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对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4 (IL-4)及总IgE水平的测定,以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支气管哮喘组血清IL-4和总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支气管哮喘组又较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及IL-5的检测及意义。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2月间来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标准的8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合并支气管哮喘组45例,未合并支气管哮喘组43例,采用ELISA法对所有患儿的血清总IgE及IL-5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是否合并支气管哮喘的血清总IgE与IL-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清总IgE与IL-5升高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总IgE与IL-5升高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3、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以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5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正常健康儿童30例,分别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L-13、总IgE测定.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率、血清IL-13、总IgE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接近于支气管哮喘组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率及血清IL-13、总IgE升高水平.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容易出现喘息症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诱发儿童哮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白介素-4(IL-4)及γ-干扰素(IFN-γ)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儿70例,其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30例为观察组,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40例为对照组,另选择35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各组IL-4及IFN-γ水平。结果:(1)支气管哮喘患儿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比例为42.9%。与健康组相比,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IL-4水平均显著升高,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IL-4水平更高,IFN-γ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4及IFN-γ水平为支气管哮喘患儿合并支原体感染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IL-4水平显著升高,IFN-γ水平显著降低,两者均为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肺炎患儿各5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日本富士凝集实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西门子BN特种蛋白仪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结果: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有2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48%;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8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30例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免疫指标水平,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肺炎支原体组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gM、IgE、IL-18、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者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8水平与IgE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8、IgE、IgM和外周血管嗜酸性粒细胞升高,IL-18与IgE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刘宝凤 《当代医学》2013,(28):81-82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儿科治疗的哮喘患儿188例、肺炎患儿98例,另选择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使用颗粒凝集法进行检测,对哮喘患者血清总IgE进行测定。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48.97%)明显高于肺炎患儿的MP-IgM阳性率(36.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P-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5.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龄儿童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的患儿阳性率(P<0.05)。MP-IgM阳性的支气管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患儿的血清总IgE(P<0.05)。结论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密切关系,尤其学龄儿童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更高,应该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儿血清IL-10、IL-4与IgE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与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0、IL-4和IgE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而IL-4和IgE水平却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5)。IL-10与IgE呈负相关(r=-0.536,P<0.05),而IL-4与IgE呈正相关(r=0.548,P<0.05)。结论:IL-10和IL-4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整个过程,IL-10降低和IL-4升高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不同时期检测血清IL-10和IL-4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符晖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0):1103-110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小儿支原体肺炎和支气管哮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酶联免疫方法检测40例肺炎支原体、40例哮喘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中IL-4和TGF-β1浓度。结果支原体肺炎和哮喘患儿的血清IL-4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哮喘患儿的IL-4浓度高于支原体肺炎组;而支原体肺炎和哮喘患儿的血清TGF-β1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哮喘患儿低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原体肺炎和哮喘患儿血清中IL-4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结论IL-4浓度增高和TGF-β1浓度降低可能在小儿MP肺炎和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血浆内皮素(ET-1)的水平,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肺炎支原体组(MP组)和非肺炎支原体组(哮喘组),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TNF-α含量和ET-1水平,并与5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MP组和哮喘组TNF-α与ET-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MP组较哮喘组显著升高(P<0.05);2组TNF-α与ET-1均呈正相关(r=0.976,P<0.05和r=0.741,P<0.01)。结论:TNF-α与ET-1水平高低可作为哮喘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诊断与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时体内相关免疫因子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台州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收治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与非感染组...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MP)作为非典型病原体,其感染发病率在哮喘患儿中有逐年增高的趋势。MP感染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IgE的释放,调节黏液分泌,引起呼吸道慢性变应性炎性反应,同时可引起呼吸道平滑肌收缩过强,腺体分泌增加,导致呼吸道高反应。此外,MP能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缺陷,导致免疫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5 (IL-5)水平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于辽河油田总医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8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MP-IgM)检测;将观察组分为MP-IgM阳性组与MP-IgM阴性组,并检测观察组所有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IL-5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3.90%比16.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3.96,P<0.01);MP-IgM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457.47±73.51) IU/mL比(314.20±48.27) IU/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组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417.32±43.78)×106/L比(248.36±35.26)×106/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MP-IgM阳性组血清IL-5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308.34±58.69)ng/L比(87.96±13.42) 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外周血IL-5水平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间接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哮喘组与非哮喘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水平,统计学处理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之间的关联.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哮喘组41%,非哮喘组24%,两者有差异(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引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因此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患儿为哮喘组,同期正常体检儿童为对照组,两组都检测MP—Ab及血清总IgE,并进行对比。[结果]哮喘组MP感染率53.9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患儿MP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总IgE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可能是与哮喘急性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有关的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6.
曾霞  陈实 《海南医学》2011,22(10):25-26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哮喘发作期的住院患儿202例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02例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IAS)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IA)半定量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结果哮喘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02例,阳性率50.5%,对照组阳性48例,阳性率23.8%。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应常规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ymus-and activation-regulated chemokine,TARC)与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的IgE、白细胞介素-5(IL-5)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s,EOS)等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患者11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除外)、健康人58例(性别、年龄与支气管哮喘患者相匹配,无特应性皮炎)作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每例患者非急性发作时血清内MDC、TARC、总IgE、IL-5的浓度及健康人血清中MDC、TARC浓度,测定外周血EOS计数。分别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内MDC、TARC水平与总IgE、IL-5及EOS的关系,评价血清内MDC、TARC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内MDC浓度与总IgE、IL-5水平呈正相关(IgE,r=0.243,P=0.013 0;IL-5,r=0.309,P=0.004 0),MDC、TARC血清内浓度与EOS呈正相关(MDC,r=0.388,P=0.000 1;TARC,r=0.275,P=0.042 2)。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发作时血清内MDC、TARC浓度与健康人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C、TARC可能是支气管哮喘有价值的临床生物学标志物,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