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为了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机体长期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了二次照射小鼠模型,即首次γ线照射后给予不同剂量的rhG-CFS治疗,待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后(照后45d),给予等剂量第二次照射,照后不再接受任何治疗,观察前后两次照射后外周血细胞的恢复和活存率的改变。结果发现首次照射后各治疗组小鼠外周血WBC、RBC及血小板恢复时间提前,恢复速度加快,RBC及血小板谷值升高。第二次照射后尽管各观察组小鼠外周血WBC、RBC及血小板的恢复均较缓慢,但原rhG-CSF治疗组小鼠外周血恢复速度仍明显快于对照组,恢复时间也明显提前,其中以2.5及5.0μg剂量组效果最佳,1.25、2.5和5.0μg组小鼠30d活存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40.5%和44.2%,后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表明rhG-CSF不仅能促进受照小鼠近期造血功能的恢复,而且照后早期给药对照射小鼠长期造血功能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白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6-04至2007-08人选18例AMI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年龄<75岁,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用5 d,在第6天分离PBSC,经处理后将采集到的干细胞悬液部分经over-the-wire球囊中心腔注入到已行血运重建的罪犯血管远端.在PBSC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选用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冠脉造影显示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3~6个月随访,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距离(6 MWT).结果 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小,(42.22±8.43)mm与(39.67±8.06)mm,P<0.0l;LVEF明显提高,(41.44±4.27)%与(46.22±4.39)%,P<0.01;6 MWT明显提高,(225.06±38.13)m与(288.12±34.54)m,P<0.01.对照组介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0.052);6 MWT有明显提高,(226.67±47.38)m与(264.56±28.67)m,P<0.01;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共3例次.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单次与分次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Filgrastim对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 将 30例健康供体随机均分为 2组 ,分别接受皮下注射Filgrastim 5 μg/kg,每日 1次或 2 5 μg/kg ,每日 2次动员干细胞 ,共 5天。第 6天始采集干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首次采集物免疫表型。结果 以供体的单位体重计算 ,单次动员组与分次动员组首次采集获得的MNC分别为2 93× 10 8/kg和 4 4 2× 10 8/kg,CD34+ 细胞分别为 2 4 6× 10 6/kg和 4 15× 10 6/kg,CD34+ CD38-细胞分别为 0 2 1× 10 6/kg和 0 73× 10 6/kg,分次动员组均高于单次动员组(P <0 0 5 )。CD34+ DR-细胞分次动员组与单次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分次应用Filgrastim可更有效地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 ,且供体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态率,BMNC、CFU-GM、CFU-F较PBSCT组显著升高(P<0.005);白细胞的最低值较PBSCT组高(P<0.01),白细胞恢复较PBSCT组块(P<0.01)。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创面愈合过程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伤模型.肌肉麻醉后在背部中线近颈侧制作1.0 cm×1.0 cm大小皮肤缺损伤创而.50只雄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5 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 8只:皮下注射rhG CSF30 μg·kg- 1 ·d- 1 。7d后行左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拉伤。术后1h、3、5、7、14d用扫描电镜、伊文氏蓝染色、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再内皮化、新生内膜增厚及细胞增殖情况。对照组2 8只:用生理盐水代替rhG CSF ,其余同观察组。结果 发现观察组的内膜再生面积(An)和An At(内膜损伤总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内膜厚度(Ti)、Ti Tm(中膜厚度)比值及PCNA阳性细胞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1)。结论 干细胞动员剂rhG CSF显著促进球囊损伤后血管内皮化、抑制SMC和内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抑制了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动员的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抗CD49d单克隆抗体(McAb)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的效果.方法8.5 Gy60Co 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分别接受经rhG-CSF(1组)、抗CD49d McAb(2组)、rhG-CSF联合抗CD49d McAb(3组)动员的PBSC移植.并以生理盐水组为对照,观察受体小鼠的4周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等指标.结果实验3组小鼠的4周存活率、WBC、BMNC,CFU-GM、CFU-S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和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使用能协同动员小鼠PBSC,并能成功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