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ACI)主要诱发因素有体重超重、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有研究发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实施早发现、早治疗的干预措施,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由肝脏合成,存在于人们血清中的一种蛋白质,是一项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ACI与hs-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39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者79例(观察组),无颈动脉斑块者60例(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RP含量。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CRP水平,分析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和CRP水平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与LDL-C、TC、TG和CRP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LDL-C、TC、TG和CRP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多种危险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测定9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2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并调查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等。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多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两因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相加模型。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吸烟、饮酒、颈动脉斑块、CRP、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引入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出CRP、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吸烟具有统计学意义(OR>1,且OR 95%CI不包括1;P<0.05;),且高CRP和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吸烟等分别存在着统计学和生物学上的协同交互作用。结论 CRP、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影响其他危险因素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高CRP和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吸烟分别存在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n=42)及年龄相近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B组,n=40)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A组与B组颈动脉IMT均明显增厚,2组颈动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斑块以软斑为主,B组以硬斑为主。A组hsCRP水平高于B组(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水平越高;A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B组(P<0.05);软斑患者hsCRP和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软斑组(P<0.01),且软斑组hsCRP水平与P-选择素水平呈正相关(r=0.66,P<0.01)。结论:斑块软化破裂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敏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是斑块不稳定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打鼾患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增加,可能与睡眠暂停有关[1,2].研究认为,鼾症患者易并发缺血性脑卒中[3],鼾症是脑梗死的可能原因之一,鼾症特别是有呼吸暂停的鼾症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大于无鼾症者[4].但近来研究发现,单纯打鼾也是一种病理现象[5].本文拟探讨鼾症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而慢性炎症过程在AS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反应最灵敏的指标,而且是AS的独立危险因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指标[2].本研究以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对其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并通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颈AS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Crouse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CI的老年患者100例为CI组。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CI(59例)、中度CI(30例)和重度CI(11例),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腔隙性CI(58例)、小面积CI(27例)和大面积CI(15例)。选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老年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上述人群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清指标hs-CRP检测,记录并比较各组Crouse积分和hs-CRP水平。对CI组和对照组Crouse积分与hs-CRP的关系,梗死程度、脑梗死面积与Crouse积分、hs-CRP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CI组Crouse积分、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程度、不同CI面积患者Crouse积分、hs-CRP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组Crouse积分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5),对照组Crouse积...  相似文献   

8.
血清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5 2例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和63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7天,1 4天血清CRP浓度,并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CRP浓度。同时应用B超检测各组病人颈动脉斑块数。结果 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3个时段血清CRP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0 . 0 1 ,P <0 .0 5 ) ,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CRP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 .3 1 ,P <0. 0 5 ) ,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组则呈显著正相关(r=0 .5 2 ,P <0. 0 1 )。2型糖尿病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 <0 . 0 5 )。结论 血清CRP浓度在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自2010年到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7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患者60例(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观察期颈动脉硬化斑块状态,同时对两组患者的CRP、LDL/HDL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67例观察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患者57例,检出率达85.1%,60例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患者11例,检出率达18.3%,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颈动脉斑块通常位于同一侧,且以通常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CRP、LDL水平较高,HDL的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CRP与LDL/HDL水平相互关联,共同影响脑梗死的形成,反应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对于脑梗死的干预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使用64排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AA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含量.结果 SAA、CRP含量在A、B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51.5%)为主,B组以钙化斑块(40.8%)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nman分析显示,SAA与CRP呈正相关.结论 SAA、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280例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40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压、抗血小板凝聚、脑细胞保护剂、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动脉斑块积分,观察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脂、CRP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动脉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可有效调节血脂水平,降低CRP的表达,稳定并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97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A组:颈动脉无斑块发生;B组:颈动脉有稳定斑块;C组: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结果CRP在A组为(3.53±1.23)mg/L,在B组为(4.29±2.50)mg/L,在C组为(7.35±9.81)mg/L。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与A组、C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RP增高,血清CRP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对7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2组)、46例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非DM-2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用乳胶凝聚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DM-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IMT、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与hsCRP密切相关。结论 DM-2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反应严重,颈动脉超声及hsCRP的监测可作为方便、有效的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栓前体蛋白(T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hs-CRP,在观察组发病后6、12、24 h通过ELISA测定TpP,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pP在发病后6 h开始上升,12 h达高峰,24 h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hs-CRP及TpP的检测对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预防、进展及预后判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超声常规检测颈动脉斑块及其活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1,2],本文就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状态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进行观察,为临床诊治、评估和预测老年脑血管疾病提供相关性资料.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和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9.85±2.28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8±1.23 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9.80±2.43 mg/L、10.72±2.55 mg/L、7.46±2.54 mg/L、6.15±1.71 mg/L及6.38±1.96 mg/L。前两组与后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三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应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组(观察组)和非颈动脉斑块组(对照组),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分析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中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127例老年人中发生急性脑梗死46例(36.22%),其中观察组32例(25.19%),对照组14例(11.0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5.3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脑梗死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CRP、脂蛋白(a)和血糖可作为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梗死面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送检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与C反应蛋白,分别作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apoB/apoAI)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分析。结果 HDL、LDL、VLDL、甘油三酯、总胆固醇、apoB与C反应蛋白无显著相关性,apoAI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22,P<0.05),apoB/apoAI与C反应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1)。结论 apoAI、apoB/apoAI与炎症反应有关,可以将apoAI和apoB/apoAI与C反应蛋白共同检测,作为防治脑梗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 年 6 月-2007 年 9月于我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口服洛伐他汀 20 mg ,每晚1次;治疗组55例,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hs-CRP的变化及颈动脉彩超.结果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均有缩小(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下降(P<0.01);三酰甘油(TG)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hsCRP治疗后两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抗颈动脉粥样硬化、降脂、抗炎作用明确,其效果优于洛伐他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门诊参加体检的89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颈动脉各部分进行超声检测,分析两组观察者的血清hs-CRP含量、不同斑块性质血清hs-CRP平均含量、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以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81.52%)显著高于对照组(37.08%)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的血清hs-CR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急性脑梗死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