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阴,亦称育阴、滋阴、益阴和补阴,即运用具有生津养阴作用的方药,以及一些饮料、水果和食品,以滋养、补充人体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温病学中,养阴一词。还包括顾阴、护阴、存阴、救阴等,常彼此互提,类名而同义;或养阴滋液相提并用。养阴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了生津、滋液、润燥、补血、养血、养营、滋阴、填精、补髓以及润肺、益胃、养心、补肝、滋肾等;就温病范围而言,养阴则以养津液和肺、胃、肾三脏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温病之诊治。作者将清代及近代名医治疗温病高热部分医案分析了温病高热忌发汗;高热神昏急当开窍;高热致痉以泄热养阴及白虎汤铁恒守四大症等方面作了辨析,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浅谈温病养阴法临床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养阴“养阴”一词 ,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其原意要人们顺应四时阴阳以摄生。“养”即补养 ,养阴就是侧重于滋补人体之阴液。用生津养阴之品来滋补阴液的方法 ,称为养阴法 ,又叫育阴法、益阴法。从广义上来说 ,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因此 ,养阴法即是用生津养液、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 ,达到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目的。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所谓“存一份津液 ,便有一份生机” ,所以养…  相似文献   

5.
陈振励 《中外医疗》2009,28(17):107-107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临床实用价值较高,从养阴补不足、养阴以制火、养阴以透邪、养阴以祛瘀及养阴以敛阳5个方面阐述了养阴生津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的治疗作用。论述了养阴生津具有补养阴液和祛邪除病双重作用,养阴生津方药之甘寒濡润药性是其祛邪的药学基础,其祛邪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清热、润下、散瘀、消痰,而作用机理是既有养阴以扶正祛邪之功,又有直接祛邪泻实之效。  相似文献   

7.
论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温病的保津养阴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历代医家对保津养阴法的认识和其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保津养阴法的作用原理,指出温病的保津养阴法具有生津养液、增液润肠、养阴透邪、补阴敛阳等作用,并提出了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8.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人体的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精、血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反之,血耗则精亏。温病的阴伤包括津液、营阴、血液、阴精的耗伤。在温病的初期,以津液耗伤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在温病的后期,则以营阴、血液的耗伤为主,其中也包括津液的耗伤。阴液的存亡对病变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当温邪伤阴后,每可导致阳热亢盛,加重阴伤。由于阴液不足,加上血液受邪热煎熬后,可引起脉道涸涩,血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或加剧出血。阴液大伤还可导致人体抗邪、透邪外出的能…  相似文献   

9.
清气养阴治疗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清气养阴法治疗家兔温病气分证模型,与清气组(白虎汤组)相比,对改善动物体温、PT、KPTT、3P试验等实验指标,前者比后者疗效明显提高,提示温病气分证应注意加强养阴疗法。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病气分证应注重清热养阴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气分阶段范围广泛,证情复杂。其特点是邪虽盛而正气亦强,正邪交争激烈,表现出发热、口渴欲饮、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因此,叶天士创立了“到气清气”的治则,用辛寒、苦寒等寒凉之品清解气分热毒,使其外达而解。从传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气分证...  相似文献   

12.
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法中属于扶正的范畴,在临床上对养阴生津法的运用更要广泛,更与疾病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通过卫气营血及恢复期阶段对阴液亏耗和养阴生津法的论述,以希探究其治疗规律,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养阴法的合理运用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则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对温病养阴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热性疾病阴液耗伤程度与病情轻重和预后良恶密切相关,故养阴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大法之一。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可谓运用护阴之法的典范,纵观四大家医案,养阴法的运用已经不仅局限在外感温病的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叶天士、薛生白治疗妇产科疾病多以奇经理论为基础,以调补肝肾为法,重视养阴;吴鞠通提出知柏地黄丸之类,不可久服,防止苦寒伤胃,对现在的时医仍然有指导和启迪作用;而王孟英食疗养阴的方法,对现代妇科肿瘤放化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清气化瘀养阴汤治疗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清气汤,清气化瘀汤,清气养阴汤,清气化瘀养阴汤治疗温病气分证动物的实验研究,并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动物脏器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几瘀血,出血,微血栓形成及严重炎性改变等指标,证实温病气分证实验动物已出现DIC,属高凝状态。气分阶段不但伤津,且耗血。“耗血”的实质不仅限于血液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血液中血细胞及其它成分的减少,并有功能的严重障碍。各组比较,清气化瘀养阴汤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6.
温病“微观血瘀”证治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成机制、诊断意义及治疗特点等方面,对温病“微观血瘀”证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毒”是温病血瘀的病理核心。并认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如凝血因素,血液动力学检验,可在微观阶段诊断温病血瘀,对于温病过程中仅见“微观血瘀”而无宏观血阏征象者,提出治疗上应早用化阏之药,以防微杜渐,所转病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章楠所著《医门棒喝》中的温病学思想,分析其辨治温病的思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医门棒喝》及有关章氏温病证治思想的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区分,温病、瘟疫的辨别,温病的分类以及章氏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章氏的温病思想及辨治特色.[结果]章氏对温病方论见解独特...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传世温病鸿篇巨制《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条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后世非议者甚众。大抵认为此证若是温病,则不当用温治温;倘若不是,则不当列于各温病条下。吴氏自注称谓此证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寒温并见,称之伤寒或温病均无不可。近代温病大家金寿山先生虽赞同桂枝汤之施,但批评其小注与条文自相矛盾,认为据此应为伏气温病,桂枝汤断不可用。可见,金氏以为本条应是新感温病,方可用桂枝汤。详究前后认为,据吴鞠通原意,本条应为新感引动伏气。对伏气温病,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是承袭《素…  相似文献   

1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刍议管松(泰州市中医院225300)人类和动物生化于宇宙之间,是与大自然浑然不可分离之一体,而客观存在的日月星辰的节律性变化势必影响和导致各种生物产生若干方式的节奏(律)性变化,中医学上将之归纳为“天人相应”,以致在治疗上不但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分消走泄"思想,为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系统分析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通过病机特点探寻其治疗方法;阐释"分消走泄"的思想内涵,并列举其代表方剂,总结用药特点;最后以分消走泄治疗湿热病的临床运用做具体说明。[结果]湿热类温病因湿热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病位广涉上中下三焦,病机在于湿热阻滞,三焦气化失常。治疗上,采用"分消走泄"的方法,通过通调三焦气机,开郁行滞,能够使湿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分而消除。后世根据"分消走泄"创制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现代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结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思想,可以广泛指导湿热性流行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值得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