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与全国常模标准比较.方法对2003年4月中下旬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期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及内蒙古医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参与者均自愿参加.测评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按照0~4的5级评分,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定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积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评估参与者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测定大学生人群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数据相比较,并进行应对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痛苦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 052份,有11份问卷填写潦草无法辨认而视为废卷,进入结果分析问卷1 041份.①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高校大学生群体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总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1.70±0.71,1.37±0.48),强迫(1.83±0.77,1.62±0.58),人际敏感(1.75±0.76,1.65±0.51),抑郁(1.68±0.71,1.50±0.59),焦虑(1.71±0.81,1.39±0.43),敌对(1.75±0.76,1.48±0.56),恐怖(1.64±0.77,1.23±0.41),偏执(1.67±0.70,1.43±0.57),精神病性(1.62±0.74,1.29±0.42),总分(144.05±62.17,129.96±38.76),总均分(1.69±0.71,1.44±0.43)].②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各因子分、阳性症状及阳性痛苦水平均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相关,与积极应对成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成正相关.结论面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这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焦虑、恐怖、敌对、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其严重程度与个体的应对方式相关.积极应对下的人群其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阳性项目数及痛苦水平,均低于消极应对下的人群的相同指标,故而应对方式不同,突发事件对心理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李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69-171
背景:每年都有大学新生由于不适应新生活而采取极端行为的案例报道,新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稳定、和谐。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水平,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对象:于2003-11选择绍兴文理学院2003级新生4417名为观察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进行5级评定:1没有、2较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判定大学生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焦虑自评量表采用4级记分制,主要记录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次,标准分以50分为临界点,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状态越严重。抑郁自评量表主要的统计指标是抑郁严重度指数,指数范围是0.25~1.00。评分指数在0.50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的为中度抑郁;0.70以上的为重度抑郁。于新生进校3个月后进行集体测试。主要观察指标: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4417份,回收4387份,有效率99.32%。①大学新生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的得分超过常模(t=2.88~4.82,P〈0.01)。共检出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333名,占7.59%;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49名,占1.12%。②男女生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总均分t=5.56,P〈0.01)。③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分别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和0.361。结论:①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②女生较男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③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分别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1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4-03/12选择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和浙江中医学院一、二年级的大学生,随机抽取1000名为调查对象,男592名,女408名,年龄为19-20周岁。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统一印制的症状自评量表,给予统一指导语,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问卷当场收回。按照5级评分(0-4,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共发放1000份症状自评量表,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意义显著(P&;lt;0.01)。男、女生比较,女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4项因子分高于男生(P&;lt;0.05),而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项因子分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当代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已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女同学在人际关系、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偏执等方面和不健康状态更高于男同学。  相似文献   

4.
背景:每年都有大学新生由于不适应新生活而采取极端行为的案例报道,新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稳定、和谐。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水平,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对象:于2003-11选择绍兴文理学院2003级新生4417名为观察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进行5级评定:1没有、2较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判定大学生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焦虑自评量表采用4级记分制,主要记录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次,标准分以50分为临界点,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状态越严重。抑郁自评量表主要的统计指标是抑郁严重度指数,指数范围是0.25~1.00。评分指数在0.50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的为中度抑郁;0.70以上的为重度抑郁。于新生进校3个月后进行集体测试。主要观察指标: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4417份,回收4387份,有效率99.32%。①大学新生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的得分超过常模(t=2.88~4.82,P<0.01)。共检出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333名,占7.59%;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49名,占1.12%。②男女生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总均分t=5.56,P<0.01)。③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分别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和0.361。结论:①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②女生较男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③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分别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1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4-03/12选择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和浙江中医学院一、二年级的大学生,随机抽取1000名为调查对象,男592名,女408名,年龄为19~20周岁。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统一印制的症状自评量表,给予统一指导语,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问卷当场收回。按照5级评分(0~4,0=无,l=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共发放1000份症状自评量表,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意义显著(P<0.01)。男、女生比较,女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4项因子分高于男生(P<0.05),而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项因子分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代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已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女同学在人际关系、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偏执等方面和不健康状态更高于男同学。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格特征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目的:调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其对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价值。设计:抽样调查。单位:河南职工医学院卫生管理系。对象:于2001-04/06在河南省内3所普通高校的农科、医学、理工、文科、艺术、体育等6类专业随机抽取被试1128人进行测查。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4个人格维度:内外向维度、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精神质维度和掩饰性维度)以及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条目,反映9个因子)对河南省高校1128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的比较。②大学生人格特征分类比较。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剔除不完整答卷,回收回答规范问卷1100份。①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男大学生人格情绪性和掩饰性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47&;#177;3.13,4.53&;#177;3.11;4.99&;#177;2.47,4.50&;#177;2.59,P〈0.001);女大学生人格情绪性、精神质以及掩饰性维度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97&;#177;1.71,2.68&;#177;1.82:5.68&;#177;3.08,4.97&;#177;2.96;5.32&;#177;2.46.4、74&;#177;2.48,P〈0.05~0.001)。②大学生人格特征分类比较:6类不同专业学生在人格4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0.001)。农科学生的精神质维度分值最高(3.44&;#177;1.97),体育类学生内外向维度分值最高(8.27&;#177;2.45),而情绪性维度分值以文科学生为高(5.99&;#177;3.24)。男女学生之间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除掩饰性维度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外(4.99&;#177;2.47,5.32&;#177;2.46,P〈0.05),其余各维度差异不大;城乡学生之间,农村学生内外向维度分显著低于城市学生(7.54&;#177;2.73,7.93&;#177;2.63,P〈0.05);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与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相比,仅掩饰性维度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5.42&;#177;2.44,5.01&;#177;2.48,P〈0.01);此外,学生干部的内外向维度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8.42&;#177;2.61,7.42&;#177;2.68,P〈0.001)。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人格内外向维度和掩饰性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0.001),而情绪性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01),精神质维度与躯体化、敌对、恐怖以及偏执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大学生人格的内倾性、情绪不稳定性和精神质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良影响。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和城乡学生及学生干部与非干部之间,其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78-179
目的:探讨污名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危害。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污名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剖析。结果:污名是社会认知建构的产物,其形成与线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这四项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污名包括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其形成机制都与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关,区别在于指向对象不同;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全盘否定的非理性特征,它降低了大学生的自尊、掠夺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对公众污名的内化会加重自我歧视。结论: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的相互消极影响会加重大学生寻求救助的心理负担,使急需咨询服务的心理疾患的大学生反而更少利用心理咨询机构服务。采用教育、澄清、接触等策略降低或消除公众污名,采用撕标签、挖潜力、求发展等策略清除自我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促进大学生心理求助和心理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成人医学专科生和高职医学专科生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时期的心理焦虑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别,探讨学生的生源背景与重大传染病流行时期学生心理焦虑状况的关系。方法:于2003-04-17/18采用自我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对对河北省职工医学院的634名成人专科生和92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包括临床医疗、护理、临床检验和中医等专业学生。结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期成人医学专科男生平均状态焦虑得分(43.9&;#177;6.3)分,女生(45.3&;#177;8.6)分,高职男生平均状态焦虑得分(45.6&;#177;7.8)分,女生(46.4&;#177;8.1)分,均分别高于其特质焦虑得分。高职学生状态焦虑得分无性别差别,成人专科女生的状态焦虑得分则高于成人专科男生,高职男、女学生状态焦虑得分则分别显著高于成人专科男、女学生。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时期医学生的心理焦虑程度与医学生的生源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军队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在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军队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有其特殊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1989—01/2004—04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04、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大学生,心理”,以检索词“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二次检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的文献,并查找全文,然后筛除非研究性文章。资料提炼:共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928篇,筛除其他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关于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22篇,筛除2篇为综述性文章,20篇为研究性文章。资料综合:军队院校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地方大学生入伍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军人,也差于军队院校大学生:提出科学的管理,塑造新型军营的人际关系,加强军人职业理想教育和减轻学习生活压力是提高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学员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家住城市的军队院校大学生比家住在农村和县城的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情绪教育后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减少,且采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频率增加,并指出情绪教育对军队院校学生及战士都应该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结论:军队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既有军人的特点,又有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又不同于地方大学生,为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必须大力开展研究军队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研究结果及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40-142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 health,sports 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 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封闭管理下的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测试问卷,对2003-04-28/06-28SARS封闭管理期间不与外界接触的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一年级住校专科学生146人进行问卷调查。以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为筛查阳性,视为有心理问题发生。按艾森克四种气质类型分成胆汁质组、抑郁质组、多血质组、黏液质组,计算各组心身症状总分。结果:纳入分析的学生146人,实验过程中由于问卷漏项脱落4人,进入结果分析142人,收回符合调查标准的问卷142份,回收率97%。①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筛查心理问题阳性率为67.6%(96/142)。②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胆汁质组和抑郁质组均高于多血质组和黏液质组[(165.70±35.90),(149.79±35.05),(132.70±23.97),(125.30±20.74)分]。结论:SARS作为一种应激源引发或加重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四种气质类型中胆汁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出现时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人医学专科生和高职医学专科生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时期的心理焦虑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别,探讨学生的生源背景与重大传染病流行时期学生心理焦虑状况的关系。方法:于2003-04-17/18采用自我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焦虑状态-特质问卷对对河北省职工医学院的634名成人专科生和92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包括临床医疗、护理、临床检验和中医等专业学生。结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期成人医学专科男生平均状态焦虑得分(43.9±6.3)分,女生(45.3±8.6)分,高职男生平均状态焦虑得分(45.6±7.8)分,女生(46.4±8.1)分,均分别高于其特质焦虑得分。高职学生状态焦虑得分无性别差别,成人专科女生的状态焦虑得分则高于成人专科男生,高职男、女学生状态焦虑得分则分别显著高于成人专科男、女学生。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时期医学生的心理焦虑程度与医学生的生源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v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2例SARS患者进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并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①SARS患者总的社会支持总均分为(4.21±0.52),家庭内源性支持总均分为(4.30±0.71),家庭外源性支持总均分为(4.17±0.53),这说明SARS患者在疾病状态下获得了较多的社会支持,其中男患者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比女患者高,未婚患者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比已婚患者高,但此差异并无统计学显著意义。②多元逐步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SAR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R2=0.374)。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584),其中家庭外源性支持与抑郁症状相关明显(r=-0.616),家庭内源性支持与人际敏感症状相关明显(r=-0.479)。结论:SARS患者具有较好的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可帮助SARS患者有效应对疾病应激,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非典型肺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时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方法:于2003—08随机调查山西省太原市出院3个月后返院复查的非典型性肺炎患者130例。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和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入院时间、出院时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记录9个因子分。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关于社会支持的3个自编条目(①在你住院/隔离时,你最希望从哪些人/途径获得帮助和支持?②在你住院/隔离时,你还可以从哪些人/途径获得帮助和支持?③在你住院或隔离时,具体说明你可以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怎样的帮助和支持?)测查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时期的社会支持总分,由所有条目分累计。要求被试者自填入院时、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的心理状况,当场完成问卷调杏(文盲和年龄讨大或讨小者由他人代填).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答卷117份,有效率90%。①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阶段的症状自评量表与国内常模比较: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2个阶段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均偏高,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特别是躯体化、焦虑2个因子的症状尤为突出。②非典型肺炎患者3个阶段的社会支持总分与同阶段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分析:非典型肺炎患者人院时社会支持与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9,差异有显著性。出院3个月时社会支持和抑郁、偏执因子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94,-0.207,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①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出院3个月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支持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人际关系敏感呈负相关,与出院3个月时的抑郁、偏执呈负相关。②加强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改善应激时的心理健康状态,消除康复期的抑郁情绪和偏执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时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方法于2003-08随机调查山西省太原市出院3个月后返院复查的非典型性肺炎患者130例.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和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入院时间、出院时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记录9个因子分.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关于社会支持的3个自编条目(①在你住院/隔离时,你最希望从哪些人/途径获得帮助和支持?②在你住院/隔离时,你还可以从哪些人/途径获得帮助和支持?③在你住院或隔离时,具体说明你可以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怎样的帮助和支持?)测查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时期的社会支持总分,由所有条目分累计.要求被试者自填入院时、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的心理状况,当场完成问卷调查(文盲和年龄过大或过小者由他人代填).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答卷117份,有效率90%.①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阶段的症状自评量表与国内常模比较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2个阶段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均偏高,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特别是躯体化、焦虑2个因子的症状尤为突出.②非典型肺炎患者3个阶段的社会支持总分与同阶段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分析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社会支持与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9,差异有显著性.出院3个月时社会支持和抑郁、偏执因子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94,-0.207,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①非典型肺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出院3个月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支持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人际关系敏感呈负相关,与出院3个月时的抑郁、偏执呈负相关.②加强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改善应激时的心理健康状态,消除康复期的抑郁情绪和偏执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壮族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性别、民族差异,是否与国内常模有明显差别,同时分析哪种心理障碍在壮族医科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方法:①于2005-1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右江民族医学院的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7个班的本科学生378人进行调查。80%的学生来自广西,均自愿接受调查。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纳入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1~5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为反映壮族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的强度,以各因子分≥3分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量化值,统计心理障碍发生率。③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发放调查表378份,收回填写完整、准确的调查表356份(应答率为94.2%),其中男生165人,女生191人;汉族152人(男78人,女74人),壮族190人(男81人,女109人),其他少数民族14人。①不同性别间比较:男性医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中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1.57±0.69),(1.44±0.46)分(t=2.118,P<0.05),其余各因子分值相近(t=0.429~1.886,P>0.05)。②不同民族间比较:壮族和汉族医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值比较,差异不明显(t=1.221~1.893,P>0.05)。③壮族医科大学生与国内常模比较:壮族大学生与国内常模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中,只有敌对因子得分相近,其余各因子评分均为壮族大学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2.436~7.898,P<0.05~0.01)。④壮族医科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壮族医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7.89%~35.26%,分别为躯体化10.00%,强迫35.26%,人际敏感31.05%,抑郁25.26%,焦虑14.74%,敌对12.12%,恐怖7.89%、偏执8.95%,精神病性15.26%。结论: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性别、民族差异,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心理障碍发生率居于前3位的分别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人口统计学特征、人格特质等是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大学生是否求助,采取何种求助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期间长沙市大学生求助方式的相关因素,以及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中选择求助方式的方法.设计 横断面研究.地点和对象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医学和非医学院校中(各 1所)随机抽取 30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干预用自编问卷、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 EPQ-adult)调查.主要观察指标长沙市大学生 SARS期间求助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结果①长沙市大学生在 SARS期间选择求助方式 2(自购食用醋、板蓝根等消毒药品或物品)和求助方式 1(顺其自然,不用求助)的比例分别为 42.8%和 39.4%.非医学生在求助方式 3(求助亲朋好友)和求助方式 2明显多于医学生,差异有显著性(χ 2=6.724,5.660;P=0.017, 0.010).男生选择求助 1明显多于女生,差异有显著性(χ 2=23.873;P=0.000),而求助方式 3和求助方式 2明显少于女生 ,差异有显著性(χ 2=6.443,23.654;P=0.000,0.011).②人际关系敏感、 EPQ-P、医学专业、认为预防有效和男性是求助 2的明显影响因素( OR=1.928, 0.956, 0.567, 0.413, 0.356; P=0.009, 0.001, 0.031, 0.002, 0.000).男性、认为预防有效、强迫因子和恐慌是求助 1的明显影响因素( OR=2.812, 2.095, 0.520, 0.489; P=0.000, 0.005, 0.010, 0.016).结论顺其自然,不用求助和自购食用醋、板蓝根等消毒药品或物品是长沙市大学生在 SARS期间主要的求助方式.他们的求助方式明显两极化同时,又呈多向态势,有专业和性别差异.引导学生求助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其个性、心理因素、专业背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人大连市20 d左右,学校实行封闭管理15 d,大连市临床诊断病例公布3 d后,对2002级4个不同专业健康大学生352人,(其中男生158人,女生194人)进行SAS问卷测试。结果:无焦虑319人,轻度焦虑32人,中度焦虑1人。 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与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不同特点。方法 :比较 2 0 0 3年 4月 5— 2 0日 4 5例住院 SARS患者和 2 0 0 2年 10月 1日— 2 0 0 3年 4月 1日 80例急诊 CAP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象、放射学表现、转归等方面的特点 ,总结 SARS的发病特点及病情发展规律。结果 :1SARS患者出现 38.5℃以上的发热、干咳、胸闷、憋气、头痛、肌痛、腹泻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 CAP患者 (P<0 .0 1) ;2 SARS患者白细胞降低的比例显著高于 CAP患者 (P<0 .0 1) ,白细胞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 CAP患者 (P<0 .0 1) ;3SARS组只有 2 2 .2 %的患者起病后 2 4 h内出现 X线胸片异常 ,71.1%的患者间隔 4 8h胸片有进展 ;CAP组患者在首诊时全部有 X线胸片异常 ,未见胸片进展病例 ,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4 SARS患者对治疗反应差 ,CAP患者经治疗 3d明显好转 ,两者有显著差异 (P<0 .0 1) ;5 SARS患者重症肺炎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 CAP患者 (P均 <0 .0 1)。结论 :SARS与 CAP在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表现、对治疗的反应和转归等方面均有不同特点 ,应注意鉴别 ,争取作到及早诊断、及早隔离 ,避免疫情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