疗下肢丹毒 38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4例 ,女 14例 ;年龄 2 8岁~6 4岁 ;病程最短者 3天 ,最长者 4年。首次发病者 30例 ,反复发作者 8例。患者均有皮肤破损 (足癣、湿疹、擦伤等 )病史。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辨证 :湿热下注、热毒炽盛。临床表现为小腿或足背部出现红斑肿胀 ,有时出现水疱 ,边缘清楚 ,触之灼热疼痛 ,伴大便干燥 ,小便黄赤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纳入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外洗治疗下肢丹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3月~1998年9月,笔者采用自拟银翘消肿汤外洗治疗下肢丹毒,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下肢丹毒诊断标准的病例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个月;单侧患病者19例,双侧患病者5例.对照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个月;单侧患病者19例,双侧患病者3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正> 丹毒为皮肤感染性疾病,易反复发作。我科从1975年6月至1986年8月共收治30例,经中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男13例,女17例;其中20~49岁者22例,50岁以上者8例;1~5年者23例,6~10年者4例,11~20年者3例;侵犯双下肢者4例,单侧下肢者26例。发病诱因:患足癣者21例,伴有其它感染灶者9例。15例  相似文献   

18.
正下肢丹毒是外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常因皮肤、黏膜存在微小破损,致溶血性链球菌侵犯患者的皮内网状淋巴管而发病。我院于2012年01月~2016年11月间,运用立体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7例为我院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丹毒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红肿明显,边界清,血常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推拿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于1999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60例,皆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a;所有病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且有手术病史。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者受风寒史;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史;③就诊症状主要是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疼痛、麻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时症状加重;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弯曲消失,病变部位椎体棘突及两侧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及下肢活动受限;⑤腰椎间盘突出所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迟钝,甚者有肌肉萎缩现象,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全  相似文献   

20.
透海散治疗下肢丹毒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我们自1996年7月至1997年7月,用自拟透海散治疗下肢丹毒30例,取效较好。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9~78岁,平均50岁;病程1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