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趋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在经过防治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一乐山市中区裕农、台子、石头村,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条件下,1984~1989年连续观察6年。微丝蚴率分别由1985年的0.81、1.03和1.36%降至0、0.15和0.39%;1985年俭出的6例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因年老死亡,至第6年已有31例转阴,1987年在石头村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剖检嗜人按蚊11590只,阳性蚊55只,平均幼丝虫感染率0.47%,7只蚊含第3期幼虫13条;剖检中华按蚊1781只,仅1987年在石头村一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家中检获阳性蚊2只,含第1期幼虫3条。裕农村已连续3年未检获阳性蚊。认为裕农、台子村的丝虫病流行已趋终止,中华按蚊已失去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媒介变化情况,为巩固防治成果,防止丝虫病的再度流行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和全民普服药盐的巩固措施;开展丝虫病防治后期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及慢性丝虫病调查,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坡区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6年,重点人群监测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7例,其中复阳3例,新检出4例;筠连、雨城区和沐川县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1~5年,横向监测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1和1例,其中原阳拒治者1例,新检出3例中漏查者2例。消除丝虫病后,4个县连续监测14年未检出微丝蚴,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初期,丝虫病传播继续存在,采取巩固措施后未检出微丝蚴;消除丝虫病后监测表明,实施不同巩固措施后的远期效果显著。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4.
5.
6.
江汉平原地区马来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1986~1989年连续四年在江汉平原腹地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择互不相邻的二个村进行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中华按蚊叮人率及密度、经产蚊比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嗜血习性等丝虫病传播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在1.55%以下,微丝蚴密度低于15mf/120μl 时,传播被阻断;微丝蚴率为2.31%左右、微丝蚴密度在22mf/120μl 时,丝虫病传播仍在继续。当地丝虫病传播阈值为微丝蚴率1.55~2.31%、微丝蚴密度15~22mf/120μl 之间。  相似文献   

8.
新沂市1980年通过卫生部组织的丝虫病防治工作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我们于1991年对部分乡镇的人群进行了调查。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在全市东西南北中随机抽样各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分别调查1~2个自然村的当地1周岁以上居民和1980年以后迁人本市人口。 (二)方法于21:00~1:00以“单耳单片”法每人采3大滴血(相当于60μl)涂制标准血片,常规染色镜检,对镜检微丝蚴阳性血片全面计数密度。并对微丝蚴阳性者做个案调查及海群生4.2g/d×7治疗。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85年在全县已基本消灭丝虫病(1974)的邹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为原斑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于1964~1965年已基本消灭的小贾庄、小西苇和兴隆庄3个村1周岁以上居民。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3个作者每人注射50条感染期幼虫到自己的左前臂皮下进行感染试验。所感染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株是从马来西亚彭亨地区的马来丝虫患者取来的,并已在猫体内保存了几代。第一例在感染后4周左腋淋巴结有些肿大,但无触痛,到40天时在活动后腋部有些疼痛,再过12周后即无症状,17周后查到了微丝蚴,20周后在左腋和手上出现暂时的轻度淋巴管炎,32周后腋部又出现了轻度疼痛。患者用海群生治疗6天(出现轻度发热、头痛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和上海市郊各选二个互相毗邻的单一班氏和单一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对象为班氏和马来微丝蚴血症者,同时用人工感染方法比较了两地同种蚊媒的感染力。结果在广西的马来和班氏两个流行区的中华按蚊对马来丝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7%和64.6%(P<0.01)。上海的分别为32.0%和25.4%(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13.
描述年龄特异的微丝蚴率和平均微丝蚴密度的理论模型是研究传播动力学很有用的工具。对人宿主微丝蚴频率分布的研究已表明,聚集因子(clumping factor)在传播中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淋巴丝虫病(LF)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虫媒传染病,流行于18个邦或地区,大约有42 000万的居民生活在流行区,有4 811万感染者。班氏丝虫病在城市和农村都流行,病人多为穷人。印度城市和农村都缺乏丝虫病的防治措施,仅有11%的流行区人口受到国际丝虫病控制项目(NFCP)的保护。由于新的、简易的丝虫病防治策略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能引起免疫抑制的报道。本文对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采用同种和异种抗原进行了迟缓型超敏反应(DTH)试验,以了解细胞免疫是否  相似文献   

16.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年传播潜势。结果显示:微丝蚴率低于1.55%、微丝蚴密度小于15条/12μl,不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丝虫病传播已停止;微丝蚴率为2.31%,微丝蚴密度大于22条/120μl时,其微丝蚴率仍在原水平徘徊。  相似文献   

17.
环江地区属桂北山区,原为马来丝虫病超高度流行区,曾于1965年系统进行了蚊媒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82年该地区丝虫病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水平。为了评价基本消灭后的防治效果,预测流行趋势,我们于1982年6~11月在环江县川山公社社村大队进行了蚊媒监测工作,调  相似文献   

18.
19.
1980~1986年对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68个县、市考核,血检结果表明,共查421个村,总人口553188人,应查57715人,实查499633人,采血率98.5%;实查占总人口的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97例,平均微丝蚴率0.12%,最高村微丝蚴率0.97%(4个村)。有12个县市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占17.7%.检获的597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183个村中,占总村数的43.5%(183/421)。其中微丝蚴率0~0.49%的村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试图采用免疫学的间接诊断方法,以确定对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与临床状态的相互关系。从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沙鼠动物模型获得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作抗原,血清取自菲律宾班氏、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及非丝虫病流行区的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