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剖、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IM)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冠脉造影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Ⅲ〉Ⅱ中,RCA病变占84.0%,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心电图ST段压低AVL〉I中,RCA病变占86.8%,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V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中,RCA病变占18.2%,明显小于LCX病变(P〈0.05);心电图AVL S/R〉1/3伴ST段压低〉1 mm,RCA病变占84.0%,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V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时,LCX病变占77.8%,明显大于RCA病变不同部位闭塞所占比例(P〈0.05);在0.5~1.2之间时, RCA病变远端闭塞占75.0%,明显大于RCA近中段闭塞和LCX闭塞病变组(P〈0.05);〈0.5时RCA近中段闭塞共占87.5%,明显大于其他两个位置(P〈0.05)。结论:IAIM患者心电图显示与梗死相关动脉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具有明显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点。方法2000年8月至2004年10月间,435例AMI患者中36例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完全正常,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435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下正常者为36例,占8.2%。结论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变特点与发病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行常规药物治疗,于发病2周后接受冠脉造影加支架术患者83例,根据其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二组:上午组(6:01-12:00,n=52)、其他时间组(12:01-次日06:00,n=31),由两名医师双盲进行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光盘阅读和测量,结合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特点,包括部位、梗死血管病变形态、类型及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其他时间组间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性病变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显著多见(P〈0.0125),同心型、复杂型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而血栓性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病变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显著多见(P〈0.0125),B型病变、C型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中,A型病变及偏心狭窄病变与发病时间有关且多发生于晨起及上午。  相似文献   

6.
王元章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98-98,10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与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关系.方法 入选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依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进行确定,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心电图判断RCA和LCX为I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69%和80%、94%;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58%和74%.结论 心电图早期ST段的变化,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梗死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理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系统回顾分析55例不同年龄(青年组、壮年组和老年组)AMI的冠状动脉病理及相关因素。结果青年组枷发病前诱因明确,老年组无明确诱因。青年组发病以男性多见,与吸烟、血脂异常危险因素有关。冠状动脉以单发病变多见。壮年组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与血脂异常,吸烟及高血压危险因素有关,冠状动脉以单支及双支病变多见。老年组女性病人多,除上述危险因素外,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冠状动脉病变以多发、复杂病多见。结论青年男性AMI发病增多,并与某种危险因素有关,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多支及复杂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8.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冠状动脉自发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SR)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观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为自发再通组(急诊造影血流TIMI 2~3级)和非自发再通组(急诊造影血流TIMI 0~1级),分析其临床及造影特点,并探究S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08例患者,其中53例(25.5%)为SR。SR组与非SR组在年龄(59±13岁vs 62±12岁,P=0.449)、性别(P=0.125)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尿酸(305±97μmol/L vs 344±105μmol/L,P=0.003)和血糖(6.54±3.09 mmol/L vs 7.98±3.90 mmol/L,P=0.005)水平SR组较非SR组明显较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尿酸(OR=1.007,95%CI 1.002-1.012,P=0.015)、血糖(OR=1.203,95%CI 1.034-1.400,P=0.003)是SR的独立预测因素;SR组的病变更倾向于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远端(OR=0.140,95%CI 0.041-0.477,P=0.001);前降支更容易自发再通(OR=0.200,95%CI 0.081-0.496,P=0.001)。结论 SR在STEMI患者中较为常见,生化指标和病变部位与S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方法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目前仍呈上升趋势,并出现逐渐年轻化态势,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AMI患者,AMI总的病死率为5%~30%,其中半数死亡(主要由于心室颤动)出现于患者得到治疗前,25%的院内死亡发生在最初的48h。因此,AMI治疗关键是尽早、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使梗死区域的心肌获得充分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维护左心室功能。早期再灌注治疗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改善AMI患者的急性期和远期预后。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方法及预后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人(≤45岁)AMI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特点、治疗状况、临床转归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特别是探讨其危险因素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发病风险.[方法]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3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和60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状况、临床转归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青年AMI和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均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且青年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多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比老年组多,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及以上者比老年组少.青年组均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故能及时就诊,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高,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青年AMI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前降支(LAD)近端病变(PD)组40例,远端病变(DD)组40例,两组间结果比较:(1)Ⅱ、Ⅲ、aVF导联趼段压低在PD组为45.0%,DD组为22.5%(P〈0.05),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为45.0%。特异度为77.5%;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在PD组为2.5%,DD组为15.0%(P〈0.05)。预测LAD远端病变的灵敏度为15.0%,特异度为97.5%。(2)Ⅰ、aVL导联趼段抬高在PD组为40.0%,DD组为15.0%(P〈0.05),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85.0%。(3)STI/a VL〈1在PD组为32.5%,DD组为5.0%(P〈0.01),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2.5%和95.0%。(4)STV3/V3〉1在PD组为60.0%,DD组为27.5%(p〈0.01),预测LAD近端病变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72.5%。结论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与罪犯血管外合并其他血管病变无关,为LAD近端病变的有意义的判断指标;Ⅰ、aVL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STI/aVL〈1以及ST V3/V3〉1有利于诊断LAD近端病变,而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为LAD远端病变的特异度指标。  相似文献   

12.
龙春燕  朱旭龙 《现代保健》2011,(26):170-17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心力衰竭的特点,探讨AIMI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本院8年来收集的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按心衰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多方面比较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伴心衰较多。(2)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病变范围宽,预后差。(3)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结论老年AIMI伴心力衰竭,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朱蕾  张少敏 《现代医院》2004,4(10):16-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4年 3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6 6例 ,分析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并根据其胸前导联ST段的压低范围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Ⅰ组 ,n =14 ) ;胸前导联V1-3 ST段压低组 (Ⅱ组 ,n =11) ;胸前导联V4-6ST压低组 (Ⅲ组 ,n =18) ;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组 (Ⅳ组 ,n =2 3)。结果 Ⅲ、Ⅳ组较Ⅰ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增加 (P <0 0 1)。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 2 8 6 %、18 2 %、72 2 %和 82 6 % ,与Ⅰ组比较 ,Ⅲ、Ⅳ组的左前降支病变比例高 (分别P <0 0 5和P <0 0 1) ;回旋支病变在Ⅰ、Ⅱ、Ⅲ、Ⅳ组分别占 35 7%、5 4 6 %、72 2 %、6 0 9%。与Ⅰ组比较 ,Ⅲ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高 (P <0 0 5 )。左前降支病变程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V1-3 ST段压低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 ,而伴有胸前导联V4-6或V1-6ST段压低则多存在左前降支和 /或回旋支的严重狭窄病变 ,多支病变比例较高 ,有较大范围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对2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冠脉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占81.5%,左旋支占18.5%;②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时其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诊断特异性为100%;③下壁心肌梗死时I、aVL导联ST段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100%;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提示左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3%;④V5、V6导联ST段压低多见于右冠状动脉闭塞,而V5、V6导联ST段抬高多见于左旋支闭塞;⑤存在多支病变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其心电图变化较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平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42-1542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无ST段压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近5年收治的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以及2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观察3组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发生严重并发症(36.7%)及病死率(10.0%)高,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似。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预后不佳,可做为危险分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华  郑翔  练宇 《药物与人》2014,(9):94-9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时,额面ST向量的偏移对梗死相关动脉(IRA)闭塞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患者心电图(E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①ST↑I、aVL和ST↓Ⅲ、aVF提示左前降支近端闭塞;②ST↑Ⅱ提示左前降支远端闭塞;③STaVR改变在两组间发生率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额面ST向量的偏移对梗死相关动脉闭塞部位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对梗塞相关动脉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其左前降支病变阳性率96.6%;下壁心肌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3%,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60%;下后壁心肌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9%,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67%;右室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100%;下壁合并右室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8%;正后壁梗死3例均显示为三支病变.结论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与其相关冠脉病变关系密切,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8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梗死相关动脉的不同分为右冠状动脉组63例和左回旋支动脉组1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各个指标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在右冠状动脉组中,合并右室梗死、STI压低≥0.5 mm、STv1抬高≥0.5 m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是100.0%;STa VL压低≥0.5 mm阴性预测值最高,同时STIII抬高≥ST1I灵敏度最高;而在左回旋支动脉组中,STa VL抬高≥0.5 m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STV2压低≥0.5 mm灵敏度最高,同时STIII抬高≤ST1I的阴性预测值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主要梗死相关动脉,而不同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表现有一定差异,心电图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血管特点和心电图分布特征,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提供线索。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病变的142例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梗死相关动脉的病变特点。结果单纯前壁心肌梗死的犯罪血管病变82%(3644)在前降支中段,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犯罪血管病变80%(2430)在前降支近段,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抬高者,犯罪病变54%(2037)在右冠状动脉,46%(1737)在左前降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犯罪病变主要在前降支近段85%(2327),P<0.001;前壁心肌梗死是否合并下壁导联ST段偏移,其血管病变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相近,均好于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结论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异常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变的部位,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助于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高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院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Ⅱ、Ⅲ及I、aVL导联及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出现低血压、缓慢心律失常、休克三个并发症之一的患者作为高危组,不出现任何并发症者为低危组。结果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抬高组,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S-T正常组。结论院前常规l2导联心电图S-T段偏移对判断高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