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码程控式助听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助听器的自动选配是20世纪90年代初康复听力学领域的重要进展.数码程控式(电脑可编程)助听器是通过计算机编制的程序来调试验配助听器,以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耳聋患者在不同环境下的需要.1995年12月我科引进澳大利亚Bernafon RD系列数码程控式助听器应用于临床,到1996年11月止,为20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验配了21台助听器,收到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智能方向性技术 (precisiondirectionalimaging ,PDI)在噪声环境下对患者语言理解力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 16例年龄 2 1~ 86岁的中重度听力障碍患者使用智能方向性 (PDI)与非方向性 (omni-di rectional)助听器的效果观察。结果  16例患者 (2 1只助听器 )在安静环境下偏好非方向性模式。在噪声环境下 ,偏好智能方向性模式。在噪声环境下 ,使用PDI摸式提高了语言识别率 (P <0 .0 1)。结论 使用智能方向性助听器有助于听障患者在噪声环静下的聆听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对 6例年龄 7~ 18岁的语前聋患者于术后开机半年时在不同助听方式下 (人工耳蜗 +助听器和单独使用人工耳蜗 )进行声场 (啭音 )测听、言语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 ,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 +助听器较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声场 (啭音 )测试的各频率听阈低 (P <0 .0 1)。词汇识别测试显示两者均有良好的聆听效果 (P >0 .0 5 )。问卷调查显示患者普遍接受人工耳蜗 +助听器的方式 ,感觉舒适、方向性立体感强 ,交流更佳。结论 使用人工耳蜗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有助于更好地聆听。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情况,探讨成人行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的选择。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8岁以上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52例进行测试,分为语前聋无干预组(9例)、语前聋佩戴助听器组(27例)、语后聋(16例)三组。采用声场助听听阈测试、电刺激听觉反应阈值(Threshold,THR)、最大舒适阈值(Maximum comfort level,MCL)评价其声音感知能力;采用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STMs中双音节词表评价其言语分辨能力。分别在开机6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结果开机6个月后三组声场助听阈值、THR、MCL均值无统计学差异。双音节识别率在开机6个月时语前聋无干预组8.78%、语前聋助听器组16.44%、语后聋组53.13%;在开机24个月时各组双音节识别率均上升,语前聋无干预组达18.22%、语前聋助听器组达52.89%、语后聋组达84.31%,语前聋助听器组提高明显。结论成人语前聋患者术后可获得与语后聋相近的听觉感知水平,长期使用人工耳蜗可加强言语识别能力,对术前有听觉言语基础的成人语前聋患者应积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5.
单侧重度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人往往难以定向声源,在有环境噪声存在时理解语言也有问题。交联式(cros)助听器的缺点是必须将助听器分别戴在头两侧,而经颅骨传导的气导助听器又往往不舒适和/或容易有声反馈问题。该研究对单侧重度感音神经聋使用植入式骨导装置的效果进行评价。选择了计划经迷路行听神经瘤摘除术有可能引起术耳听力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对老年性聋患者佩戴助听器满意度及受益度的影响。方法依据研究入选标准选取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听力检查中心验配并佩戴助听器6个月以上的老年性耳聋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使用助听器每日生活使用满意度调查表(SADL)、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OI-HA)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SADL总均分、积极作用、服务与价格两部分得分及IOI-HA总分值均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SADL负面影响、个人形象两部分得分上,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低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ADL总均分、IOI-HA总分值与MoCA总分均成正相关(r=0.670,0.785,P=0.000)。结论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性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对佩戴助听器的受益度和满意度是降低的,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即老年聋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越低,其对佩戴助听器的受益度和满意度越小。  相似文献   

7.
在瑞典大约20万人使用助听器,外耳道疼痛、瘙痒和流水是耳道接触式助听器使用的难题之一。有些病例是助听器耳模接触性过敏所致。作者报告22例助听器使用者(男4,女18,25~83岁,平均65.8岁)因戴助听器后长期外耳道炎而发生使用助听器困难。经过皮肤试验证实有6例(27%)是对耳模物质接触性过敏,其中4例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  相似文献   

8.
对双侧耳聋患者安装双耳助听器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虽然单耳聋对听力影响较小 ,但部分学者主张 :保持单耳听力正常人的双耳听力优势应引起重视。该作者于 1999至 2 0 0 0年间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 ,其目的是论证骨嵌式助听器 (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对于单耳传导性聋或单耳混合性聋的患者的应用效果。这项研究筛选了 9例患者 ,均需符合下列条件 :单耳听力正常 ,另一耳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因感染而不能配戴气导助听器 ;先天性耳道闭锁或手术缺陷导致不能使用常规助听器 ;骨导阈值高于或等于4 5 d B。在研究对象的听力损失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对象包括18例人工耳蜗植入和40例配戴助听器的先天性语前聋儿童,先在自由声场测试双耳裸耳听阈,根据装置使用时间和平均裸耳听阈值分组,测试并比较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封闭项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识别率.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间≥2年组儿童的韵母、声母和单音节词识别率明显高于<2年组患者.助听器使用时间≥2年组的各测试项识别率与<2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但与平均裸耳听阈>70 dB HL但≤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老年性聋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效果,为其合理验配助听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面对面问答或电话随访的方式,使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IOI-HA)对305例配戴了助听器的老年性聋患者进行助听器效果及满意度调查,并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60~69岁11例,70~79岁101例,≥80岁91例)、单耳(237例)或双耳(68例)配戴助听器者的 IOI-HA 得分。结果83.28%(254/305)的使用者认为佩戴当前的助听器有中等程度及以上的价值,67.54%(206/305)的使用者认为使用助听器后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每天佩戴助听器时间大于8小时受试者对助听器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耳佩戴助听器者在实际使用效果方面优于单耳配戴助听器者(P <0.05);不同年龄组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使用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随助听器配戴时间的延长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效果满意度与受益度不断提高,双耳配戴助听器效果优于单耳配戴,且年龄因素不会影响助听器使用的满意度及受益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软带或头带佩戴新型经皮传导索菲康骨导助听器对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单侧聋患者的助听效果.方法 以来自国内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09例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及11例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以纯音测听(≥6岁患者)或听性脑干反应(ABR)(<6岁患者)评估裸耳听阈后予以头带或软带佩戴索菲康Alpha 2 MPO骨导助听器;并在声场下进行未助听、佩戴当日及佩戴2周后的助听听阈(0.5~4 kHz)测试;≥6岁患者进行未助听、佩戴当日及佩戴2周助听下的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 SRT)测试,并记录患者佩戴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中≥6岁患者助听耳裸耳骨导及气导平均听阈均值分别为18.55±8.99、71.45±10.25 dB HL,<6岁组助听耳裸耳骨导及气导ABR阈值均值分别为18.33±8.36、70.80±8.24 dB HL;SSD患者助听耳裸耳听阈不能测出;佩戴2周后,三组助听后纯音听阈均值分别为32.21±10.00、37.33±14.15、34.38±10.76 dB HL,较未助听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传导性或混合性聋组和SSD组患者佩戴2周后助听下各方向SRT较未助听时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均无与佩戴助听器相关的不良皮肤反应等.结论 使用软带、头带佩戴索菲康骨导助听器,可有效改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SSD患者听阈和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噪声环境下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与全向性麦克风助听模式对听力损失患者言语识别率的影响。方法 20例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男9例,女11例)均单耳佩戴助听器(Resound Canta 780-D),佩戴并适应6个月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A组先将助听器麦克风模式切换至全向性,适应2周后测试其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并完成助听器效果评估表(the 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及麦克风效果问卷(microphone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MPQ);再将麦克风模式切换至自适应方向性,适应2周后重复以上测试。B组麦克风模式切换顺序先为自适应方向性,再为全向性,测试方法同A组。结果声场评估示,噪声环境下,患者使用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助听模式的言语识别率(73.20%±20.69%)高于全向性麦克风模式(64.00%±18.7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PHAB评估结果显示在有背景噪声、回声、厌恶声存在的环境下,受试者使用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助听模式能更好地提高言语交流能力。MPQ问卷表评估结果显示,除第六类场景(信号来源于听者正前方、无噪声、低混响)外,受试者在其余九类交流场景时使用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助听模式的言语识别率均优于全向性模式。结论噪声环境下自适应方向性麦克风助听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聋幼儿的助听器选配是聋儿听力言语康复的关键和难点。据聋儿家长提供的病史 ,简单的行为测听结果 ,听力康复医生难以判断聋儿听力损失程度 ,更不能为聋儿选择合适的助听器。近年来 ,采用一定的助听程序对 2 6例 3~ 7岁聋幼儿进行了助听器选配 ,并跟踪观察了聋儿助听后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 1  2 6例聋儿年龄为 3~ 7岁 ,既往无助听器配戴史 ,配助听器前 ,先全面了解聋儿病史 ,进行了较全面的听力学检查 ,包括简易行为测听、游戏配景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ABR及40Hz相关电位检测等。全部聋儿均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聋 ,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已选配助听器的老年性聋患者进行助听器效果评估问卷的填写,评估其使用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对30例助听器验配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初步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的使用效果和解决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结果:调查结果得出老年性聋患者听力障碍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对选配的助听器总体比较满意,且听力障碍问题的改善与满意度随时间的延长持续提高。结论:效果评估问卷可以集中反映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使用后的残障改善情况和了解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满意度,可初步作为康复效果评估的一个可靠主观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评估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交流状况,探讨其得分与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3例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等相关资料,应用CAP、SIR分级评估其言语交流状况。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19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结果分析。结果:CAP分级平均得分为6.13分,统计分析示CAP分级与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均P〉0.05)。患者均为语后聋,其SIR分级的平均得分为4.91分。结论: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CAP分级与听力下降时间、植入时间、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无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CAP分级的精确性和细节上的欠缺或该研究样本量限制,未显示出其与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SIR不适用于评估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人后的言语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儿联合使用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探索对患儿更为有效的助听方法,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言语交流。方法:将30例3~6岁语前聋患儿按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分为一侧人工耳蜗+对侧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SHA组)、一侧人工耳蜗+对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PHA组)、单耳人工耳蜗组(CI组)。评估各组在康复3、6、9、12、15、18个月时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并记录结果。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聋儿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逐渐提高(P<0.05),CI+SHA组听觉能力优于CI+PHA组及CI组(均P<0.05),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后,若对侧耳尚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能力效果显著,长期佩戴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分析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接受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种不同干预方式人群的听力学评估参数,探讨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有效残余听力的临床判断方法.方法:选取听力学评估和言语康复训练资料完整的22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其中10例佩戴助听器并接受超过3个月的言语康复训练,另外12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中有10例年龄区间与佩戴助听器组一致.佩戴助听器组患儿,根据言语康复训练效果分为良好(7例)和较差(3例),分别统计其佩戴助听器前ASSR和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期间裸耳纯音测听在500、1000、2000、4000 Hz 4个频点的听阈阈值情况.年龄与佩戴助听器组一致的10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根据术前有否佩戴助听器情况,分为曾佩戴助听器但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差者(5例)和未接受佩戴助听器者(5例),分别统计其佩戴助听器前和(或)手术前的ASSR在500、1000、2000、4000 Hz 4个频点的听阈阈值情况.结果:①ASSR的阈值情况.佩戴助听器且言语康复训练效果良好的7例(14耳)患儿,平均每耳有2.71个频点可引出ASSR反应,所引出的ASSR平均阈值为(110.92±7.43 )dB HL;佩戴助听器言语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的3例患儿,再加上曾佩戴助听器但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差而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5例,共8例(16耳),平均每耳只有1.06个频点可引出ASSR反应,所引出的ASSR平均阈值为(110.88±8.52 )dB HL.②裸耳纯音测听情况.佩戴助听器且言语康复训练效果良好的7例(14耳)患儿,所测频点的平均听阈为(96.11±7.81) dB HL;其中,每耳平均有3个频率点的裸耳纯音测听阈值≤100 dB HL.而在效果差的3例(6耳)患儿中,所测频点的平均听阈为(112.19±5.15) dB HL,裸耳纯音测听阈值≤100 dB HL耳的数量为0.结论:500、1000、2000、4000 Hz 各频率引出ASSR的频点数量和裸耳纯音测听阈值≤100 dB HL的数量,是临床上判断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有否存在可利用助听残余听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自1957年第一例有记载的实验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 mplant,CI)至今,人工耳蜗经历了从单导到多导的转变,作为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治疗手段,已使数万成人和儿童从中受益,其适应症的范围也不断扩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CI仅用于极重度聋、配戴助听器无效的患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将适应症范围扩展到重度和极重度聋、使用助听器后言语识别  相似文献   

19.
目前助听器的相关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听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不需手术治疗的耳聋患者可使用气导式助听器来重新获得声音。虽然目前气导助听器的适应症不断在扩大,但仍不能满足各种耳聋患者的需求。当外耳道至中耳的鼓膜-听骨链系统受到损伤或合并有内耳病变导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外中耳畸形和病理原因导致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腮腺炎或听神经瘤导致的单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等,依靠气导式助听器均无法获得满意的听觉补偿[1]。而无法使用气导助听器或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通过骨导增益来获得良好的听觉效果,此时骨导助听装置是此类患者获得听觉补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有残余听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价值。方法15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接受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电极植入深度在19mm~24mm左右。术后分别检测单纯使用助听器、单纯使用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听力。结果15例患者中,有13例术后残余听力保存良好,仅分别丢失5~20dB听力,但另2例术后残余听力全部丧失。术后在安静、信噪比15dB和10dB三种不同状态下的言语测试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使用者测试得分始终保持在很高水平;单纯使用人工耳蜗者也有较好的成绩,但在信噪比达10dB的条件下,测试成绩下降;而单纯使用助听器者,不仅在安静状态下听力成绩不甚理想,一旦加入竞争性噪声,听力测试成绩急剧下降。结论保护和利用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从重度或极重度聋扩大到高频为重度或极重度聋,低频(≤500Hz)为中、轻度聋的患者。接受这项技术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均明显优于其单纯配戴助听器和单纯使用人工耳蜗时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