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家庭因素在本病传播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 5月 1 5日止 ,在广东省 1 5 1 2例SARS病例中 ,6 0户家庭出现聚集性病例 ,共 1 91例 ,占全省病例总数的1 2 6 %。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为 9 9% ,高于全省平均病死率 (3 7% ) (P <0 0 1 )。家庭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2 0 0 3年 1月至 3月 ,占家庭聚集性病例总数的 90 6 % (1 73/ 1 91 )。病例以 30~ 4 9岁青壮年为主 ,占 5 2 9% (1 0 1 / 1 91 ) ;职业以干部职员为主 ,占 1 3 6 % (2 6 / 1 91 ) ,其次为饮食、服务人员 ,占 1 2 6 % (2 4 / 1 91 )。 4 1 7%家庭的首发病例在发病前两周有明确或可疑接触史。在 1 2 9例家庭聚集二代感染病例中可能因陪护或探病感染发病的有 4 2户 ,共 92例 ,占71 3%。首发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为 7d。结论 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较高 ,家庭聚集性病例有较大比例可能在医院内感染 ,但家庭密切接触也是造成疫情传播的原因之一 ,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及早对病例进行家庭隔离可以减少聚集性病例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某区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政  张弘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96-397
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探讨家庭因素在 SARS传播中的作用 ,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与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朝阳区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朝阳区共发生家庭聚集性病例 175例 ,涉及 4 6户家庭 (族 ) ,死亡 32例 ,病死率 18.2 9%。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病高峰在 4月中、下旬 ,病例数分别为 5 2例和 4 8例 ,占 5 7.14 %。男女发病性别比为 1∶ 1.3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0~4 9岁年龄组 ,共 83例 ,占 4 7.4 2 %。死亡者以 5 0岁以上组居多 ,占死亡总数的 71.88% ,病死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 ,各年龄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楼梓庄乡、八里庄、左家庄和金盏乡较多 ,共计发生 5 2例 ,占 2 9.71%。其中 19户家庭 (族 )发生 2例病例 ,2 7户家庭 (族 )发生 2例以上 ,最多有 2户发生病例 11例。 31例首发病例发病前 2周有明确接触史 ,包括与 SARS病人接触 7例 ,因其他病在医院就诊、住院 16例及到医院探视 8例。家庭首发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为 7d(中位数 )。结论 :控制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关键是控制医院内感染及加强对高危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2003年春太原市SARS爆发期间感染的患者进行了血清学方面的研究,为SARS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ARS病例报告数据库、SARS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数据库和SARS病例密切接触者数据库;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分离的冠状病毒(变异株)感染正常Vero E_6细胞,经培养后,将冠状病毒裂解液和Veto E_6超声粉碎的细胞液包被微孔板,与酶标记的抗人IgG及其他试剂制成试剂盒。采用间接ELISA法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冠状病毒IgG抗体。试剂选用北京华大吉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57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为降低SARS的病死率 ,控制SARS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 2 0 0 3年 1月 2日至 5月 30日广东省各市SARS死亡病例进行调查 ,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基础病情况和死亡原因。结果 截止 5月 30日全省累计报告SARS病例 1 5 1 1例 ,死亡 5 7例 ,病死率为 3 77%。死亡病例以广州为多 ,占 78 9%。 1月上旬病死率最高 ,为 1 1 1 % (4 / 36 ) ,2月份后病死率下降 ,4月 1 6日以后无死亡病例。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χ2 =1 84 2 ,P <0 0 1 ) ,以 7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 ,为 1 3 5 % (1 2 / 89) ,6 0~ 6 9岁年龄组次之 ,为 9 91 % ;死亡病例以离退休及家务待业为多 ,占 31 5 8%。农民的病死率最高 ,为 1 5 6 3% (5 / 32 )。死亡病例中 1 7例 (2 9 8% )患有严重的基础性慢性疾病。聚集性病例病死率为4 5 9% (2 4 / 5 2 3) ,散发病例病死率为 3 34% (33/ 988)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1 4 6 9,P >0 0 5 ) ;社区聚集性病例病死率为 1 0 1 1 % (1 9/ 1 88) ,医院聚集性病例病死率为 1 4 9% (5 / 335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0 4 0 7,P <0 0 1 )。采用多因素分析死亡的可能因素 ,社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摸清社区SARS病例的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为当前更有效地减少社区发病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164例社区SARS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结果 截止2002年5月12日,广东省共报告1:164例社区SARS病例,病例分布在15个地级市,以珠江三角洲一带人口流动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其中广州病例最多,高达86.43%。发病的高峰在2月上、中旬,占病例总数的38.75%,并由2月上旬日均30.8例下降至5月上旬日均0.7例。社区病例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0.96%。社区病例病死率为4.30%,农民病死率最高,达12.50%。80.7%的社区病例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结论 广东省社区SARS病例以散发为主,且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临床确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截止2003年6月6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15个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3.77%。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到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54.00%,。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末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2003年5月9日。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中山、佛山5个市,占96.03%,其中广州占86.04%。20~49岁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45%;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90%;聚集性病例占31.97%(483/1511)。潜伏期1~12d,中位数4d。结论 广东省SARS疫情波及面广,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收治SAPS病人的9家医院的1645名医务人员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工作场所通风良好、防护意识强、使用联体衣帽防护服装、使用一次性无纺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手消毒、使用非接触式洗手装置、避免疲劳nr减少SARS感染机会。结论 控制SARS有关的危险因素,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对SARS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广东省部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的SARS冠状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初步建立SARS冠状病毒PCR检测方法。方法 采集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咽漱液标本,进行多种细胞分离培养,对出现病变的细胞分离物采用冠状病毒特异引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进行扩增,并对部分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较oN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ELISA法检测上述患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Igc抗体。结果 对21例SARS患的细胞分离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阳性,其中12份患咽漱液标本PCR扩增结果也阳性,序列测定及基因分析表明,广东省SARS病例的病毒分离株为冠状病毒,其基因序列与WHO公布的SARS基因序列一致,氨基酸序列与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同源性为58%~76%。时对21例患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IFA检测有9例阳性,ELISA检测有12例阳性。结论 从广东省部分SARS病例标本中分离的病毒株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PCR检测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自SARS发生以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全球SARS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流行概况、流行环节、分布特征以及影响SARS流行的因素。对SARS潜伏期、传染性、超级传播现象、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三间”分布特征进行了重点阐述。对SARS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IAP),WHO称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疾病,它在儿童中的感染率水平、感染来源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15岁以下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旨在探索该病在此类人群的分布特点,为今后相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山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以30~39岁组为主,占55.17%;职业以医务人员为多,占48.28%。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市区,占86.2%。3例指示病例共引起二代病例24例。其中2例指示病例为厨师,有接触野生动物史。结论 中山市的SARS疫情呈明显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开窗通风、消毒洗手、分散接诊、集中隔离治疗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引起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各市首发病例、死亡病例、各个阶段病例的检测情况,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1~5月份采自广州、肇庆、江门、汕头、中山、河源、珠海等地的SARS病例的咽拭子、咽漱液等标本,用Vero—E6、Vero、MDCK、Hep—2、传代人胚肺5种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使用电镜、间接免疫荧光(IFA)、PCR及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应用ELISA、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分别对各个阶段SARS病例的血清及咽拭子等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5种细胞接种上述病人咽拭子标本后,均有部分出现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找到冠状病毒样颗粒。分离物扩增出冠状病毒特异基因片断。分离物与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1~5月的病例标本SARS冠状病毒PCR阳性率分别为100.00%(2/2)、76.19%(16/21)、71.74%(33/46)、20.00%(18/90)、6.36%(11/173);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分别为100.00%(2/2)、78.57%(11/14)、58.33%(14/24)、30.3%(10/33)、12.50%(9/72)。河源、佛山、肇庆、中山、东莞、珠海六市首发病例均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I弗抗体。10个死亡病例中8例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基因或相关抗体。结论 SARS冠状病毒是引起本次广东省SARS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不同时期SARS冠状病毒特异基因片断和抗体的检出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2005年诺瓦克样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5年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05年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5年广东省共报告12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疫情,共发病469例,无死亡病例。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发生时间除1起发生在3月份外,11起集中发生在9~12月份。症状以呕吐为主。12起疫情中病例数最多的1起达190例,罹患率最高的1起达53.3%(23/43)。11起疫情患者有共同的进餐史,1起疫情患者没有共同的食物暴露史。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样病毒核酸或抗原。结论学校是诺瓦克样病毒暴发疫情的好发地方,食物传播、接触呕吐物和粪便传播是可能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控制诺瓦克样病毒暴发疫情的关键是抓好学校的饮食卫生和妥善处理呕吐物和粪便。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1-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 897例,报告外地病例320例,年发病率在0.01/10万~1.77/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市,主要集中于广州(73.89%)、汕头(6.99%)、阳江(5.10%)、中山(4.78%)等市。3-12月均有病例报告,6-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占88.90%)。男女性别比例为1∶1.0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15~54岁年龄组居多(占73.72%),发病率以20~44、60~69岁年龄人群居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工人和离退人员为主。每年均有国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为主。51起本地暴发疫情中,除1起疫情为登革Ⅱ型病毒引起外,其余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结论广东省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应为广东省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SARS传播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研究预防措施对疾病的影响,为预防控制SA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确定性的SIR模型和SEIDR模型等传播动力学数学模型对SARS流行过程进行估计与分析。结果通过对卫生部2003年4月22日公布的广东省的数据,用确定性SIR模型估计消除比。广州市SARS的基本繁殖率为3.5左右。结论确定性的SIR模型、确定性SEIDR模型能比较好模拟并估计出SARS传播过程,并能够对未来的SARS流行趋势和流行规模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