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死6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结果:62例出院时GOS评分评价:良好39例,中残13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3例。结论:本病是由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移位,致使脑血管移位、牵拉、扭曲;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内膜损伤释放组织凝血酶原促进凝血系统;以及受基底节区血管解剖特点、儿童生理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其治疗为迅速降颅压,清除颅内血肿,合理应用激素、钙离子拮抗剂、促进脑细胞代谢药,扩容、抗凝、溶栓及高压氧等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对我院15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仅与脑血管痉挛、损伤,血液流变学变化、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有关,还与手术操作有直接联系;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结论对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力求早期发现并发脑梗死,早期治疗以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血管痉挛或闭塞,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异常、 缺血损伤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是颅脑创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创伤性脑梗死的突出特点是病情进展快、脑功能损害重、预后不佳等,其在临床中比较少见,但是颅脑创伤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就会加重原有脑损伤,若不能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与治疗,预后往往不够理想.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科2015年6月—2017年1月救治的19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诊疗方法,治疗效果。方法总结36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良好25例,轻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是由于颅脑外伤后局部脑血管发生扭曲、牵拉、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或分支处损伤痉孪,继发血栓形成,导至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创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出院后均随访5个月~6个月,痊愈20例,遗留轻瘫1例。结论脑血管损伤、血管痉挛及血管解剖学因素是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好发于基底节区,CT或MRI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综合治疗并加强功能锻炼,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田进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8-3890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创伤性梗脑死的认识。方法分析16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16例创伤性脑梗死病例中,1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3例首次CT检查阴性,创伤后3 d~15 d CT复查发现脑梗死。创伤性脑梗死CT表现为基底节区、脑室旁或脑叶低密度梗死灶。1例多发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CT对成人创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是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闭合性创伤性肠破裂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辜玉刚  王前清 《四川医学》2004,25(12):1329-1330
目的 探讨闭合性创伤性肠破裂的诊断及预后,提高对闭合性创伤性肠破裂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193例创伤性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结果 193例创伤性肠破裂患者中有118例为闭合性损伤(61.1%),75例为开放性损伤(38.9%);其中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预后差。结论 闭合性创伤性肠破裂是常见的腹部外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发伤或多脏器损伤较多,其预后与受伤后至确定诊断及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脑梗死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②方法 对87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③结果 中央支型颅脑原发伤轻,以儿童多见,一般采用保守治疗,预后良好;皮质支型颅脑损伤较重,治疗主要针对原发伤,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经积极抢救半数以上预后较好;动脉主干型颅脑原发伤严重,或有严重的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多需要手术治疗,而且预后差。④结论 不同类型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I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临床治疗策略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42 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好22 例,中残8例,重残2 例,植物生存3 例,死亡7例.结论 及早做出诊断、了解发病机制、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风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金华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77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有创伤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1例,应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入院时高血糖、有无合并伤、有无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颅脑损伤类型、脑梗死类型、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及是否合并恶性脑水肿,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因素。 结果 共有26例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9.4%,术前高血糖、硬膜下血肿、行大骨瓣减压术、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恶性脑肿胀与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风险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P<0.05)。 结论 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TCI的独立风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的TCI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1.
赵广营  张维兵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1):3335-3336,3341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该院15例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经过。结果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有关。结论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CT,对本病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高强  张越  李军 《安徽医学》2021,42(3):284-28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救治相关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和县中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86例出现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差异、中线移位<5 mm与≥5 mm、手术与否并不对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脑梗死造成影响(P>0.05),是否存在高龄、吸烟、饮酒、瞳孔散大、环池受压、GCS评分≤8分、低血压和脑疝间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8分、吸烟和低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CS评分≤8分、吸烟和低血压是颅脑损伤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儿诊治过程。结果本组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头颅CT扫描和及时复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损伤的小儿,其发病与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本病经药物、高压氧、理疗等综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而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死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颅脑损伤术后应高度警惕其脑梗死并发症的可能,提高对该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的认识,以便在术中避免医源性损伤,防止因减压窗不充分导致血管嵌顿受压,术后尽早行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同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早期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脑保护剂等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就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儿诊治过程。结果本组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头颅CT扫描和及时复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损伤的小儿,其发病与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本病经药物、高压氧、理疗等综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诊CT无明显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3例该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初次及复查CT的结果,以及治疗的主要过程和出院时的症状,明确其诊断。结果:弥漫性轴索损伤(含脑干损伤)7例预后差,多有遗留症状;脑室旁脑梗死2例,昏迷时间长但预后尚好;脑脂肪栓塞1例死亡;弥漫脑肿胀(电击)3例好转。结论:对急诊CT无明显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注意分析受伤机制,有无全身损伤,及早复查CT但不局限在CT,早日明确诊断以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355例,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脑血管痉挛、有无并发脑疝、糖尿病、脑挫裂伤和入院血压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355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92%(21/355),病死率为4.76%(1/21);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高龄、高血压、低GCS评分、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糖尿病、脑挫裂伤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高龄、低GCS评分、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糖尿病、脑挫裂伤、高血压等均属于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脑梗死,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颅脑损伤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病人低钠血症均得以恢复,最长时间4周。结论 在治疗颅脑损伤的同时,应注意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择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CT和(或)MRI检查分为无创伤性脑梗死组(NTCI组)60例和创伤性脑梗死组(TCI组)8例,所有患者急诊开颅手术前和术后1周采肘静脉血检测VEGF,另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术前TCI组与NTCI组VE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TCI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NTCI组(P<0.01),TCI组和NTCI组术后1周血清VEGF水平高于术前,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VEGF水平增高,出现创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更高,提示检测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预测创伤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随访3个月至1年,预后良好12例(28.6%),中残12例(28.6%),重残10例(23.8%),植物生存者3例(7.1%),死亡5例(11.9%),存活37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给予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